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33篇 |
免费 | 64篇 |
国内免费 | 25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83篇 |
航天技术 | 120篇 |
综合类 | 14篇 |
航天 | 10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4篇 |
2022年 | 14篇 |
2021年 | 12篇 |
2020年 | 17篇 |
2019年 | 15篇 |
2018年 | 7篇 |
2017年 | 15篇 |
2016年 | 9篇 |
2015年 | 14篇 |
2014年 | 17篇 |
2013年 | 10篇 |
2012年 | 15篇 |
2011年 | 18篇 |
2010年 | 8篇 |
2009年 | 8篇 |
2008年 | 6篇 |
2007年 | 8篇 |
2006年 | 12篇 |
2005年 | 15篇 |
2004年 | 6篇 |
2003年 | 11篇 |
2002年 | 12篇 |
2001年 | 8篇 |
2000年 | 10篇 |
1999年 | 8篇 |
1998年 | 5篇 |
1997年 | 5篇 |
1996年 | 8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4篇 |
1993年 | 6篇 |
1992年 | 6篇 |
1991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172.
173.
从动力学角度来解释天体运动的思想萌发于17世纪。引力理论最重要的发展就是把天上的引力与地面的重力联系起来,从而把引力推到无处不存在的“万有”的地步。首先觉察到引力和重力本质相同的人是英国物理学家胡克,他指出引力随与吸引中心距离的不同而变化。1680年初,胡克在给牛顿的信中提出了引力反比于距离平方的猜想。1679年,英国天文学家哈雷和伦恩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利用圆形轨道和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公式,导出了作用于行星的引力与它们到太阳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但是,他们还不能证明行星在椭圆轨道中也是如此。直到1687年,牛顿发表… 相似文献
174.
第二节 中国绿豆在太空发芽 1982年3月,第三次试飞的美国航天飞机带了一个小小的温室,里面培育了许多种子和幼苗,进行植物能不能在太空生长的试验。其中有中国特产的绿豆。航天飞机的座舱里面地方小,不允许你带上许多土壤、肥料和水等等东西,而绿豆,大家知道,它是一种容易生根、发芽的植物,所以被选中, 相似文献
175.
176.
气压式高度表作为现代航空器使用的主高度表,是根据国际标准大气(ISA)压力与高度的一一对应关系来指示飞机的高度。当外界大气和国际标准大气不同时,其指示高度必然产生偏差。大气的偏差可以分为压力偏差和温度偏差。本文将分析起降和航路阶段的ISA偏差对指示高度的影响并给出修正方法。 相似文献
177.
针对地外行星、月球探测中杆状天线对轻量化折展机构的需求,提出了一种基于超弹性铰链的两折杆折展机构,天线展开长度可达1.3 m,折展机构重量小于200 g;建立了超弹性铰链的薄壳大变形模型和机构的有限元分析模型,同时引入重力场影响,对不同重力场下机构展开动力学行为、展开时序进行了分析,并对天线末端特征点最大位移进行了预测;利用该折展机构原理样机开展了地球重力条件下的展开试验,使用高速摄影对展开过程进行记录并反演获得特征点位移信息,验证了特征点实际最大位移与分析值的一致性.基于超弹性铰链的两折杆折展机构的设计思路与分析方法,可以为我国后续深空探测更长尺度天线折展机构的设计与分析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8.
在晃动基座下,载体将受到外界干扰(例如阵风和海浪),从而使传统解析粗对准无法完成捷联惯导系统(SINS)初始对准过程。基于此,采用SINS惯性系姿态确定初始对准算法解决SINS晃动基座初始对准,并使用Davenport-q递归算法实现其姿态确定过程。传统惯性系初始对准算法直接采用构造重力矢量观测来实现初始对准过程,可能会引起矢量构造共线,从而造成初始对准过程姿态计算震荡,降低其对准性能。通过分析晃动基座初始对准实际条件,提出了采用构造速度矢量观测来实现其对准过程,可以充分利用积分平滑作用,抑制周期性噪声和高斯白噪声,从而可以提高其对准性能。最后,通过SINS某码头系泊状态的对比测试试验进行验证,采用速度观测矢量完成SINS姿态确定初始对准时,其误差曲线将更加平滑,并具有优越的性能。 相似文献
179.
180.
台风激发的声重力波的可探测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北京大学高频多普勒台站(39.4°N,116.2°E)多年的观测资料及相关台风资料的统计分析,着重研究了高频多普勒探测手段对由台风引起的扰动电离层响应的可探测性问题.通过对台风登陆前后的高频多普勒观测记录的细致分析及与宁静条件下记录的对比研究,表明高频多普勒观测手段可以很好地探测由台风激发的声重力波,尤其是对台风登陆前后所激发的扰动具有较高的可探测性.在所分析的24次台风事件中有明显扰动记录的高达22次(22/24).结合观测事实与Huang等的统计结果(2/12)进行了比较,并进行了可能的原因分析.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对观测到的主要扰动的非线性传播过程进行了模拟再现,结果基本上与观测结果及线性传播理论一致.确认了一般情况下高可探测性这一事实,但同时也表明可探测性和台风激发源与探测位置及中尺度TIDs在电离层中的传播模式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