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0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3篇
航空   36篇
航天技术   129篇
综合类   2篇
航天   3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在强地磁活动期间热层大气成份和密度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选用了1974-07-06,1982-03-02和1982-09-06三次强地磁活动时的Ap值,由AE-C和DE-B卫星所测得的热层成份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强地磁活动期间,热层大气密度涨落变化十分清晰、涨幅随高度增高而增大,高度600km附近涨幅可直达4倍,热层大气成份中N2的数密度涨幅最大,而原子氧的丰度在强地磁活动期间明显地下降。  相似文献   
102.
本文分析印度Trivandrum地磁台的约两个太阳黑子周期的地磁场水平分量小时值。在部分地消除了太阳黑子周期及一年周期变化后,发现了反向电集流出现率的QBO调制现象:QBO东风相反向电集流出现率增加;QBO西风相反向电集流出现率减小。据此讨论了反向电集流的形成机制,认为大气行星波在其上传过程中与太阳半日波或太阴半日波的相互作用,有可能导致两种半日波的放大和相位移动,并最终导致反向电集流的出现。   相似文献   
103.
预报高空目标对流层折射的新公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于高空目标,本文得到预测射线弯曲角和大气折射引起的距离误差的新公式,它们可以用于1°以上仰角的折射预报,精度高且使用简便.   相似文献   
104.
105.
In this paper, thermosphere density data of "SZ-2" Atmospheric Density Detec tor From February to April 2001 are used to study the changes of the thermo sphere density in the sunshine and shaded area during solar and geomagnetic activity.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the sunshine area, the peak value of atmo spheric density changes as F10.7 varies; during geomagnetic activity, the peak value of atmospheric density in the shaded area increases as Ap increases, and start off with higher latitude, therefore move to lower latitude.  相似文献   
106.
武汉中层、低热层大气角谱中频雷达观测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武汉中频雷达是利用中层、低热层中电子密度不均匀体的散射来测量大气的水平风场和电子密度剖面。雷达在计算风场的过程中可得到一些该层大气中电子密度不均匀体的寿命和空间尺度等参量值。结合这些参量和大气风场值可计算得到大气的角谱。其计算方法包括全相关分析技术的谱宽法和空间相关法。前者计算的值被认为是大气角谱的上限值。应用这两种方法,利用2001年2月9日武汉中频雷达的观测数据,对武昌上空中层、低热层大气的角谱进行了计算。结果得到大气角谱随高度增加略微增加,如在68km为6°,90km达最大为11°,其平均值为9.2°。利用2001年2月4—10日86km高度上的数据,得到一个7天平均的日变化曲线,发现大气角谱值在本地夜晚最小。  相似文献   
107.
神舟4号大气成分探测的新结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神舟4号(SZ-4)大气成分探测器搭载在SZ-4留轨舱上于2002年12月30日发射入轨,在在轨运行的前3个多月中,正值地球南半球处于夏半球季节,并发生了多次中低强度的地磁扰动事件,SZ-4大气成分探测器测得了轨道舱运行高度上(330-362km附近)大气成分的响应变化和异常现象新结果.探测数据表明,中低强度的地磁扰动事件也能引起热层大气中主要成分O和N2的数密度值增高的响应变化.同样在进入地磁扰动峰期后较高纬度处出现了N2的异常增变和O的异常降变以及大气密度异常扰动的现象,但此期间所出现异常现象的地域与SZ-3和SZ-2大气成分探测器探测结果相反,它仅位于南半球较高纬度地区.  相似文献   
108.
通过探测紫外后向散射获取臭氧总量目前已经成为臭氧总量探测的主要方法之一. 本文以模拟计算为主要方法, 从模式计算误差, 反演算法误差和仪器误差三方面着手, 对影响臭氧总量反演精度的各个参数进行分析研究, 并对由其引起的臭氧总量反演误差进行定量计算, 研究结果对臭氧总量反演精度的提高和实际观测资料的处理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9.
采用等离子喷涂纳米氧化锆(ZrO_2-8%Y_2O_3)团聚粉末制备了纳米氧化锆热障涂层,利用连续CO_2激光对其进行重熔处理.以常规热障涂层作为比较对象,研究了纳米氧化锆热障涂层和激光重熔涂层的组织结构、硬度、抗热冲击性能.结果表明:纳米氧化锆热障涂层组织结构为独特的纳米-微米复合结构,主要有柱状晶和未熔融或部分熔融纳米颗粒组成;激光重熔热障涂层的组织结构为表面等轴晶+断面柱状晶.硬度试验和抗热冲击性能试验综合比较结果显示:相对于常规氧化锆热障涂层,纳米氧化锆热障涂层和激光重熔热障涂层拥有更好的性能.因此将纳米技术和激光重熔表面处理技术与等离子喷涂技术结合起来制备热障涂层是提高热障涂层性能的非常有前景的工艺方法.  相似文献   
110.
平流层臭氧和辐射场的季节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美国NCAR化学气候耦合模式WACCM3对平流层温度场、风场、臭氧及辐射场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在适宜飞艇长期驻留的准零风层高度20~22km(对应大气压强范围为50~30hPa,以下均采用气压值表征对应大气高度),7-8月风速小于5m·s-1的风带可长期稳定在40°N以北.臭氧空间分布显示,在30hPa气压高度处中国地区臭氧浓度出现了带状分布,30hPa高度以下低纬度地区臭氧浓度低于中纬度地区.平流层太阳加热率的时空变化表明,在平流层上层,太阳加热率可达100×10-6K·s-1,而在平流层下层,只有10×10-6K·s-1.6-8月中国区域的太阳加热率大于9月;在100~30hPa高度内,中纬度地区太阳加热率高于低纬度地区,在30hPa高度以上,低纬度地区太阳加热率高于中纬度地区;8-9月30~40hPa高度处,太阳加热率的空间变化较小.在30hPa高度上,太阳加热率在40°N昼夜变化最大;50hPa高度处,太阳加热率的昼夜变化小于30hPa高度处,而且白天太阳加热率出现极大值的纬度明显靠北.平流层低纬度地区的长波加热率小于中纬度地区.青藏高原由于地形特殊,其6-7月的臭氧浓度、太阳加热率和长波加热率均小于同纬度其他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