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6篇
  免费   220篇
  国内免费   284篇
航空   729篇
航天技术   318篇
综合类   82篇
航天   311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39篇
  2021年   66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56篇
  2018年   56篇
  2017年   67篇
  2016年   93篇
  2015年   64篇
  2014年   109篇
  2013年   58篇
  2012年   75篇
  2011年   84篇
  2010年   84篇
  2009年   63篇
  2008年   64篇
  2007年   79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9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Gradual solar energetic particle (SEP) events are evidently accelerated by coronal/interplanetary shocks driven by coronal mass ejections. This talk addresses the different factors which determine the composition of the accelerated ions. The first factor is the set of available seed populations including the solar wind core and suprathermal tail, remnant impulsive events from preceding solar flares, and remnant gradual events. The second factor is the fractionation of the seed ions by the injection process, that is, what fraction of the ions are extracted by the shock to participate in diffusive shock acceleration. Injection is a controversial topic since it depends on the detailed electromagnetic structure of the shock transition and the transport of ions in these structured fields, both of which are not well understood or determined theoretically. The third factor is fractionation during the acceleration process, due to the dependence of ion transport in the turbulent electromagnetic fields adjacent to the shock on the mass/charge ratio. Of crucial importance in the last two factors is the magnetic obliquity of the shock. The form of the proton-excited hydromagnetic wave spectrum is also important. Finally, more subtle effects on ion composition arise from the superposition of ion contributions over the time history of the shock along the observer’s magnetic flux tube, and the sequence of flux tubes sampled by the observer.  相似文献   
2.
本文综述了用4台发动机为动力的水上飞机自由飞模型起飞与降落性能的综合试验,这些性能包括稳定性、操纵性、飞溅、水阻力、着水撞击、起飞砰击、失速及耐波性等。模型与真实飞机保持几何、质量、运动状态、拉力、升降舵效率及其波浪谱的相似,故模型试验与真实飞机的试飞结果比较符合。同时着重介绍了模型试验的机载测试系统与地面测试系统。  相似文献   
3.
建立了升降平台跌落时起落架动力学模型,给出了描述缓冲支柱和轮胎力性能的数学公式,使之适用于起落架严重受载的情况;通过数值仿真研究了升降平台跌落时的直升机起落架过载。分析了升降平台跌落时起落架产生大过载的力学机理。升降平台从不同高度自由跌落时,机轮系留引起的起落架正过载相对增加量不超过10%,而系留情况下起落架回弹行程中的负过载比压缩行程中的正过载高得多。  相似文献   
4.
月食过程月表太阳辐照和温度变化模拟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月食对月球轨道探测器的温度有重要的影响,分析月食时月表的太阳辐照和温度,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给出了通用的月表温度模型和月食时月表太阳辐照模型,根据某次月食的天文参数,用太阳辐照模型可求出月表任一点在月食时的太阳直接辐照变化过程,代入温度模型可求出任一点的温度变化过程。此模型和方法可用于对任何一次月食的分析,并以2007年8月28日的月食为例,模拟了该次月食的表面太阳直接辐照和温度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5.
在未来月球探测中,需要对一些地形复杂的区域进行探测,而在这些区域软着陆,潜在的危险性增加,这就要求着陆时具有较高的定位精度并能够自动避险。当前,由于着陆时定点的误差较大,在小范围安全地域准确着陆很难。研究了一种精确定位、安全的软着陆方式,它在软着陆过程中增加了悬停阶段。在这一阶段中,通过着陆区危险地域的识别、着陆地点位置误差的计算,加上对着陆器横向漂移的控制技术,使着陆地点的精度以及着陆生存率大为提高,能够满足未来月球探测的软着陆要求。  相似文献   
6.
月面软着陆探测器的主要任务是携带有效载荷实现在月球表面的安全着陆,其经历的主要过程包括发射段、地月转移段、近月制动段、环月段、着陆段和月面工作段。软着陆探测器面临的月球环境比近地轨道卫星复杂得多。为提高软着陆探测器系统的可靠性,必须进行充分的地面试验,验证软着陆探测器的设计合理性。文章分析了月球软着陆探测器在各飞行过程中面临的力学环境,分析了力学环境对探测器系统的影响及作用效果,提出软着陆探测器需完成的地面力学试验项目,设计相应的试验方法,并给出确定试验量级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返回舱在着陆时所具有的水平速度也可能对着陆安全构成威胁的事实,论述了为返回舱增加横向缓冲装置的必要性,由此提出亟需解决的问题——在返回舱着陆下降过程中测量其水平运动速度。提出了全新概念的以视觉图像为唯一信息来源的返回舱水平速度测量方法,仅以双目摄像机系统作为传感器,避免了对返回舱原有传感器系统的改造。通过对着陆区域地面图像的采集和在线处理,利用双目交会测量原理得到返回舱当前的大地坐标和姿态。仿真实验证明,方法简单易行,测量结果可靠。  相似文献   
8.
当前中国正在进行自己的探月工程,预计将会发射月球车登陆月球表面.在研制月球探测器过程中,为了在地面验证月球车的可靠性和各项功能(如着陆冲击、自主巡航和遥控),必须建立相应的地面试验中心.根据目前对月球表面环境的认识和现有的仿真技术,文章提出了实现月表综合环境模拟的试验设施的设想.由于月球表面环境非常恶劣并且月表的地形也非常复杂,文章提出了一种组合式月表环境模拟器的设想.主要部分是模拟各种月貌特征(如陨石坑、斜坡、沟壑等)的可移动单元.每个单元是一个用模拟月壤制作的小沙盘,其化学成分、组成颗粒分布和力学性能和已经获取的真实月壤样品相似.根据不同的试验要求,选择相应的单元按照一定的规律组合成为试验场.这样在有限的场地面积内可以按需实现对月表不同地域的地貌特征模拟.同时,可以选择少量单元的组合构成更小规模的试验场,以方便与其它环境模拟器(如落塔,热/真空容器等)联合,实现模拟月表的综合环境.  相似文献   
9.
文章描述了回收着陆半实物仿真系统的整个框架,针对整个半实物仿真系统的设计需要和回收程控装置的特点,设计了回收程控装置模拟程序。在程序中所选择的定时方法既满足实时仿真的需要,保证了定时的精度又提高了程序的效率。该程序和半实物仿真系统为回收程控装置设计人员提供了一个快捷的平台来修改程控装置的设计时序。  相似文献   
10.
随机脉位序列调制的脉冲多卜勒引信原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出一种新型的噪声脉中多卜勒引信,即随机脉位序列调制的脉冲多卜勒引信,给出了其原理实现框图和随机脉位序更调制码的产生方案,分析了其工作原理和数学模型,研究了它的抗干扰特性。分析表明,它具有良好的抗干扰特性,同时不会出现距离速度模糊,是一种较佳的脉冲多卜勒引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