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2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33篇
航空   114篇
航天技术   109篇
综合类   6篇
航天   7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51.
黄俊  滕鹏  于雷  鲁艺 《飞行力学》2008,26(3):22-25
生成满足战斗机过载约束条件的三维航迹以及对航迹进行可飞性过载检验是战斗机航迹规划的重要内容。利用B样条曲线拟合战斗机航迹并计算航迹曲率,给出了航迹可飞性过载判断准则以及相应的保证措施,即降低速度与调整导航点。通过对某型战斗机按拟合航迹飞行的需用过载进行仿真并对航迹可飞性进行过载约束检验,有效地验证了调整导航点位置的两条可用原则:防撞优先与规避优先。该算法对于实现战斗机三维航迹规划生成以及航迹可飞性过载检验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52.
On TC-1 (Tan Ce 1), the equatorial spacecraft of the Double Star mission, a strong spin-synchronized magnetic interference from the solar panels was observed. In-flight correction techniques for spinning spacecraft that are based on minimizing spin tones in the spin-aligned component and in the magnitude of the ambient magnetic field are therefore not possible in this case. However, due to the fortunate situation that the spacecraft carries two flux-gate magnetometers on the same boom (at 0.5 m distance from each other), the spacecraft field effects could be removed from the spin-averaged data to achieve 0.2 nT relative accuracy, by using a gradiometer technique. Methodology and results are presented. The obtained accuracy allows the use of the data in multi-spacecraft studies together with the Cluster satellites.  相似文献   
253.
为了使DFR法能够适用于一般运输类飞机的疲劳分析,对DFR法进行了改进。从飞机各典型飞行任务剖面的使用比例(飞行次数比例)导出其在整个寿命期内所占的损伤比例,进而获得了当量剖面的损伤;然后再以当量剖面的损伤为基准,计算地-空-地(G-A-G)损伤比,再导出当量地-空-地循环数,最后确定出地-空-地循环许用应力和疲劳裕度。改进后的DFR法已应用于实际的工程设计。  相似文献   
254.
针对卫星管理和应用中测控、运控、应用等系统各自建设部署带来的管理分散、架构不统一、系统间人工协调频繁等问题,介绍了某卫星工程地面系统一体化任务中心建设。主要说明了任务中心一体化云计算系统架构、两层扁平网络架构、平台+插件软件架构和一体化任务流程,以及任务中心基础平台可靠性与适配性建设中的关键技术。通过统一技术架构实现共性资源统筹调度、各类数据统管统用,通过中心内部统一管理实现任务全流程监视和设备全系统运维。任务中心满足设计要求,平台稳定可靠,业务流程协调,工作自动高效,图像产品优质,实现了测控、运控、应用、站网管理的一体化运行。  相似文献   
255.
"嫦娥4号"中继星是"嫦娥4号"探测器实现月球背面着陆与巡视的关键,目前正稳定运行在地-月L2点使命轨道上,该使命轨道为平均周期约14天的南族Halo轨道。因任务的需要,中继星本体系+Z轴需调整指向,处于正对太阳和非正对太阳两种状态。太阳光压在中继星+Z轴对日的情况下会加速卫星的角动量累积,增加卫星卸载喷气频次。基于中继星使命轨道段测控支持条件,采用重叠弧段法对两种状态下的中继星定轨精度进行分析与评估。结果表明,在中继星+Z轴非对日运行状态下,重叠弧段位置误差为1.6 km,速度误差为8 mm/s;在中继星+Z轴对日运行状态下,重叠弧段位置误差为0.6 km,速度误差为3 mm/s,这对中继星的长期运行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56.
空中加油问题的最优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空中加油在作战使用中的问题进行分析,针对受油机往返各加1次油的情况,给出了空中加油的数学模型,并采用跗算法对问题进行了优化计算,实际计算表明,所建模型具有良好的适应性,能够适合不同的作战环境和不同作战要求,采用跗优化算法研究空中加油问题,优化效率高、具有全局性,并易于计算机实现,所得的加油方案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257.
基于"嫦娥二号"卫星再拓展试验的设计轨道,研究各种摄动力对轨道确定精度的影响,得出的结论是:若要达到km量级的轨道确定精度,必须考虑除天王星和海王星之外所有大行星以及日月的质点引力。文章进一步利用数值分析法研究再拓展任务的轨道确定精度,分析结果表明:基于目前的测控条件,使用30 d以上的测轨弧段可以得到稳定可靠的轨道解,而短弧(小于20 d)稳定轨道的获取需要VLBI(甚长基线干涉)测轨数据支持;当"嫦娥二号"距离地球700万km时,测控精度可优于30 km;虽然每天测轨弧段的增加可以改善轨道精度,但是当增加到8 h以上时,定轨精度将不再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258.
变体飞机设计的主要关键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变体飞机的特点,分析了其在设计中出现的诸多新的技术难点,对拟解决的主要关键技术,包括变体飞机不同于常规固定构型飞机的总体及气动协调设计、机翼智能结构设计、可控性设计与飞行控制系统设计等进行了详细介绍。研究结果对于变体飞机的设计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59.
月球背面探测任务多目标协同控制模式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月球背面探测需要中继卫星提供中继通信支持,实现地面测控网对月面探测器的控制。为解决月球背面探测任务过程中和环月探测卫星等多个航天器目标的相互控制及其与地面测控网之间的复杂协同控制问题,提出了协同控制关联目标描述方法,明确了控制目标和上行路由的概念和确定原则、上行路由测控网资源分配原则,设计了基于时间窗口的中继测控资源分配方法、多目标协同控制的标称计划模式、遥操作规划模式和上行控制模式。经过"嫦娥4号"天地大回路无线联试和"鹊桥"中继卫星在轨飞行证明,设计是合理可行的。  相似文献   
260.
针对现代卫星高可靠、长寿命的要求,从卫星系统整体角度出发,根据卫星数字化系统/设备的特点,应用网格技术和多学科综合技术实现卫星内部、甚至卫星个体之间的柔性重组,提高卫星及星座的系统可靠性.提出柔性可靠性技术、测试技术和故障诊断与处理的融合技术,将可靠性、测试性和故障诊断与处理的设计分析与产品功能/性能设计紧密结合,建立综合应用的设计分析模型,实现一体化设计,并尝试对此进行综合应用仿真,以达到卫星数字化系统/设备简单、经济和高可靠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