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6篇
航空   71篇
航天技术   13篇
综合类   8篇
航天   1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1.
介绍了吹吸式通风气流的特点,并对吹吸风口间距3.5~3.8m时的低速流场的吹吸式通风气流流场的规律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当吹吸风口间距小于3.8m时,低速流场吹吸式通风的气流在射流起始段未结束时就进入了汇流段(吹吸气流流场中未出现射流主体段)。高速流场吹吸式通风的轴心速度经验公式与低速流场的吹吸式通风实验结果式对比分析,发现两者之间存在较大的偏差。高速流场吹吸式通风的轴心速度经验公式不适用于描述低速流场吹吸式通风轴心速度的规律特性。  相似文献   
12.
舱内航天服散热途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分析常压下航天员穿着舱内航天服时的散热性能,6名健康男性青年按二次复合设计分组共进行24人次试验,经分析计算了获得了服装各散热途径的散热率随通风气源参数及人体活动水平变化的数学模型。对影响服装散热性能的因素及服装散热特性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3.
14.
15.
本文比较详细地介绍了直-8运输型直升机通风加温系统性能验证试飞情况。文中给出了主要试飞数据并对其进行了分析。试飞结果表明:直-8机通风加温系统性能满足设计要求,工作可靠。试飞、测试和数据处理方法可供其它直升机通风加温系统试飞时参考。  相似文献   
16.
针对矿井、隧道等行业对风机反风性能的要求,提出了一种动叶直接反转完全可逆式组合叶栅设计的新方案。该方案具有结构简单、正反向性能完全相同、便于采用现有成熟叶型等特点。通过平面叶栅试验确定了重叠度、栅距比等组合叶栅最佳组合参数,此外,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雷诺数下,组合叶栅的正反向最大升力系数C_(L max)和失速攻角α_(L max)较现有双对称叶型均有大幅度提高,显示出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无通风直升机动力舱火灾温度场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采用大涡模拟(LES)技术,针对某型直升机动力舱建立了火灾模型,选择油池火灾作为研究对象,并对火灾场景进行了设计.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不同位置火源动力舱的火灾场,分析了火源位置对火灾热释放速率、速度场和温度场的影响.结果表明:无通风条件下,火源位置的改变影响动力舱火灾的蔓延,并且当火源位于动力舱底部距前防火墙1/4处时,火灾强度较大,对舱内部件的破坏较为严重.因此,在防火设计中应重点对该部位火灾区域进行防范.研究结果可为动力舱灭火系统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公路隧道空气污染模型的计算通常采用有限体积法,耗时费力,在通风系统的动态调控中不易使用.根据隧道内污染物浓度沿隧道长度近似线性分布的特点,从二阶偏微分方程表示的隧道通风污染模型中推导出了动态预测隧道出口空气污染物浓度的线性迭代方程,对方程中新出现的变量提出了可行的计算方法,同时对方程所描述的物理过程进行了解释.用西汉高速秦岭隧道内的CO浓度的实测数据对方程进行了验证,发现此方程能够在离线的情况下粗略预报隧道出口CO浓度值.为进一步改善预报精度,利用实测数据对上述方程进行修正,提出了一种带有观测误差修正的预报算法,并用现场数据对修正后的预报算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修正后的预报算法能够更准确地在线预测隧道出口实际CO浓度值.  相似文献   
19.
20.
朱鹏飞  刘振侠  任国哲  吕亚国 《推进技术》2016,37(10):1819-1825
为了研究流体压缩性对滑油通风系统流动特性的影响,通过在元件流动控制方程中引入气流马赫数,建立了考虑压缩性的元件计算模型。模型利用可压损失系数来建立元件进出口流动参数之间的关系,以确定进出口气流的马赫数。以发动机滑油通风系统为对象,进行验证计算,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非常接近,最大误差不超过4%。从元件、系统两个方面,通过计算深入分析流体压缩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于不可压流动,马赫数较小时,空气流量差异很小;马赫数较大时,空气流量明显小于按照不可压流动计算的流量;对于单支路系统,出口Ma为1时可压流计算的空气流量约为不可压流的78%。应用该模型,进行通风系统的一维仿真分析,有利于较为全面地了解系统内气体流动状态和提高计算精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