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9篇
  免费   223篇
  国内免费   159篇
航空   770篇
航天技术   208篇
综合类   120篇
航天   20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62篇
  2020年   55篇
  2019年   47篇
  2018年   49篇
  2017年   50篇
  2016年   73篇
  2015年   46篇
  2014年   66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67篇
  2011年   52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65篇
  2008年   68篇
  2007年   69篇
  2006年   88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51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641.
Hörz  F.  Bernhard  R.P.  See  T.H.  Kessler  D.J. 《Space Debris》2000,2(1):51-66
A total of 87 microcraters >30 m in diameter that were found in gold substrates exposed on the trailing edge of the non-spinning Long Duration Exposure Facility (LDEF) yielded analyzable projectile residues in their interiors. Using qualitative SEM-EDS analysis methods, some 60 of these craters were formed by natural cosmic-dust particles, while 27 residues (31%) were assigned to orbital debris (Hörz et al., 1993). The far majority of the orbital-debris impacts, 24 (89%) of the 27 events, contained only aluminum in their X-ray spectra. The present study evaluates these aluminum-rich residues in detail and employs a windowless X-ray detector, which permits for the analysis of low-Z elements and specifically of oxygen. This makes it possible to discriminate between oxidized (Al2O3) and metallic (Al) projectiles from dramatically different sources, the former produced during solid-fuel rocket firings, the latter resulting from explosively or collisionally disrupted spacecraft.Of the 24 craters analyzed with the windowless detector, 13 (54%) contained Al2O3 and 11 (46%) yielded structurally disintegrated Al metal. The oxidized residues preferentially occur in the smaller craters, all <60 m in diameter. Corresponding particles on LDEF's trailing edge are <35 m in diameter. Some 70% of this particle population is composed of Al2O3. Although solid-fuel rocket exhaust products are typically <5 m in size, they tend to coagulate into crusts at the rocket nozzle to be shed occasionally as relatively large, aggregate particles. Structurally disintegrated, metallic fragments compose one-third of all particles <35 m, but they dominate all particles >35 m, and thus all craters >60 m. These findings clearly establish that solid-rocket exhaust particles, as well as explosively or collisionally produced debris, exist in low-inclination, high-eccentricity orbits in sufficient quantities that they must be accounted for in models describing the present and future orbital-debris population at typical Shuttle and Space Station altitudes.  相似文献   
642.
CZ-3A系列运载火箭承担了北斗工程,包括北斗一号、北斗二号和北斗三号的全部发射任务,被称为“北斗专列”。在北斗工程历时26年的研制过程中,CZ-3A系列火箭突破了一系列关键技术,使火箭具备了从地球同步转移轨道(GTO)到倾斜同步转移轨道(IGTO)、中圆转移轨道(MTO),从一箭一星发射至转移轨道,到一箭双星发射至转移轨道,再到一箭双星直接发射入轨的发射能力,实现了跨越发展。满足了北斗工程的发射任务需求,北斗工程共计44箭、59星,CZ-3A系列火箭发射均获得了圆满成功,成功率达到了100%。  相似文献   
643.
散热器是航天器热控系统的核心部件,采用金属微针肋阵列结构的散热器具有优良性能,能够极大提升散热效率。但微小金属针肋结构有大长径比、弱刚度的特点,切削或铸造等传统成形方法存在切削受力变形、难以填充型腔或脱模等不利因素,使得微针肋阵列高径比受到制约。本文提出均匀金属微滴3D打印直接成形大高径比金属微针肋方法,研究了基板温度、液滴沉积温度与液滴最终形貌的关系,建立了沉积液滴形貌以及微针肋轮廓预测模型,实现了针肋形貌的预测。在相应参数下以锡铅合金为材料进行了微滴打印试验,打印出直径为394μm、高径比超过100的金属微针肋,为将来航天器用高效微针肋散热器的3D打印新途径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44.
针对Si_3N_4/TC4复合结构钎焊连接问题,研究了钎料和母材中活性元素Ti对Si_3N_4/TC4接头润湿性、界面结合机制和力学性能的影响。进行了润湿、接头显微组织分析和剪切强度试验,结果表明:活性元素Ti对于钎料在陶瓷表面的润湿起主要作用,Ag-Cu钎料通过TC4母材中Ti元素的长程扩散进入Si_3N_4界面虽然实现润湿,但形成的反应产物并不明显,陶瓷/钎料界面成为断裂薄弱区域。Ag-Cu-Ti钎料中Ti元素在Si_3N_4一侧界面富集形成TiN+Ti_5Si_3反应层,对钎料在陶瓷界面润湿性和接头断裂脆性都具有改善作用,接头剪切强度达到267.3 MPa。  相似文献   
645.
电缆结构作为最常见的卫星上的介质-金属结构,只受到卫星蒙皮的保护,其内部充电效应须引起重视。针对卫星上常见的电缆网结构进行了分析,使用内部充电三维仿真软件计算分析了GEO卫星上几种不同型号电缆对应不同蒙皮厚度下的充电效应,并对弯曲电缆、蒙皮孔洞处的电缆、电缆固定件等结构的简化模型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显示,在GEO恶劣电子环境下,单一卫星电缆会因为内部充电效应带上一定的负电位,在绝缘皮较厚或电缆处于蒙皮孔洞处等情况下,充电负电位会升高;电缆固定件介质块的充电电位与介质材料的尺寸有关,会带来较高的放电风险。  相似文献   
646.
“嫦娥三号”着陆缓冲机构的研究成果及其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嫦娥三号”着陆器于2013年12月14日通过着陆缓冲机构在月面稳定着陆,表明中国已经突破并掌握了地外天体表面着陆缓冲技术,包括适合地外星体表面环境的缓冲方法、着陆缓冲机构设计方法和地面试验验证方法等。文章介绍了着陆缓冲方法的基本要求,对铝蜂窝缓冲特点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着陆缓冲机构关键几何参数确定及缓冲能力设计方法。此外,文章还介绍了着陆缓冲机构地面试验的主要验证项目和验证方案。这些研究成果不仅可以应用到未来火星等目标星体的着陆缓冲,而且在民用技术如桥梁的撞击防护、电梯抗坠毁及爆炸防护等领域中也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了解这些研究成果对于后续深空软着陆探测及相关民用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47.
基于改进YOLOv3的SAR舰船图像目标识别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合成孔径雷达(SAR)图像自动目标识别(ATR)技术是人工图像解译的关键技术之一。针对传统的SAR舰船目标检测算法大多受限于场景且泛化能力较差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改进YOLOv3网络的检测模型。将YOLOv3与DenseNet网络融合,使用稠密网络模块代替用于提取中小尺度特征的残差网络模块,通过训练得到模型的最优权重,实现端到端的目标检测。使用综合交并比(GIoU)损失代替交并比(IoU)边界框回归损失,提供更加准确的边界框位置信息,提高检测精度,采用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研究院制作的SAR图像船舶检测数据集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与原YOLOv3算法相比,改进后的YOLOv3检测准确率提高了1.4%。  相似文献   
648.
CAN总线在嵌入式系统开发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多数嵌入式处理器没有CAN总线控制器,所以需要通过外部总线自己扩展CAN总线接口,使S3C2440芯片可以控制CAN总线数据的发送和接收,本文采用MCP2515总线控制器扩展S3C2440芯片的接口功能——利用SPI接口扩展CAN总线接口。本文详细介绍了CAN总线硬件的接口设计,并详细说明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上CAN设备驱动程序的具体设计。  相似文献   
649.
“资源三号”卫星在轨几何定标及精度评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资源三号"卫星是中国第一颗民用三线阵立体测图卫星,实现了中国民用高分辨率测绘卫星领域零的突破,对中国测绘事业的发展具有革命性意义,是中国卫星测绘发展史上一座新的里程碑。在轨几何定标是测绘卫星应用的一个重要环节,文章利用武汉大学在河南嵩山地区建设的几何定标场等基础设施实现了"资源三号"卫星的在轨几何定标,并对定标结果进行了试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基于高精度几何定标场几何定标后,"资源三号"卫星可以获得很好的无地面控制精度以及少量控制下的平面和高程精度,完全可以满足1︰50 000测图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650.
2012年1月9日,中国第一颗民用高分辨率立体测绘卫星——"资源三号"卫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星上装载的三线阵相机可以获取2.1m地面像元分辨率(正视相机)和3.5m地面像元分辨率(前/后视相机)全色影像。文章介绍了三线阵相机的组成及工作原理、关键技术及实现情况、在轨运行和测试情况,给出了在轨测试的初步结果。在轨运行情况表明:相机设计合理,成像品质优异,各项指标满足1∶50 000制图应用的要求,实现了内方位元素的高精度稳定,对卫星定位精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发挥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