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97篇 |
免费 | 112篇 |
国内免费 | 57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209篇 |
航天技术 | 122篇 |
综合类 | 24篇 |
航天 | 111篇 |
出版年
2025年 | 3篇 |
2024年 | 15篇 |
2023年 | 19篇 |
2022年 | 20篇 |
2021年 | 23篇 |
2020年 | 17篇 |
2019年 | 14篇 |
2018年 | 11篇 |
2017年 | 17篇 |
2016年 | 11篇 |
2015年 | 16篇 |
2014年 | 19篇 |
2013年 | 12篇 |
2012年 | 23篇 |
2011年 | 23篇 |
2010年 | 16篇 |
2009年 | 25篇 |
2008年 | 25篇 |
2007年 | 12篇 |
2006年 | 17篇 |
2005年 | 18篇 |
2004年 | 6篇 |
2003年 | 12篇 |
2002年 | 13篇 |
2001年 | 13篇 |
2000年 | 10篇 |
1999年 | 15篇 |
1998年 | 8篇 |
1997年 | 5篇 |
1996年 | 5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5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6篇 |
1989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52.
陈正举 《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1997,14(4):7-12
本文在聚氧提高航机部件性能,总体性能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探索航空发动机聚氧减重的规律,提供聚氧缩短压气机、燃烧室、涡轮轴向尺寸、减少发动机直径、减轻上述核心机部件和发动机总重量的理论依据,可供航机预研参考。 相似文献
53.
B.A. Maruca J.C. Kasper 《Advances in Space Research (includes Cospar's Information Bulletin, Space Research Today)》2013
The Wind spacecraft’s Faraday cups (FC) continue to produce high-quality, in situ observations of thermal protons (i.e., ionized hydrogen) and α-particles (i.e., fully ionized helium) in the solar wind. By fitting a Wind/FC ion spectrum with a model velocity distribution function (VDF) for each particle species, values for density, bulk velocity, and temperature can be inferred. Incorporating measurements of the background magnetic field from the Wind Magnetic Field Investigation (MFI) allows perpendicular and parallel temperature components to be separated. Prior implementations of this analysis averaged the higher-cadence Wind/MFI measurements to match that of the Wind/FC ion spectra. However,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recent and extensive revisions to the analysis software that, among other things, eliminate such averaging and thereby account for variations in the direction of the magnetic field over the time taken to measure the ions. A statistical comparison reveals that the old version consistently underestimates the temperature anisotropy of ion VDF’s: averaging over fluctuations in the magnetic field essentially blurs the perpendicular and parallel temperature components, which makes the plasma seem artificially more isotropic. The new version not only provides a more accurate dataset of ion parameters (which is well suited to the study of microkinetic phenomena), it also demonstrates a novel technique for jointly processing particle and field data. Such methods are crucial to heliophysics as wave-particle interactions are increasingly seen as playing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ynamics of the solar wind and similar space plasmas. 相似文献
54.
为探究宽工况范围下螺旋槽再生冷却的传热特性,基于微小通道内低温工质的相变传热模型,采用一维传热计算方法,对5 kN级液氧甲烷变推力发动机开展了螺旋槽再生冷却传热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所采用的传热计算模型可用于传热预估,与试验结果相比,冷却剂温升误差为4.3%,压降误差为1.1%,喉部处外壁温误差为-11%,在工程计算可接受范围内;相比于直槽,螺旋槽再生冷却能有效降低燃气侧壁温,同时,在宽范围变推力条件下,实际功率水平越低,冷却剂温升、压降越小,喉部燃气侧壁温越低,但“传热恶化区”内的壁温最大值反而越高,当发动机推力由额定工况的75%调整至20%时,燃气侧壁温的最大值由1 351 K增大至1 399 K;综合考虑壁面温度及冷却剂的压力损失,本文对冷却通道开展优化设计,对比四种冷却通道方案的传热性能,其中,方案4为最优方案,20%额定功率水平工况时,冷却剂温升为491 K,压降为0.34 MPa,燃气侧壁温最大值也仅为1 297 K,较初始设计方案降低了102 K,远低于材料的极限温度。 相似文献
55.
在高温干燥的氧气环境中,SiC材料将氧化生成SiO2氧化膜,影响材料性能。SiO2在SiC上的生长由氧气通过氧化物的扩散控制。由于温度条件限制,传统实验方法很难测定氧气在高温氧化物中的扩散。本文采用分子动力学研究不同温度下氧在熔融SiO2中的扩散行为。基于Morse、L-J等势函数及其参数,模拟了高温下的无定形SiO2结构,计算获得了氧在950、1 100、1 200、1 300及1 400 ℃温度下的均方位移曲线及扩散系数,分析了温度对气体扩散的影响作用,拟合了温度相关的Arrhenius公式。研究结果可为SiC基及其复合材料的氧化行为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6.
目前Kaufman离子推力器主要有两种最具代表性的配电方式:屏栅极电源正端分别连接阳极电源正、负端的配电方式。为了研究配电方式对Kaufman离子推力器工作性能的影响,基于等离子体理论和推力器工作原理,分析两种主要配电方式下放电室电极电势及电流平衡关系,推导了放电室等离子体特性表达式,理论分析了配电方式对离子推力器多种性能参数的影响。结合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自研的LIPS300离子推力器在两种配电方式下工作在3kW和5kW的性能试验,通过解析方法对离子推力器多种工作参数和性能参数进行分析,试验结果与理论分析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研究表明:采用屏栅极电源正端连接阳极电源负端的配电方式能够获得更大的推力和比冲,并能提高离子对栅极透明度,减少离子对屏栅极的溅射,从而提高栅极寿命,但束离子产生成本稍高。研究结果可为离子推力器配电方式的设计与优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7.
58.
在描述一种采用催化燃烧产生惰气来降低油箱气相空间氧体积分数的新型绿色惰化工作原理基础上,设计了绿色惰化系统流程,通过一定的假设和简化建立了其数学模型并进行了求解.将结果与采用中空纤维膜产生富氮气体的机载惰化系统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当绿色惰化系统中抽吸气的流量与中空纤维膜惰化所产生富氮气体流量一致时,前者惰化效果远好于后者.同时,还研究了催化反应器效率和预热气体抽取比例对绿色惰化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提高反应器效率可有效缩短达到安全氧体积分数所需的时间,且最终油箱气相空间氧体积分数会降低,而选取合适的预热气体抽取比例可以减少系统能耗. 相似文献
59.
为了实现多模式离子推力器在宽功率范围内最优性能和可靠性,基于30cm多模式离子推力器通过实验开展了阴极和中和器羽状模式转变点流率、放电电压30V对应阴极流率和放电损耗曲线与束电流关系研究。30cm多模式离子推力器束电流从0.3A增加到3.3A时,阴极羽状模式转变点流率值从0.017mg/s增加到0.163mg/s,放电电压30V对应阴极流率从0.129mg/s增加到0.231mg/s,中和器羽状模式转变点流率从0.030mg/s增加到0.191mg/s。随放电室工质利用率的增加,在小束电流下放电损耗迅速增加;当束电流大于1.5A时,放电损耗对放电室工质利用率的变化较为迟钝。基于上述流率特性实验结果完成了30cm多模式离子推力器宽功率范围35个工作点下最佳流率设计。在设计的工作流率下,放电电压小于30V,阴极和中和器均工作在点状模式,实测推力为9.6mN~185.2mN、比冲为1332s~3568s、功率为258W~4761W。 相似文献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