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3篇
  免费   202篇
  国内免费   163篇
航空   458篇
航天技术   472篇
综合类   35篇
航天   353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49篇
  2020年   66篇
  2019年   42篇
  2018年   42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80篇
  2013年   81篇
  2012年   71篇
  2011年   65篇
  2010年   72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63篇
  2007年   61篇
  2006年   85篇
  2005年   55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6篇
  1988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961.
利用高斯伪谱法求解小推力伴星最优释放轨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近距离相对运动的轨道控制问题,提出用常值小推力完成最优转移的方法。基于C-W方程,推导了相对运动解析解的表达式,讨论了在无控条件下能够形成稳定绕飞构型的初始相对速度和相对位置的限制条件,以此限制条件作为终端条件,以伴星释放时近似为零的相对速度和相对位置为初始条件,建立了利用连续小推力实现的伴星释放最优控制问题的模型。选用了高斯伪谱法将最优控制问题离散化,转化成非线性规划问题并通过系列二次规划法完成求解。数值仿真算例表明,利用高斯伪谱法求解此问题可以有效地收敛到最优解。  相似文献   
962.
利用中国区域内五个GPS台站(一个台站处于日全食区域、四个台站处于日偏食区域)观测数据, 研究2009年7月22日日全食期间电离层总电子含量(TEC)的变化, 结果表明, 日全食期间, 电离层TEC值经历了下降和恢复的过程, 最小TEC相对于最大食偏的时间延迟约为1~10min; 台站测得最小TEC的星下点(IPP)越靠近日全食带TEC下降量越大, 在日食期间武汉站(114.35°E, 30.53°N) TEC相对于各参考日期的TEC, 其平均下降量最大, 达到4.58TECU.   相似文献   
963.
根据2007-2009年STEREO-BEHIND (STB)和ACE卫星的行星际磁场和太阳风数据, 基于冕洞高速流从太阳向外匀速径向传输假设, 讨论了随着STB和ACE卫星与太阳之间的夹角从0°增大至70°时, 冕洞发出的高速太阳风形成的相互作用区(CIR)依次扫过STB和ACE卫星的时间差特性, 并统计分析了两颗卫星观测到的CIR参数的变化特征. 结果显示, 可以利用STB对CIR事件的观测来预测这个CIR事件到达ACE的理论时间, 时间误差均值和最大值分别为0.217d和0.952d, 时间误差的产生与STB和ACE卫星观测到的CIR速度大小的不同有关, 用速度差异矫正后, 时间误差的平均值和最大值可分别减小为0.194d 和0.489d; STB和ACE卫星观测的CIR事件太阳风速度最大值的线性相关系数达到了0.84, STB和ACE卫星观测到的CIR事件对特征物理量中速度、质子温度的变化最小, 而质子密度及总压力的变化最大. 分析结果表明, STB和ACE卫星观测到的CIR事件有很强的相似性, STB卫星的CIR观测可以作为ACE卫星观测CIR事件特征的参考, 从而为地球空间环境扰动预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64.
近地轨道集群航天器电磁编队飞行非线性反馈控制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近地轨道集群航天器电磁编队飞行的动力学和控制问题, 提出了一种非线性反馈控制方法. 基于电磁力模型和地磁场模型, 分析了地磁场对近地轨道电磁编队的影响; 建立了集群航天器电磁编队高精度相对轨道动力学模型; 基于Lyapunov稳定性理论设计了一种非线性反馈控制律, 利用该方法对两星电磁编队维持控制进行了仿真验证. 仿真结果表明, 地磁场引起的电磁干扰力可以忽略, 但是电磁干扰力矩的影响必须考虑; 近地轨道集群航天器电磁编队是可控的, 所设计的控制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65.
This study characterizes total electron content (TEC) measured by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 over African equatorial ionization anomaly (EIA) region for 2009–2016 period during both quiet geomagnetic conditions (Kp?≤?1) and normal conditions (1?>?Kp?≤?4). GPS-TEC data from four equatorial/low-latitude stations, namely, Addis Ababa (ADIS: 9.04°N, 38.77°E, mag. lat: 0.2°N) [Ethiopia]; Yamoussoukro (YKRO: 6.87°N, 5.24°W, mag. lat: 2.6°S) [Ivory Coast]; Malindi (MAL2; 3.00°S, 40.19°E, mag. lat: 12.4°S) [Kenya] and Libreville (NKLG; 0.35°N, 9.67°W, mag. lat: 13.5°S) [Gabon] were used for this study. Interesting features like noontime TEC bite-out, winter anomaly during the ascending and maximum phases of solar cycle 24, diurnal and seasonal variations with solar activity have been observed and investigated in this study. The day-to-day variations exhibited ionospheric TEC asymmetry on an annual scale. TEC observed at equatorial stations (EIA-trough) and EIA-crest reach maximum values between ~1300–1600 LT and ~1300–1600 LT, respectively. About 76% of the high TEC values were recorded in equinoctial months while the June solstice predominantly exhibited low TEC values. Yearly, the estimated TEC values increases or decreases with solar activity, with 2014 having the highest TEC value. Solar activity dependence of TEC within the EIA zone reveals that both F10.7?cm index and EUV flux (24–36?nm) gives a stronger correlation with TEC than Sunspot Number (SSN). A slightly higher degree of dependence is on EUV flux with the mean highest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R) value of 0.70, 0.83, 0.82 and 0.88 for quiet geomagnetic conditions (Kp?≤?1) at stations ADIS, MAL2, NKLG, and YKRO, respectively. The correlation results for the entire period consequently reveals that SSN and solar flux F10.7?cm index might not be an ideal index as a proxy for EUV flux as well as to measure the variability of TEC strength within the EIA zone. The estimated TEC along the EIA crest (MAL2 and NKLG) exhibited double-hump maximum, as well as post-sunset peaks (night time enhancement of TEC) between ~2100 and 2300 LT. EIA formation was prominent during evening/post-noon hours.  相似文献   
966.
太阳耀斑与太阳质子事件的发生通常与太阳活动区存在非常密切的关系, 对这种关系的深入分析有助于太阳耀斑和太阳质子事件预报模型的建立. 本文利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方法对1997-2010年太阳质子事件所在活动区的主要参量进行分析, 选取的参量包括黑子磁分类、 McIntosh分类、太阳黑子群面积、10.7 cm射电流量、耀斑指数、质子耀斑位置和软X射线耀斑强度. 结果得到81个太阳活动主成分得分值排序(得分值代表每个事件的强弱), 与太阳质子事件峰值流量、太阳黑子年均值以及10.7 cm射电流量年均值的对比显示相似度非常高, 表明主成分得分值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太阳活动的强弱规律.   相似文献   
967.
球坐标系六片网格下三维定态行星际太阳风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二阶MacCormack差分格式, 利用稳态的磁流体(MHD)方程组在球坐标系六片网格下模拟研究了行星际太阳风. 六片网格系统能有效避免极区奇性和网格收敛性. 迭代按径向方向推进求解, 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计算量, 节约了计算时间. 内边界条件根据太阳与行星际观测确定, 比较测试了5种内边界条件, 模拟给出了1922卡林顿周的背景太阳风结构. 几种内边界条件所得模拟结果与行星际观测基本吻合. 太阳风速度采用McGregor 等的经验公式给出, 磁场由水平电流片(HCCS)模型得到, 密度和温度分别根据动量守恒和气压守恒得到, 研究表明采用这样的边界条件模拟结果最佳.   相似文献   
968.
In low earth orbit, the SAA region is the dominant contributor to both proton environment and electron environment from the standpoint of radiation dose for spacecraft lifetime. However, the polar region and the horn region are sometimes strongly disturbed due to large solar and geomagnetic events. During large disturbances, enhancements in proton flux are measured in the polar region, which gives temporary more severe space radiation environment than that given in the SAA region. On the other hand, enhancements in electron flux are measured mainly in the horn region corresponding to the outer radiation belt, which are likely sources of high-energy electrons in the inner radiation belt. These short-term disturbances have another radiation hazard to spacecraft such as single event and electrostatic discharge.  相似文献   
969.
雷汉伦  徐波 《宇航学报》2013,34(6):763-772
平动点轨道特殊的空间位置及动力学特征,使其在深空探测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以日-火系平动点轨道(Lissajous与Halo轨道)任务为目标,结合平动点轨道的不变流形理论,研究了小推力转移问题。首先给出了圆型限制性三体动力学模型下平动点附近不变流形(稳定和不稳定流形)高阶分析解以及相应的计算实例。接着以流形分析解为基础,建立了初始小推力轨道优化模型,并利用改进的协作进化算法求解初始小推力轨道。最后将初始轨道离散,采用多点打靶法将最优控制问题转化为参数优化问题,并用序列二次规划方法(SQP)求解。仿真结果证明轨道设计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70.
薄膜二次表面镜热控涂层的辐射物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识热控涂层的热辐射物性对航天器热控制设计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文章根据薄膜二次表面镜涂层的吸收与反射过程分析,建立模型方程,结合已有的太阳吸收比、红外发射率等表观数据,采用非线性参数最小二乘法获得了薄膜材料的吸收系数和反射率等辐射物性,并分析了厚度对热控涂层太阳吸收比和红外发射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聚酰亚胺薄膜对太阳光的表面反射率为0.571,吸收系数为19.343 mm-1,对红外辐射的表面反射率为0.227,吸收系数为39.615mm-1;F46薄膜对太阳光的表面反射率为0.744,吸收系数为0.757mm-1,对红外辐射的表面反射率为0.111,吸收系数为9.240mm-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