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9篇
航空   83篇
航天技术   18篇
综合类   8篇
航天   2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标飞行器舱内流场设计验证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标飞行器密封舱内流场设计是实现舱内温湿度控制、污染物扩散的基本途径,是保证长期在轨驻留航天员热舒适性的重要手段。文章分析确定了目标飞行器流场设计地面验证的等温化试验准则,通过保证流场温差不大于1 ℃,降低地面自然对流的影响,使微重力环境下工作的流场设计在地面环境得到有效验证。结果表明,航天员活动区88.3%区域风速在0.08~0.5 m/s之间,睡眠区风速均在0.08~0.2 m/s之间,均满足指标要求。目标飞行器流场最佳风速范围(0.076~0.203 m/s)所占比例为82.8%,优于国际空间站各舱段最佳风速范围所占比例。  相似文献   
72.
 由于高速列车车厢高度密闭的特性,高速列车的通风设计必须满足旅客的安全性和舒适性.而传统的依赖自由射流的经验公式确定车厢内温度场和速度场的方法因无法考虑送排风气流和室内障碍物的影响,通风设计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模型实验.本研究将送排风气流与车厢型状及座椅作为一体来考虑、通过数值模车厢内温度场和速度场来保证满足舒适空调要求的同时,还可方便地确定出送风速度和送风温差.该方法不仅适用于高速列车的通风设计,还能适用于一般载人列车及飞机客舱的通风设计.  相似文献   
73.
~~论航空发动机高空膜盒的封焊斜线@李国权$沈阳发动机设计研究所!沈阳110015~~~~  相似文献   
74.
冲压进气冷却对发动机舱温度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冲压进气冷却是目前控制战斗机发动机舱内温度分布的主要方式。利用基于模型的发动机性能分析方法,提供不同工况下发动机分段热壁边界条件,通过非结构化网格和k-ε湍流模型方法求解流动与传热控制方程,数值模拟了某型发动机舱在典型飞行状态和发动机工况下的流动特征及流场关键参数分布,并与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模拟方法能准确预测发动机舱温度场分布,为通风冷却系统和灭火系统的设计与优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5.
动升限爬升是直升机动力装置冷却通风系统试飞的一项重要考核内容。测量了涡轴发动机在动升限飞行中的壁面温度和环境温度,通过对比、分析各测点温度值的时间变化历程曲线,从而获得了直升机动升限飞行动力装置冷却通风系统的一般特性,该特性可为后续试飞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6.
为了研究航空发动机轴承腔油气两相流动特性,改善滑油回油效果,建立了基于欧拉-欧拉方法轴承腔两相流求解模型,针对轴承腔的通风结构和回油结构提出了三种改进方案,对不同工况下常规轴承腔和三种改进方案流动特性和回油特性进行深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将常规轴承腔通风结构进行嵌入(Embed)改进后,滑油被嵌入的通风口壁面阻挡,从通风口流出的滑油量减小,回油效率明显提升;将常规轴承腔回油结构进行斜坡(Slope)改进后,回油口右侧滑油堆积区消失,腔内滑油体积分数减小,回油效率明显提升;组合改进方案(ES)能够兼顾嵌入和斜坡改进方案的优势,回油效率进一步提升。相比常规轴承腔,当滑油流量为200L/h,转速为15000r/min时,嵌入、斜坡和组合改进方案回油效率分别提高了16.47%,13.02%和32.81%。  相似文献   
77.
适体性是舱外航天服工效保障能力的基本要求.为确保出舱活动任务的顺利实施,开展了飞天舱外航天服适体性设计实践.根据飞天舱外航天服的结构构形,确定适体性设计原则,采用被动适体和主动适体融合设计;分析讨论了舱外航天服适体性设计因素,以身高等人体参数作为主要参考数据完成了适体性设计,并开展了无人、有人适体性验证试验.试验结果表...  相似文献   
78.
蒋秀芝 《航天员》2008,(1):74-77
1965年3月18日,前苏联航天员阿里克谢·列昂诺夫(Aleksei Leonov)走出了"上升"2号飞船,从而成功实现了人类第一次在太空的出舱活动。这次太空出舱活动使理论付诸实践.从此真正打开了太空的大门。在我国"神七"即将发射、进行太空出舱活动之际.本栏目将分上下两篇对前苏联,也是对全人类的第一次太空出舱活动进行展示和回顾。  相似文献   
79.
透视通风服     
严寒和酷热是威胁人们健康的重要因素,尤其是某些工作环境十分恶劣,很难做到有效控制。在军用飞机中,个人致冷的需求来自三方面的原因:飞机的工作环境;飞机飞行时产生的热;飞行员穿用复杂的防护装备。保证人类机体内温度恒定,是正常的生命活动的前提。在外界温度变化不大的场合,身体可以依靠自身的生理机制,保持体内热含量在适宜的范围,一旦外界气温急剧变动,超出人体内的调节能量时,则必须采取人工调节系统,以补充人体自身不足,通风服即为实现这一目的的产物。研制既能在高温条件下防热,又能在  相似文献   
80.
近日,笔者从朋友处得到一顶我国空军报废的 TK-4A 密闭飞行头盔。为了能全面了解这一型号的飞行头盔,我拿出螺丝刀、钳子,扳手一通猛拆,将它拆成了一个个零件。边拆边分析,边与其它飞行头盔对比,同时查阅了大量的资料,终于搞清楚了 TK-4A 型头盔的结构与功能。现整理成以下文字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