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25篇 |
免费 | 89篇 |
国内免费 | 47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673篇 |
航天技术 | 48篇 |
综合类 | 4篇 |
航天 | 36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篇 |
2024年 | 30篇 |
2023年 | 29篇 |
2022年 | 61篇 |
2021年 | 49篇 |
2020年 | 51篇 |
2019年 | 39篇 |
2018年 | 14篇 |
2017年 | 10篇 |
2016年 | 15篇 |
2015年 | 12篇 |
2014年 | 20篇 |
2013年 | 19篇 |
2012年 | 16篇 |
2011年 | 13篇 |
2010年 | 15篇 |
2009年 | 12篇 |
2008年 | 21篇 |
2007年 | 15篇 |
2006年 | 12篇 |
2005年 | 16篇 |
2004年 | 24篇 |
2003年 | 24篇 |
2002年 | 20篇 |
2001年 | 13篇 |
2000年 | 20篇 |
1999年 | 28篇 |
1998年 | 23篇 |
1997年 | 24篇 |
1996年 | 29篇 |
1995年 | 19篇 |
1994年 | 15篇 |
1993年 | 12篇 |
1992年 | 6篇 |
1991年 | 11篇 |
1990年 | 9篇 |
1989年 | 5篇 |
1988年 | 6篇 |
1987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为了研究S弯收扩喷管过膨胀状态下的流动分离特性,数值模拟了不同落压比(NPR)下S弯收扩喷管内的流动特征.结果表明:在落压比为2.0时,喷管内发生非对称分离,出现非对称的双\"λ\"激波结构,喷流整体向上偏转,上侧出现限制性流动分离RSS,下侧出现自由性流动分离FSS,并产生三维分离涡,喷流出现明显的三维效应.随着落压比从高度过膨胀状态下开始增加,喷管下侧保持FSS不变,喷管上侧RSS逐渐向后移动,直至与外界大气相连,转变为FSS,之后随着落压比增加,上下侧分离结构逐渐对称.推力矢量角随着落压比的增加先增加,后在极小的落压比变化范围内快速降低,直至变为0°,之后保持0°不变. 相似文献
22.
23.
小冲击间距下带倾角冲击凹柱面流场结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带倾角冲击凹柱面靶板的流动特性和流场结构研究,采用烟线法开展了流场显现实验研究,重点分析了旋流产生和发展的规律。试验中通过改变冲击雷诺数、冲击间距比(冲击间距和冲击孔直径之比)、冲击角度以及凹柱面相对曲率等参数,分析了涡出现的位置、结构等随这些参数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冲击射流同周围静止空气之间的粘性作用、气体在凹柱面上运动、脱离的共同作用下,带倾角冲击凹柱面靶板产生了不同的旋流结构。实验中,随冲击雷诺数的增加,在冲击滞止区域两侧流体冲击靶板分离处的圆心角增大,分离推迟;由于冲击角度的影响,相对冲击角度较小侧射流与壁面分离比在较大侧提前,且在相对冲击角度较小侧更容易产生旋流结构。实验中改变的参数均影响了旋流结构及其发展特性,并且影响规律表现出较强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24.
25.
26.
27.
本文在一定附面层条件下,着重研究典型的强激波与紊流附面层干扰区下游扩压器出口的气流动态畸变,文中讨论了激波强度、扩压器壁面形状(直壁和曲壁)对动态畸变的影响.讨论了紊流度分布中四个峰值与相同截面上的总压沿高度分布的相互关系.最后对紊流度沿高度分布中的若干典型站的总压信号作功率谱密度和概率密度函数分析 相似文献
28.
通过对二维压气机叶栅叶片表面附面层流态的数值模拟分析,研究了在不同来流马赫数和冲角下,叶片表面层流附面层向紊流附面层的转捩过程,转捩区域的大小等。归纳分析了部分来流条件对转捩过程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来流马赫数和冲角对转捩起始点和结束点的位置,即转捩所占区域的大小有重要影响。研究工作取得的进展不仅为进一步从机理上深刻认识来流条件对叶片表面附面层流态的影响机理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而且对今后指导叶片表面附面层流态模似实验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9.
对固体火箭发动机内流场的研究作了总结性的回顾,并对近年业该研究领域的若干新动向作了介绍,即粒子沉积研究、基于非结构网格技术的内流场数值模拟、复杂内流场模拟试验、 相似文献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