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6篇
  免费   109篇
  国内免费   50篇
航空   249篇
航天技术   217篇
综合类   20篇
航天   14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某型直升机装备的两超短波电台在使用中出现某些频点下的互相干扰现象,尽管地面采取了相应措施却均未改善。本文在常规修理方法的基础上,采用了一些新方法找到了此故障的根源,并为类似电台干扰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2.
介绍了70年代初到20世纪末欧洲科学家对CFD发展的主要贡献,并重点关注了对国际流体力学数值方法会议(ICNMFD)和国际计算力学学术会议(ISCFD)的成功举办具有重大贡献的科学家.ICNMFD始于1969年(新西伯利亚),由参与了美国和苏联太空竞赛的两国科学家联合创办,而ISCFD则作为ICNMFD在亚太地区的同类会议初创于1995年(东京).由Oshima教授和本人提议,得益于上述两个会议全体科学委员会成员的共同努力,ICNMFD和ISCFD自2000年开始,合并成为每两年举办一次的国际计算流体力学会议(ICCFD).绝大部分本文讨论所涉及的学者通常都在受邀进行大会报告后,成为了前述三大国际会议中的一个或多个科学委员会的成员.作者对文中讨论所涉及的研究人员的圈定负有全权责任,上述人员的选择更多地基于应用而非理论计算流体力学,因此尚存在不完善之处.此外由于文中所讨论的学者大都是作者在40多年计算流体力学研究生涯中的私交好友,因此并没有将年轻一代的科学家考虑进来,但这并非由于他们的贡献不重要.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欧洲的计算流体力学同美国的计算流体力学有非常紧密的联系,本文讨论所涉及的研究学者有些最早从欧洲开始涉足计算流体力学而现在则生活和工作于美国(例如Glowinski,Roe,Van Leer等人),而有些则是在美国取得了博士学位(例如Launder,Napolitano),他们都同美国的科学家进行过合作,因此很难清晰地对欧洲和美国的计算流体力学进行界定.对那些现已移居美国的欧洲科学家们,本文优先考虑了他们移居之前的贡献.最后但并非是最不重要的,作者通过电子邮件一一联系了文中所涉及的科学家,希望他们本人能够给出其自身贡献的评价草稿,从而帮助作者以最权威的视角在文中相应章节对其工作进行评述.本文向提供自述评价的诸位致以谢意,同时也希望其他同仁能够对本人不恰当的擅自评述给予谅解.  相似文献   
123.
金磊  徐世杰 《宇航学报》2007,28(3):566-570
研究以变惯量反作用飞轮作为执行机构的小卫星的大角度姿态机动控制问题。变惯量反作用飞轮是一种新型的动量交换装置,不仅可以通过改变飞轮转速输出力矩,还可以通过改变其转动惯量实现大范围的力矩输出。文中建立了带有变惯量反作用飞轮的星体姿态动力学方程,设计了姿态控制律和飞轮的操纵律。仿真结果表明,与一般反作用飞轮相比,当小卫星大角度机动时变惯量飞轮的转速更不容易饱和,且力矩的输出范围变宽,可以同时满足小卫星高精度稳定和快速大角度姿态机动的双重要求。  相似文献   
124.
挠性卫星大角度机动变结构控制的全物理仿真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以具有大面积太阳帆板的卫星大角度机动为背景,针对常用的“飞轮-喷气”执行机械模式研究了变结构控制方案,考虑了控制精度和喷气消耗量问题,并成功地进行了国内首次挠性卫星大角度机动控制的全物理仿真实验,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5.
雷达-电子战-通信的一体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林志远  刘刚 《上海航天》2004,21(6):55-58
为充分发挥武器系统的作战效能,对作战平台上的雷达-电子战-通信一体化技术进行了研究。阐述了雷达与电子战、雷达与通信一体化的必要性和特点,并对一体化的关键技术,如以线性调频与伪随机编码信号的组合为共用信号、共用孔径及其波束控制技术等进行了分析。最后给出了一个采用软件无线电技术的雷达-无线电-通信一体化系统的方案。  相似文献   
126.
张建伟  孙冰 《宇航学报》2006,27(5):871-875
非线性分析是药柱结构分析中的难点,针对其对结构分析的影响,基于不可压缩材料的粘弹性本构关系,应用完全拉格朗日(T.L)法的虚功方程,综合考虑药柱的近似不可压缩性和几何非线性,推导了三维粘弹性几何非线性有限元增量方程,编写了有限元程序对星型药柱在受压力载荷以及固化降温载荷作用下的结构进行了分析,并与线性计算的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在大载荷作用下,非线性对药柱结构分析的影响比较显著,计算时考虑非线性的影响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7.
基于Lyapunov方法的空间飞行器大角度姿态机动控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徐世杰 《宇航学报》2001,22(4):95-99
本文研究空间飞行器大角度资态机动的控制问题,为了克服大角度机动时使用欧拉角可能产生的奇异问题,文中使用四元参形式的微分方程来描述飞行器的运动,飞行器的动力学方程具有不确定性和非线性。本文应用Lyapunov方法设计在大角度姿态机动控制器,这个控制器具有按指数规律变化的增益,它大大减小了对初始力矩的要求,最后,本文给出一个例子来说明所导出的控制器的优点。  相似文献   
128.
差分编码OQPSK调制解调器设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OQPSK调制性能大大优于 QPSK,但由于 OQPSK调制的特殊性 ,其差分编解码相应比较复杂 ,文中对DOQPSK的差分编解码和调制解调原理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针对传统 DOQPSK相干解调和解码方法存在的问题 ,给出一种简单高效的改进 DOQPSK解调和解码方法。该方法不仅结构简单 ,同时消除了与 DQPSK解调相比存在的 3 d B解调损失问题 ,大大提高系统的解调性能  相似文献   
129.
对大电流矩形镉镍电池进行了详细的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FMEA),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对一南类电池的可靠性和维修性设计具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30.
We have analysed energetic storm particle (ESP) events in 116 interplanetary (IP) shocks driven by front-side full and partial halo coronal mass ejections (CMEs) with speeds >400 km s?1during the years 1996–2015. We investigated the occurrence and relationships of ESP events with several parameters describing the IP shocks, and the associated CMEs, type II radio bursts, and solar energetic particle (SEP) events. Most of the shocks (57 %) were associated with an ESP event at proton energies >1 MeV.The shock transit speeds from the Sun to 1 AU of the shocks associated with an ESP event were significantly greater than those of the shocks without an ESP event, and best distinguished these two groups of shocks from each other. The occurrence and maximum intensity of the ESP events also had the strongest dependence on the shock transit speed compared to the other parameters investigated.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between ESP peak intensities and shock transit speeds was highest (0.73 ± 0.04) at 6.2 MeV. Weaker dependences were found on the shock speed at 1 AU, Alfvénic and magnetosonic Mach numbers, shock compression ratio, and CME speed. On average all these parameter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or shocks capable to accelerate ESPs compared to shocks not associated with ESPs, while the differences in the shock normal angle and in the width and longitude of the CMEs were insignificant.The CME-driven shocks producing energetic decametric–hectometric (DH) type II radio bursts and high-intensity SEP events proved to produce also more frequently ESP events with larger particle flux enhancements than other shocks. Together with the shock transit spe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olar DH type II radio bursts and SEP event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occurrence and maximum intensity of ESP events at 1 AU.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