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8篇
  免费   101篇
  国内免费   210篇
航空   688篇
航天技术   207篇
综合类   107篇
航天   7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44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48篇
  2014年   51篇
  2013年   52篇
  2012年   55篇
  2011年   69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52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47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0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51.
Observations of strong solar wind proton flux correlations with ROSAT X-ray rates along with high spectral resolution Chandra observations of X-rays from the dark Moon show that soft X-ray emission mirrors the behavior of the solar wind. In this paper, based on an analysis of an X-ray event observed by XMM-Newton resulting from charge exchange of high charge state solar wind ions and contemporaneous neutral solar wind data, we argue that X-ray observations may be able to provide reliable advance warning, perhaps by as much as half a day, of dramatic increases in solar wind flux at Earth. Like neutral atom imaging, this provides the capability to monitor the solar wind remotely rather than in situ.  相似文献   
252.
This paper is devoted to the study of propagation of disturbances caused by interplanetary shocks (IPS) through the Earth’s magnetosphere. Using simultaneous observations of various fast forward shocks by different satellites in the solar wind, magnetosheath and magnetosphere from 1995 till 2002, we traced the interplanetary shocks into the Earth’s magnetosphere, we calculated the velocity of their propagation into the Earth’s magnetosphere and analyzed fronts of the disturbances. From the onset of disturbances at different satellites in the magnetosphere we obtained speed values ranging from 500 to 1300 km/s in the direction along the IP shock normal, that is in a general agreement with results of previous numerical MHD simulations. The paper discusses in detail a sequence of two events on November 9th, 2002. For the two cases we estimated the propagation speed of the IP shock caused disturbance between the dayside and nightside magnetosphere to be 590 km/s and 714–741 km/s, respectively. We partially attributed this increase to higher Alfven speed in the outer magnetosphere due to the compression of the magnetosphere as a consequence of the first event, and partially to the faster and stronger driving interplanetary shock. High-time resolution GOES magnetic field data revealed a complex structure of the compressional wave fronts at the dayside geosynchronous orbit during these events, with initial very steep parts (10 s). We discuss a few possible mechanisms of such steep front formation in the paper.  相似文献   
253.
尖楔和半锥引起的激波/边界层干扰中相关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于由尖楔和半锥等引起的后掠激波/边界层干扰中相关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雷诺数Re=2.4×10~7/m,自由流马赫数Ma_∞=1.79,2.04和2.50。相关性研究的结果表明:在锥形干扰区域内,上游影响线和主分离线的斜率仅仅依赖于无粘激波强度,而无粘激波形状及湍流边界层特性对其影响不大。即在锥形干扰区域内,激波上游的流动特性主要依赖于无粘激波强度。  相似文献   
254.
为满足新形势下陆海激光卫星高程测量的需求,分析了高精度高程控制点数据获取、森林生物量估算、浅海及海岛礁地形测绘、"三极"区域高程变化监测等方面的需求,提出了发展多波束激光卫星测高的初步设想,并就高精度激光指向测量技术、距离门宽度动态适应调整技术等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55.
大规模风电经固定串补线路送出时,由于变流器与固定串补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双馈风电机组(DFIG)可能会存在一种新的次同步谐振(SSR)问题,称为次同步控制相互作用(SSCI)。提出反馈线性化控制策略,并将之应用于DFIG转子侧变流器和网侧变流器控制回路以抑制SSCI。首先对系统的反馈线性化条件进行验证,再选取合适的坐标变换,在保证系统零动态稳定的前提下求得非线性状态反馈规律。在MATLAB/Simulink下的仿真结果表明:与参数已整定的比例积分控制策略相比,反馈线性化控制策略能够有效抑制SSCI,使DFIG在不同串补度和风速下都能保持稳定运行,且不影响DFIG的故障穿越能力。  相似文献   
256.
透平内部非稳态流动试验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邵梓一  李文  张雪辉  陈海生 《推进技术》2019,40(10):2161-2174
为探究透平内部流场的非稳态特性及其演变特征,通过归纳国内外透平内部流动的试验研究,回顾了轴流透平、向心透平采用的试验方法及取得的研究进展,分析总结了试验方案与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目前,轴流式透平与平面叶栅的试验数量较多,试验的压力温度较低;向心式透平试验研究还比较少,并且试验多处于高温高压环境;随着接触式测量设备性能的大幅提升,其目前在透平非稳态试验中得到广泛应用,例如气动探针已经能够满足1×106Hz的高频采集要求;上游尾迹以及叶顶泄漏涡扰动下轴流式透平叶表附面层的转捩机制,以及向心式透平盘腔泄漏流与主流流场的非定常掺混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57.
为了研究非设计状态下的上游尾迹在叶栅通道内的形态演化与发展,分析尾迹与叶片吸力面附面层的相互作用,基于高负荷低压涡轮(LPT)叶型Packb对非设计状态下尾迹输运进行了研究。研究主要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进行,使用CFX软件,利用LES模型耦合Smagorinsky亚格子模型。讨论了非定常来流0°和+10°攻角工况下,尾迹与吸力面附面层相互作用的差异。分析发现,+10°攻角工况时,尾迹对附面层转捩的促进作用较0°攻角工况时更为显著;+10°攻角工况时,尾迹与附面层的相互作用时间更长,尾迹诱导转捩的起始位置更靠上游。  相似文献   
258.
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MD)计算与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相结合,研究六硝基六氮杂异伍兹烷(CL-20)与推进剂主要组分间的相互作用,用理论键长变化趋势分析实验结果。分子动力学模拟计算键长变化趋势结果表明,CL-20与黑索今(RDX)、奥克托今(HMX)混合体系的引发键N—NO2键最大键长Lmax随温度升高显著的单调递增,且当CL-20与RDX、HMX共混后,键长普遍增大,更容易断裂分解;而CL-20与硝化棉(NC)、硝化甘油(NG)共混后各个键长均与单质状态下存在时的键长相比变化不大,一些键长均小于其单质状态下存在时的键长,推测CL-20与NG、NC键混合后稳定性较好,不易发生键的断裂分解。DSC结果表明,CL-20与RDX和HMX之间在大于156℃的较高温度条件下存在强烈的相互作用,CL-20与NG、NC之间没有明显的化学作用。  相似文献   
259.
基于动量源方法建立了针对双拉力螺旋桨构型(X3构型)复合式高速直升机旋翼/螺旋桨干扰流场分析的一个高效数值模拟方法,该方法适用于旋翼/螺旋桨之间相互干扰的计算与分析。在该方法中,旋翼和螺旋桨分别使用动量源代替,对干扰流场采用结构化网格进行划分。首先,进行了孤立旋翼、孤立螺旋桨、旋翼/机身干扰流场的算例计算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然后,应用所建立的方法,着重进行了悬停及前飞状态下双拉力螺旋桨构型复合式高速直升机旋翼/螺旋桨干扰流场的数值模拟,分析了直升机迎角变化对前飞流场的影响,得到了一些关于旋翼/螺旋桨干扰流场的有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260.
跨声速静弹分析一直是工程设计中的难点问题,以模态坐标系下的线性静弹方程为基础,提出了基于高精度模态气动力的跨声速静弹高效分析方法,该方法仍需求解线性静弹方程,但对于其中关键的模态变形引起的弹性气动力增量,采用由结构变形到气动力的单向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计算结构动力学(Computational Structural Dynamics,CSD)耦合方法获得,实现了高效线性方法与高精度CFD/CSD耦合方法的有效融合。以某小展弦比机翼基本状态、舵偏状态以及某型战斗机跨声速副翼效率的静弹分析为例,对比分析了本文方法、经典线性方法、CFD/CSD耦合方法的计算结果以及某型机的试飞辨识结果。分析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在计算效率、精度和鲁棒性方面具备综合优势,具有较高的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