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5篇
  免费   53篇
  国内免费   57篇
航空   201篇
航天技术   237篇
综合类   26篇
航天   4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81.
The problems of physical explanation and possible mechanisms of the seismo-ionospheric effects formation are under discussion now. There are proposed different mechanisms of such effects, for example, large- and small-scale internal gravity waves (IGWs), atmospheric electric field, electromagnetic fields and emissions. However, the appearance of local large-scale seismo-ionospheric anomalies in Total Electron Content (TEC) is possible to explain only by two mechanisms: an atmospheric electric field and/or small-scale IGWs. In this paper, the simulation results for reproduction of the observed seismo-ionospheric great positive effects in TEC prior to strong Wenchuan earthquake are presented. The obtained results confirm the proposed mechanism of seismo-ionospheric effects formation by the penetration of the seismogenic electric field from the atmosphere into the ionosphere. It is suggested that so great TEC enhancement observed 3 days prior to Wenchuan earthquake could be explained by combined action of seismogenic vertical electric field and IGWs generated by the solar terminator.  相似文献   
382.
Distributions with excess numbers of superthermal particles are common in space environments. They are well modelled by the isotropic kappa distribution, or, where magnetic effects are important, the kappa-Maxwellian. This paper presents a review of some studies of electrostatic and electromagnetic waves in such plasmas, based on the associated generalized plasma dispersion functions, Z κ and Z κM. In particular, the effects of low values of κ are considered, i.e. strongly accelerated distribution functions. Recently the full susceptibility tensor for oblique propagation of electromagnetic waves in a kappa-Maxwellian magnetoplasma has been established and has been applied to the study of whistler waves.  相似文献   
383.
Coronal holes have been identified as source regions of the fast solar wind, and MHD wave activity has been detected in coronal holes by remote sensing, and in situ in fast solar wind streams. I review some of the most suggestive wave observations, and discuss the theoretical aspects of MHD wave heating and solar wind acceleration in coronal holes. I review the results of single fluid 2.5D MHD, as well as multi-fluid 2.5D MHD models of waves in coronal holes, the heating, and the acceleration of the solar wind be these waves.  相似文献   
384.
脉冲波形占空比的数字化测量及不确定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介绍了脉冲波形占空比的3种数字化测量方法,它们分别是直接脉宽测量法、幅值统计测量法和平均值测量法。讨论了主要的不确定度来源,包括众数判别区间的影响、波形测量系统幅度测量误差的影响等等,给出了不确定度分析与评价过程.并结合一个实例,给出了脉冲波形占空比的不确定度评价结果。  相似文献   
385.
出流孔对内流通道壁面换热影响的实验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裘云  朱惠人  许都纯  刘松龄 《推进技术》2002,23(6):477-479,508
根据相似理论放大的模型,实验研究了带有出流孔内流通道带孔—侧壁面的对流换热特性。实验采用加热钢带法,主要在主流雷诺数为2.5×104~10×104,出流比为1.0~4.0的范围内,测量了出流孔附近的换热系数分布,重点分析了主流雷诺数和出流比对壁面对流换热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显示出流作用使出流孔下游区域内的换热得到强化。主流雷诺数一定时,随出流比的提高此区域换热强度提高,影响范围也扩大;出流比一定时,不同主流雷诺数下,带出流孔壁面换热强度与不带出流孔壁面换热强度的比值(Nu/Nu0)基本一致,换热被强化的程度无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386.
电火箭空心阴极发射体寿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影响电火箭空心阴极发射体寿命的各种因素。论述了空心阴极放电时,其内部化学反应生成物的迁移、扩散、蒸发和溅射。讨论了发射体发射材料的损耗速率与温度的关系,指出知度降低发射体的工作温度是延长空心阴极寿命的有效措施,还讨论了工质气体纯度和真空环境对发射体寿命的影响。  相似文献   
387.
随着流动马赫数和温度的变化,热力学非平衡对流动的影响也在变化。为研究热力学非平衡对不同飞行马赫数条件下的超燃冲压发动机冷态流动的影响,对三个经典的超燃冲压发动机模型,包括JAXA Ma12-02超燃冲压发动机,DLR超燃冲压发动机,以及Hyshot II超燃冲压发动机进行数值模拟。针对每个超燃冲压发动机,分别采用三种热力学模型进行模拟,包括量热完全气体模型(对应冻结流动),单温度模型(对应热力学平衡流动)以及双温度模型(对应热力学非平衡流动)。计算结果表明,热力学模型对超燃冲压发动机内流波系结构的位置有一定影响:从整体上来说,双温度模型计算所得波系位置比量热完全气体模型计算结果靠后,比单温度模型计算结果靠前;不同热力学模型计算所得波系位置在发动机前段相对较为接近,而随着向下游发展,波系位置的差别逐渐增大,这是上游每一道波系位置的差别逐渐累积的结果;在发动机前段,双温度模型计算所得波系位置更接近于量热完全气体模型计算结果。通过分析不同热力学模型计算所得激波角可以对此进行解释。而就本文涉及的三个小尺寸超燃冲压发动机而言,热力学模型对气动力和力矩的影响相对较小。不同热力学模型计算所得气动力和力矩的差别主要来源于计算所得激波串位置的差别。  相似文献   
388.
提出一种基于Lamb波和字典库为Chirplet原子的匹配追踪方法的板结构损伤定位方法.首先针对Lamb 波监测的特点,提出了匹配追踪方法的快速实现方案,将信号分解为多个Chirplet原子的线性组合;然后建立了Lamb的弥散效应与Chirplet原子的调频斜率之间的关系,表明Chirplet原子能准确地匹配失真变形的窄带脉冲信号,并能识别Lamb波的模态;根据损伤前与损伤后的信号差,提出了一种可以分辨多损伤散射信号的损伤定位方法.最后通过数值仿真、各向同性板结构实验和蜂窝夹层复合材料结构实验,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389.
一种新型内乘波式进气道初步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3,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提出了内乘波式进气道的设计概念。该进气道以内收缩锥轴对称流场为基础,采用流线追踪技术并截取激波面生成。它具有设计状态流量捕获能力强;三维压缩效率高;波系结构简单且无复杂角部流动,流动损失小等特点。采用该概念设计了来流马赫数6的内乘波式进气道,CFD计算结果显示:粘性对该类进气道设计具有较大影响,附面层的发展会使按无粘条件设计的进气道性能有所下降。尽管还没有进行粘性修正,在相同设计马赫数条件下,内乘波式进气道压比、流量系数和总压恢复系数等性能高于某典型侧压式进气道。  相似文献   
390.
实验研究了管外换热状况对振荡管最佳射流激励频率及管内振荡流特性的影响,采用自然对流及强制对流(轴向水冷却)两种不同的管外换热形式,并用管外平均对流换热系数a来定量评价管外换热状况,研究表明,自然对流(a=14.5W/m^2.C)时,最佳射流激励频率fopt随影胀比的增大而显著增大,强化管外传热后(a=1140W/m^2.C)振荡管的制冷效率明显提高且受射流激励频率的影响变小,同时fopt显著降低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