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37篇
  免费   1872篇
  国内免费   1910篇
航空   6364篇
航天技术   2267篇
综合类   1023篇
航天   2765篇
  2024年   45篇
  2023年   181篇
  2022年   298篇
  2021年   413篇
  2020年   374篇
  2019年   427篇
  2018年   430篇
  2017年   394篇
  2016年   453篇
  2015年   414篇
  2014年   574篇
  2013年   440篇
  2012年   568篇
  2011年   684篇
  2010年   514篇
  2009年   480篇
  2008年   497篇
  2007年   566篇
  2006年   494篇
  2005年   462篇
  2004年   408篇
  2003年   383篇
  2002年   315篇
  2001年   294篇
  2000年   296篇
  1999年   321篇
  1998年   274篇
  1997年   251篇
  1996年   166篇
  1995年   158篇
  1994年   166篇
  1993年   134篇
  1992年   107篇
  1991年   113篇
  1990年   115篇
  1989年   89篇
  1988年   66篇
  1987年   37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01.
详细分析了发动机瞬变过程中热传递对压气机稳定性的影响机理,建立了热传递对压气机稳定裕度影响的数学模型,并以一台增压比为26的涡扇发动机为例进行计算,结果表明了建立模型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202.
钛合金表面镍包石墨喷涂层的耐磨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提高钛合金的表面耐磨性,利用氧乙炔热喷涂枪,在TC4合金表面上制备出镍包石墨涂层。采用MXP-2000型销盘式摩擦磨损实验机,进行钛合金及其镍包石墨涂层的干摩擦磨损实验,并利用扫描电镜对磨损表面进行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发现,镍包石墨涂层的摩擦系数只有钛合金的一半左右,前者磨损量为后者的1/6,说明镍包石墨涂层可以大大提高钛合金的表面耐磨性能。TC4合金的磨损机制以黏着磨损为主,喷涂层的磨损机制以磨粒磨损为主,喷涂层中的石墨润滑相是其耐磨性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3.
热防护系统高温纤维隔热毡传热及有效热导率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重复使用运载器热防护系统纤维隔热毡内部导热和辐射的耦合换热问题进行了分析,应用有限差分法建立了纤维隔热毡的数值分析模型.通过数值求解传热方程,计算了稳态的有效热导率.计算结果表明辐射和气体传导是纤维隔热毡内的主要传热方式,辐射作用随压力和试样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在试样温度高的一侧辐射是主要的传热方式,而在温度低的一侧气体传导为主要的传热方式;试样的有效热导率随纤维的平均直径、压力和温差的增加而增加,随试样密度的增加而降低.本文的计算结果与文献中的实验结果吻合较好,可以为纤维隔热毡及热防护系统的优化设计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04.
设计一个基于单片机的过程控制系统 ,并以温度控制为例 ,通过实验手段建立了控制对象的数学模型 ,完成系统PID参数整定 ,通过开放的数据通信 ,使用通用PC对过程进行监控 ,实现分散控制 ,集中管理的现代工业控制模式。还对模糊控制温度过程作了理论性探讨 ,并在MATLAB下进行仿真 ,为实际控制过程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5.
通过采用两片PIC18F448及其外围器件实现了机载环控地面检测系统的数字化设计。通过I^2C总线实现两片单片机之间的数据传输与协调,并利用其CAN接口模块实现多套检测系统的网络化和远程控制操作。  相似文献   
206.
PC机和检测仪器串口通讯的实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详细分析了实现PC机和检测仪器串行通讯的方法和技巧。介绍了PC机和检测仪器之间RS485串行通讯的硬件连接以及Visual Basic6.0的Mscomm通讯控件的使用方法。利用Mscomm控件的唯一事件OnComm事件通过查询方式实现通讯。实际应用表明,本文设计的程序实现方便且实用性强,很好地解决了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207.
航空发动机燃油与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绍基 《航空发动机》2003,29(3):1-5,10
归纳和分析了国内外军用航空发动机燃油与控制系统的研制现状和今后的发展方向 ,简要介绍和评述了主燃油控制、加力燃油控制、尾喷口控制、防喘控制、发动机状态监视 ,特别是FADEC系统的技术特点、方案选择和研究动向。从中可以看出 ,这些方面的技术进步推动了航空发动机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8.
Present-Day Sea Level Change: Observations and Causes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Cazenave  A.  Cabanes  C.  Dominh  K.  Gennero  M.C.  Le Provost  C. 《Space Science Reviews》2003,108(1-2):131-144
We investigate climate-related processes causing variations of the global mean sea level on interannual to decadal time scale. We focus on thermal expansion of the oceans and continental water mass balance. We show that during the 1990s where global mean sea level change has been measured by Topex/Poseidon satellite altimetry, thermal expansion is the dominant contribution to the observed 2.5 mm/yr sea level rise. For the past decades, exchange of water between continental reservoirs and oceans had a small, but not totally negligible contribution (about 0.2 mm/yr) to sea level rise. For the last four decades, thermal contribution is estimated to about 0.5 mm/yr, with a possible accelerated rate of thermosteric rise during the 1990s. Topex/Poseidon shows an increase in mean sea level of 2.5 mm/yr over the last decade, a value about two times larger than reported by historical tide gauges. This would suggest that there has been significant acceleration of sea level rise in the recent past, possibly related to ocean warming. This revised version was published online in August 2006 with corrections to the Cover Date.  相似文献   
209.
5 有关飞行控制自动化的争议 前10年内飞行控制自动化领域出现过两次较大的争论。 5.1 飞行控制自动化导致设备复杂化,是否影响了驾驶员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影响了飞行安全?或者说飞行控制自动化是否过头了? 当时从人机接口关系上曾提出过一些正面教学的观点: (1) 自动飞行方式过多,在某些方式的自动过渡中易使驾驶员模糊或误解; (2) 某些驾驶员过分依赖自动化,造成盲目的安全感而导致意外失控; (3) 驾驶员长期依靠自动化系统而缺乏手动操纵实践,技术熟练程度逐渐下降和荒废,当出现某些意外时,将手足无措,不能操纵改出; (4) …  相似文献   
210.
卢京明  孙祥 《飞机设计》2006,(2):21-23,31
针对某机全机主操纵系统疲劳试验中动态操纵情况下的应变测量以及试验载荷监控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并对基于应变测量数据分析的操纵系统疲劳试验载荷监控方法的确定及其应用效果进行了阐述。在操纵系统疲劳试验过程中的实际监控结果表明,该方法对副翼/平尾/方向舵操纵系统多种试验状态下的试验载荷监控实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