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2篇
  免费   202篇
  国内免费   163篇
航空   457篇
航天技术   472篇
综合类   35篇
航天   353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49篇
  2020年   66篇
  2019年   42篇
  2018年   42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80篇
  2013年   81篇
  2012年   71篇
  2011年   65篇
  2010年   72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63篇
  2007年   61篇
  2006年   85篇
  2005年   55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6篇
  1988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Earth-moon trajectory using solar electric propulsion is presented. A feasible method is proposed to optimize the transfer trajectory starting from a low Earth circular orbit (500 km altitude) to a low lunar circular orbit (200 km altitude). Due to the use of low-thrust solar electric propulsion, the entire transfer trajectory consists of hundreds or even thousands of orbital revolutions around the Earth and the moon. The Earth-orbit ascending (from low Earth orbit to high Earth orbit) and lunar descending (from high lunar orbit to low lunar orbit) trajectories in the presence of J2 perturbations and shadowing effect are computed by an analytic orbital averaging technique. A direct/indirect method is used to optimize the control steering for the trans-lunar trajectory segment, a segment from a high Earth orbit to a high lunar orbit, with a fixed thrust-coast-thrust engine sequence. For the trans-lunar trajectory segment, the equations of motion are expressed in the inertial coordinates about the Earth and the moon using a set of nonsingular equinoctial elements inclusive of the gravitational forces of the sun, the Earth, and the moon. By way of the analytic orbital averaging technique and the direct/indirect method, the Earth-moon transfer problem is converted to a parameter optimization problem, and the entire transfer trajectory is formulated and optimized in the form of a single nonlinear optimization problem with a small number of variables and constraints. Finally, an example of an Earth-moon transfer trajectory using solar electric propulsion is demonstrated.  相似文献   
992.
KM6水平舱改造测控系统研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宇航员出舱活动是我国载人航天发展战略的第二步——空间实验室工程的一项基本任务。为满足完成“SZ-7人-船-服”出舱活动联合试验任务的需要,必须需要对原有KM6水平舱进行适应性的功能改造。为了确保宇航员的生命安全,必须尽可能的提高整个控制系统的可靠性,。测控系统在总体结构上采用SIEMENS PCS7冗余集散控制系统的方式,对所有关键测控环节(包括控制计算机、CPU、电源、网络、I/O模块等)都进行了冗余备份,以确保宇航员出舱活动试验流程的顺利进行,并对重要操作中关键参数互联、互锁,杜绝误操作,确保有完善的系统监控和故障报警功能,。改造后通过多次调试和多种试验模式演练,各分系统和总控系统测控功能均达到设计指标要求。为人-舱-服联合试验提供了坚强的后盾。  相似文献   
993.
本文针对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接收机低信噪比环境下的快速定位需求,在充分分析扩频信号相干积分关键影响要素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低轨卫星高灵敏度辅助定位服务系统。针对空间段信号发射机低相噪信号生成技术所需的参考源、时钟树给出了详细设计及指标分析,通过发射信号误差向量幅度EVM对比测试,所设计的发射信号(EVM)指标可控制在优于1.19%。针对系统服务能力进行了星地一体化性能测试,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可有效实现终端在灵敏度提升12 dB前提下有效定位且辅助定位时间优于3.5分钟。  相似文献   
994.
针对太阳系边际探测任务,开展了星际多目标飞越的任务规划,采用小推力混合优化设计方法完成了基于借力飞行及电推进技术的行星际转移轨道联合优化设计,对比研究了面向日球层鼻尖和尾部探测的星际多目标探测飞行方案.研究表明,探测器在2024-2025年发射,可飞抵日球层鼻尖区域,在2027-2030年发射可飞抵日球层尾部区域,并可...  相似文献   
995.
RS纠错码技术的一种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罗兰C是一种低频导航系统,它具有通信功能,但由于信道干扰的原因,极大的抑制了它的应用。介绍一种RS纠错码技术,并详细论述了RS纠错码实现中的若干工程问题。结果表明:RS纠错码应用于低频时码发播,具有很好的纠错能力。  相似文献   
996.
低频时码信号模拟器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介绍的低频时码系统是指在罗兰C导航系统中的脉冲相位编码调制的基础上,引入平衡脉冲位移调制,发播标准时间和导航信息的一种方法。设计了一低频时码信号模拟器,该低频时码可以用于基于罗兰C的组合导航系统中。在设计中考虑到罗兰C导航易受多种信号干扰的实际情况,应用了具有一定帧同步能力的CRC、RS编码方式,在此基础上介绍了这种低频时码模拟器的一种实现方案。  相似文献   
997.
选用了2005年8月20日至2006年7月28日高度550~600 km附近的热层大气密度探测数据,对表征太阳活动的F10.7值和表征地磁活动强度的Ap指数进行了相关特性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无明显地磁扰动时热层大气密度日平均值的涨落呈现27日和准半年的周期性变化,但在地磁扰动期间这种变化的周期性会被削弱,且大气密度的周日变化幅度与F10.7值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98.
南京大学联合中国气象局、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等单位共同建议的日地L5太阳探测工程——“羲和二号”,将在国际上首次发射一颗人造探测器至日地系统第5个拉格朗日点,通过精测矢量磁场、揭示三维爆发和精准预警预报,解答“活动区磁场的产生演化及其与太阳爆发的物理联系”和“太阳爆发的传播规律及其与灾害性空间天气的关系”这2个太阳物理和空间天气领域亟待解决的重大科学和应用问题。本文重点阐述“羲和二号”的科学与应用目标,简要介绍其科学载荷和初步方案。联合日地连线方向上的太阳探测,“羲和二号”的实施将开启我国太阳立体探测时代,拓展人类对太阳爆发机制的理解,为空间天气预警预报带来革命性突破。  相似文献   
999.
本文结合国内空间站对日定向驱动机构所采用的回转支撑机构方案,重点围绕滚轮-导轨运动副接触形式,分析了圆柱形滚轮外形方案所存在的“滚中带滑”情况,针对性地开展了滚轮外形结构设计优化,提出了圆锥形设计改进方案。为了验证该方案的设计正确性、工程可行性以及改进有效性,计算了改进方案的运动副滚滑比,评估了零件加工精度、产品装配偏差以及空间温度环境等对滚滑比的影响,分析了改进方案对机械接口和载荷条件的影响,开展了真空寿命试验。结果表明:改进方案能够实现在理论上滚轮-导轨运动副为纯滚动运动,对零件加工精度、产品装配偏差以及空间温度环境有较好的容差性和适应性,并且对机械接口和载荷条件无影响,能够有效改善滚轮-导轨运动副接触状态,延长寿命,满足使用需求。  相似文献   
1000.
连续小推力非开普勒悬浮轨道在深空探测与地球极地观测任务中有着重要的应用前景.归纳了电推进、太阳帆推进等连续小推力技术的发展历程与现状;阐述了日心、行星悬浮轨道的动力学特性、稳定性、轨道保持策略;分析了三体问题下人工拉格朗日点的优势及其在深空探测方面的应用;讨论了悬浮轨道编队飞行的研究方法与控制策略.最后针对小推力悬浮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