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31篇 |
免费 | 445篇 |
国内免费 | 106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975篇 |
航天技术 | 24篇 |
综合类 | 98篇 |
航天 | 8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8篇 |
2023年 | 24篇 |
2022年 | 31篇 |
2021年 | 27篇 |
2020年 | 47篇 |
2019年 | 47篇 |
2018年 | 50篇 |
2017年 | 53篇 |
2016年 | 39篇 |
2015年 | 44篇 |
2014年 | 58篇 |
2013年 | 64篇 |
2012年 | 54篇 |
2011年 | 37篇 |
2010年 | 48篇 |
2009年 | 58篇 |
2008年 | 58篇 |
2007年 | 42篇 |
2006年 | 38篇 |
2005年 | 27篇 |
2004年 | 30篇 |
2003年 | 22篇 |
2002年 | 24篇 |
2001年 | 19篇 |
2000年 | 25篇 |
1999年 | 19篇 |
1998年 | 14篇 |
1997年 | 16篇 |
1996年 | 12篇 |
1995年 | 13篇 |
1994年 | 22篇 |
1993年 | 12篇 |
1992年 | 23篇 |
1991年 | 8篇 |
1990年 | 20篇 |
1989年 | 18篇 |
1988年 | 8篇 |
1987年 | 5篇 |
1986年 | 7篇 |
198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1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1.
进气道旋流模拟及测量的风洞试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利用设计的叶片式旋流发生器,在某小型低速风洞中进行了整体涡旋流、局部涡旋流、对涡旋流的模拟.对三孔探针、五孔探针进行了标定,对所模拟出的旋流进行了测量。风洞试验结果表明:发动机进口前2倍直径处安装旋流发生器可保证旋流的强度最大;设计的旋流发生器可产生28°的整体涡旋流;旋流发生器叶片攻角对旋流强弱的影响较为明显;不同叶片布局方式可得到不同形式的旋流流场;旋流的诱导速度对旋流中心位置有较大的影响;三孔探针用于测量旋流时受径向偏转气流的影响,时有不稳定现象。 相似文献
712.
给出了脉动压力相关时最大瞬时畸变值的估算式;与实验值比较表明,考虑脉动压力相关可明显提高最大瞬时畸变值的估算精度。考虑脉动压力相关后,不同条件下参数(K_(max)-K_(ss))估算的平均误差可由19.96%降至11.84%;参数(K-K_(ss))和σ_K估算的平均误差也分别由28.16%和11.37%降至12.33%和5.43%。此外还讨论了脉动压力相关程度对最大瞬时畸变预估值的影响。当平均相关系数(?)≤0.1时,不同条件下估算值相对误差均小于3%,这时可不考虑脉动压力相关。 相似文献
713.
进口导流叶片对S弯进气道出口旋流的抑制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通过在S弯管道进口段安装水平导流叶片,引主流气流吹除进口分离,有效地 出口旋流和流场压力畸变,使总压恢复提高。其抑制效果与叶片的安装角、安装位置及叶片宽度等参数有关。文中还探讨了安装多块导流叶片时的旋流抑制效果。结果表明安装三块导流叶片片可进一步降低旋汉,减流场压力畸变,并可以彻底消除单涡旋流,且有总压恢复提高。 相似文献
714.
715.
为研究高超声速进气道的性能参数随飞行高度、来流湍流度及来流马赫数的变化规律,并考察其压缩面上的边界层转捩现象对进气道性能的影响,采用本课题组程序平台HGFS所发展的γ-Reθ转捩模型进行了一系列的数值模拟工作,并对相应的流动现象和机理进行分析。首先,利用进气道压缩面的简化模型对γ-Reθ转捩模型经验关联公式的高超声速改进方法进行了验证;其次,以某型等熵压缩面的高超声速进气道为对象,研究了飞行高度、来流马赫数对边界层转捩位置等多个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飞行高度的增加,压缩面上边界层转捩位置延后,进气道总压恢复系数下降;与地表情况相比,在设计飞行高度转捩位置延后了约0.525 m,边界层厚度增加了约73%,总压恢复系数下降了约3.2%;来流湍流度变化0.5%量级可导致转捩位置移动0.2 m左右,但来流湍流度对总压恢复系数的影响则很小。 相似文献
716.
超声速进气道加速/减速过程起动/不起动现象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加速/减速过程中超声速进气道的起动/不起动现象,对二元超声速进气道的二维流场进行了定常/非定常数值模拟.分析了在来流马赫数为1.75~2.05范围内4种不同加速度绝对值对进气道气动性能的影响,并对定常/非定常模拟方法的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与定常模拟时相比,非定常数值模拟时进气道的流场特征在加速起动过程中和减速不起动过程中均存在明显的滞后现象,且加速度绝对值越大,滞后现象越明显;非定常模拟时的进气道处于起动状态时,其气动性能存在迟滞现象;当加速度绝对值一定时,进气道起动过程耗费的时间大于不起动过程耗费的时间. 相似文献
717.
一种背负式无附面层隔道进气道的数值模拟研究与实验验证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采用CFD方法对背负式无隔道进气道/机身一体化流场进行了研究。主要分析了机身上表面附面层的发展情况、进气道进口鼓包排除附面层气流的特性以及进气道内部的流动特征,并将所得到的结果与实验数据进行了对比,比较了两种不同网格的计算准确度。研究发现进口鼓包能够有效地隔除机身上表面的附面层气流,进口段横向压力梯度是导致附面层气流"溢出"进气道的主要驱动力,另外进气道的流量系数对排除附面层气流的效果有着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18.
719.
720.
抽吸对高超声速内收缩进气道涡流区及起动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研究了抽吸位置和开槽形式对高超声速内收缩进气道涡流区和起动性能的影响.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在内收缩进气道下洗气流集中区域开槽对减小出口涡流区效果显著,在分离包内开槽可以以较小的流量损失来大幅提升进气道的起动性能.横纵向组合槽即T型槽的综合抽吸效率最高,相对原型进气道,设计点马赫数为6.0时在相对抽吸流量为1.01%时出口总压恢复系数提高了12.8%,畸变指数减小了37%;起动马赫数从5.2降至4.1,自起动马赫数由6.2降至4.8.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