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9篇
  免费   157篇
  国内免费   150篇
航空   509篇
航天技术   161篇
综合类   69篇
航天   157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48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64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34 毫秒
651.
Electrostatic space radiation shielding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For the success of NASA’s new vision for space exploration to Moon, Mars and beyond, exposures from the hazards of severe space radiation in deep space long duration missions is ‘a must solve’ problem. The payload penalty demands a very stringent requirement on the design of the spacecrafts for human deep space missions. The exploration beyond low Earth orbit (LEO) to enable routine access of space will require protection from the hazards of the accumulated exposures of space radiation, Galactic Cosmic Rays (GCR) and Solar Particle Events (SPE), and minimizing the production of secondary radiation is a great advantage. There is a need to look to new horizons for newer technologies. The present investigation revisits electrostatic active radiation shielding and explores the feasibility of using the electrostatic shielding in concert with the state-of-the-art materials shielding and protection technologies. The full space radiation environment has been used, for the first time, to explore the feasibility of electrostatic shielding. The goal is to repel enough positive charge ions so that they miss the spacecraft without attracting thermal electrons. Conclusions are drawn for the future directions of space radiation protection.  相似文献   
652.
提出参数-非参数融合性方法分析航天轴承摩擦力矩性能,该方法用统计方法判断航天轴承摩擦力矩的基本特征;用符号判断法确定航天轴承摩擦力矩的时序特征;用秩和判断法判断航天轴承摩擦力矩状态特征;融合3种方法系统分析航天轴承摩擦力矩总体性能,实现航天轴承摩擦性能的评估.该方法可以降低数据符号,偏离平均值较大、较小及不同数据排列顺序对航天轴承总体性能的影响,正确反映航天轴承的工作性能和稳定性能、时序特征及状态特征,全面系统地揭示航天轴承的总体性能.根据工作性能与稳定性能,性能比较好的航天轴承被确定,进一步根据航天轴承的时序特征和状态特征选出总体性能最优的轴承,置信水平可以达到99%,和现行选用的航天轴承一致,表明该方法反映航天轴承摩擦力矩信息多,可以从少数航天轴承中得到总体性能最优的轴承.   相似文献   
653.
微细电火花加工放电状态的准确识别是高精度、高效率加工的重要保证,但是微细电火花加工脉冲能量小、放电频率高、随机性强的特点严重影响了放电状态的识别精度。针对此问题,对微细电火花加工放电状态特性进行了研究,分析各放电状态产生的原因,同时根据各放电状态特性的不同对放电状态进行识别,通过设置间隙电压阈值、间隙电流阈值和频谱阈值的方法,实现了开路状态、火花放电状态、稳定电弧状态、短路状态以及脉冲间隔的准确有效识别,从而为高精度加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54.
针对基于Simulink建立的无人机飞行管理系统存在逻辑复杂、全飞行状态航迹仿真建模繁琐等缺点,文章利用有限状态机建立无人机全状态、多种导航控制模态下的控制和逻辑切换流程,并结合飞行管理系统、飞行控制系统和无人机运动学模型建立无人机全状态仿真系统,通过仿真对飞行工作模式的切换效果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655.
本文以机载火控系统中的目标状态估计器(TSE)为例,探讨了一类非线性状态估计器的算法及简化方法。文中给出了TSE的数学模型,分析了其特点,并作了形式上的变换;而后用最优卡尔曼滤波算法实现了状态估计。最后,利用其结构特点,作了算法解耦,故大大减少了计算量和计算机内存,获得了令人满意的估值精度。  相似文献   
656.
通过模型旋翼试验得到了合理的直升机涡环边界判据,并由此计算得到了直升机通用涡环状态边界。为验证该边界,进行了试飞验证工作,并得到了一些新的结论。综合试验研究、理论研究和试飞结果,提出了直升机下降飞行的“两线三区”的概念,便直升机涡环边界图更加合理,更为实用。  相似文献   
657.
直升机涡环状态边界的飞行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直升机涡环状态边界的确定对直升机飞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为验证辛宏,高正通过模型试验得出的理论涡环边界线,研制开发了一套涡环状态边的机载测试设备,制定了一套飞行试验方案,在R22直升机上进行了飞行试验,通过试飞,明确了直升机进入涡环状态的首要特征现象是机头开始出现航向摆动,摸清了直升机进入涡环状态后的一些运动规律。通过对试飞数据的处理,得到了实测涡环边界线以及对应的临界垂直下降率和安全下滑角,本文首次提出了涡环状态过渡区的概念,指出当直升机进入过渡区时应立即顶杆增速,便可有效改出涡环状态,同时也得出结论,直升机一旦陷入涡环状态,如不施加有效操纵是不会自行退出的,并且愈来愈严重。  相似文献   
658.
系统地分析了高于谐振频率工作的并联谐振DC/DC变换器的工作原理,讨论了无损电容C1和C2以及MOSFET寄生二极管D1和D2对MOSFET零电压开关特性的影响。文中根据电路工作中电压和电流的相对关系,把谐振逆变器的工作状态分解成A,B两种工作模式,利用恒流模型和状态空间分析法导出电路的稳态解,研究了电路在稳态状态下状态变量初值I0和Uc0的确定方法和主要功率器件的工作区间长度,文中还给出了确定谐振变换器中MOSFET的平均电流^-Isw、电脉电流有效值Ir等主要参数额定值的表达式及其设计曲线。最后给出一个输出为160W/28V、谐振频率为100kHz和变换效率达89.9%的并联谐振变换器的设计实例和实验波形。  相似文献   
659.
研究了直升机旋翼桨叶片前飞状态下的挥舞-摆振-扭转全耦合运动的气动弹性稳定性。利用牛顿法推导出带周期系数的线性偏微分方程;用Galerkin有限元素法离散该方程的空间变量;运用基于Floquet理论的Hsu近法及坐标变换-常系数近似法处理周期系数。  相似文献   
660.
研究了红外图像中道路边界的检测方法。首先分析了用于智能车辆视觉导航的红外道路图像的特点,并指出常用图像处理方法在检测红外道路边界时的缺陷;然后从图像灰度角度出发,提出了基于折线模型的候选道路边界线段快速提取方法,并采用关系稳定性规则对道路边界区域进行筛选和处理;同时利用多尺度形态学梯度进行道路边界区域提取;最后将上述基于灰度和梯度的两种边缘提取结果相互验证,得到可靠的道路边界描述。实验表明文中提出的道路边界检测方法具有很好的性能,能够满足实时应用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