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58篇 |
免费 | 267篇 |
国内免费 | 255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583篇 |
航天技术 | 234篇 |
综合类 | 56篇 |
航天 | 40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6篇 |
2023年 | 37篇 |
2022年 | 56篇 |
2021年 | 43篇 |
2020年 | 65篇 |
2019年 | 65篇 |
2018年 | 69篇 |
2017年 | 34篇 |
2016年 | 63篇 |
2015年 | 65篇 |
2014年 | 52篇 |
2013年 | 51篇 |
2012年 | 63篇 |
2011年 | 80篇 |
2010年 | 62篇 |
2009年 | 58篇 |
2008年 | 44篇 |
2007年 | 55篇 |
2006年 | 57篇 |
2005年 | 36篇 |
2004年 | 31篇 |
2003年 | 19篇 |
2002年 | 24篇 |
2001年 | 20篇 |
2000年 | 18篇 |
1999年 | 8篇 |
1998年 | 18篇 |
1997年 | 12篇 |
1996年 | 8篇 |
1995年 | 7篇 |
1994年 | 6篇 |
1993年 | 6篇 |
1992年 | 7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2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81.
针对在空间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目标,建立了机载单站无源定位的三维模型。给出了其中的预处理过程和系统状态方程,并采用UKF算法进行滤波处理以提高定位精度。仿真结果表明,模型和算法有效。与扩展卡尔曼滤波(EKF)相比,在初始误差较大时UKF也能快速收敛。 相似文献
282.
由于目前的战场环境非常复杂,目标识别具有重要意义。有关雷达的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目标识别技术目前研究比较多,通过类似的方法可以进一步进行雷达网的目标识别,即采取两个单级模糊综合评判方法进行雷达网的目标识别,但这种方法具有一定的弱点,文中根据雷达网探测目标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多级模糊综合评判的雷达网目标识别方法。对这种方法与雷达网基于两个单级模糊综合评判进行目标识别的方法进行了仿真比较,结果表明前者较之后者具有计算量小、识别精确、便于工程应用的特点。 相似文献
283.
经过近几十年不断的研究和发展,红外目标检测识别在侦察、导弹制导等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和广泛的应用,亦成为当今的热门话题。为进一步提高模型的检测识别性能,提出一种基于YOLOV3改进的目标检测识别算法。首先,通过分析红外目标的检测特性,改进了原始算法的特征提取网络,融合KL-LOSS,在原网络预测目标位置的基础上,进一步预测了位置的准确度标准差,并结合Soft-NMS算法用于改善网络的检测准确度;其次,针对红外目标相对三通道彩色图像的特征量少的问题,在检测层前融合了SKNET模块,使网络更加关注目标的有用特征;最后,给出改进网络训练的新的损失函数及前向传播算法流程。实验结果表明:改进的KS-YOLO网络在目标域(实拍空中红外目标数据集)上的平均AP性能值要优于原来的YOLOV3网络2.4个百分点,预测时间比YOLOV3实用性更好、更快。 相似文献
284.
拖缆放出长度是拖靶飞行的重要参数,测长过程一旦发生故障势必造成严重后果.针对长度计数间断现象,从长度测量装置的结构原理、空中受力和飞行过程分析了计数错误原因,提出了结构改进方法和飞行机动航路要求,以实际应用验证了解决措施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85.
286.
GNSS拒止环境下惯性/GNSS组合导航系统的性能会严重恶化,通过利用并提取机会信号中的有用观测量,可以实现机会信号和惯性系统的联合动态定位。提出了利用铱星/INS组合定位技术实现船舶的动态定位。首先深入研究了铱星的信号体制,建立了利用铱星瞬时多普勒频移进行定位的算法模型;然后,提出了利用基于扩展卡尔曼滤波(EKF)技术的铱星机会信号与INS组合定位算法;最后,通过船舶航行实测数据对所提算法进行了试验验证。结果表明,提出的利用铱星机会信号和INS组合定位方法可以有效改善无GNSS信号条件下的INS定位精度,在GNSS信号拒止环境下解决了船舶定位问题,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87.
针对运载火箭电动伺服机构谐振频率过低,而传统陷波滤波器算法会降低系统的快速性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自抗扰控制(ADRC)的微分前馈控制算法。在开环等效增益相近的情况下,比较了系统在传统PID控制和一阶ADRC控制方式下的阶跃响应和抗扰性能;对输入正弦指令的情况,比较了系统在比例+扩张状态观测器(ESO)和有限时间比例(FTP)+ESO这两种控制方式下有无输入微分前馈(IDF)的跟踪性能。仿真和实验结果均表明,在常规ADRC中引入IDF,可有效提高电动伺服机构对时变输入的跟踪精度。 相似文献
288.
针对非合作慢旋卫星的模型重建问题,提出基于飞行时间(time-of-flight, TOF)相机和同时定位与制图(simultaneous localization and mapping, SLAM)的稠密重建方法。基于预先检测与自适应阈值方法提高旋转提取与描述(oriented fast and rotated brief, ORB)的特征尺度适应性。利用运动度量方法选取关键帧。利用子模型拼接方法加快重建效率。利用仿真环境制作非合作慢旋卫星的数据集。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实现长时间稳定地工作,可在3 min内重建出卫星模型的稠密点云,点云密度大于5 000,重建误差小于5 cm。利用机械臂、卫星模型及光学暗室搭建半物理实验系统,表明算法的精度及抗噪声能力基本满足非合作目标感知的任务的需求。 相似文献
289.
红外诱饵等空间特定目标是对抗红外探测的主要手段之一。随着双色制导技术的发展,红外探测灵敏度不断提升,目标识别能力不断增强,这对空间特定目标表面的双波段红外辐射的逼真性提出了要求。通过改变空间特定目标表面发射率控制其红外辐射强度的大小,使用数值仿真的方法进行计算,从而提出了对空间特定目标表面红外辐射特性的调控方法。此外根据所确定的表面发射率、可见光吸收及红外发射比例以及内热源功率,选择合适的表面材料以及热功率施加方法,在保证空间特定目标表面机械性能的同时,使空间特定目标满足光照及阴影区的双波段红外辐射特性要求,并进行模型的制作以及热真空实验,证明了理论计算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