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5篇
  免费   395篇
  国内免费   62篇
航空   984篇
航天技术   24篇
综合类   99篇
航天   85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47篇
  2019年   47篇
  2018年   50篇
  2017年   53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44篇
  2014年   58篇
  2013年   64篇
  2012年   54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48篇
  2009年   58篇
  2008年   58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7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01.
二元高超声速进气道内压缩通道/隔离段曲面构型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对于二元高超声速进气道内压缩通道及隔离段设计,提出了进气道下壁弧形曲面构型方案。在一系列不同收缩比、不同波系配置的平面构型进气道基础上,通过基于N-S方程的数值模拟研究了不同半径的弧形过渡曲面对进气道性能的影响。发现采用弧形曲面过渡可以削弱平面构型方案对气流不必要的膨胀,减小隔离段进口处上侧壁面高压,改善隔离段进口气流均匀性。新构型有助于降低起动马赫数,且弧形过渡半径越大,收缩比越大,降低的程度越明显;还可以大大提高进气道的总压恢复,无须最后一道内压激波打在下壁面肩点上即可获得较高的性能。  相似文献   
702.
二元高超声速进气道内部阻力特性分析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二元高超声速进气道为研究对象,以数值模拟为手段,详细分析了该进气道内壁面上的压差阻力、摩擦阻力、总阻力随飞行马赫数的变化.接着用流线跟踪得到该二元高超声速进气道的分流面,研究了作用在该分流面上的附加阻力随飞行马赫数的变化.为了更准确地评价该进气道的阻力特性,采用了进气道的推力效率和推阻比两个概念,并且探讨了它们随飞行马赫数的变化.最后,分析讨论了作用在该进气道捕获流管上的实际总阻力随飞行马赫数的变化.  相似文献   
703.
为了研究超声速进气道与发动机的匹配特性,改善推进系统的安装性能,结合准一维进气道流场计算方法和基于部件法的发动机总体性能仿真模型,发展了一种考虑进发匹配的超声速进气系统安装性能快速计算方法。该方法能够计算不同飞行条件和不同进气道工况下,超声速进气系统的性能和安装阻力。利用文献中的数据对本文的模型进行了校核,并以两斜一正外压式进气道为例,研究了亚声速飞行时的附加阻力和进气道的调节方法。与文献中数据对比表明,进气道总压恢复和流量系数误差小于1.4%,发动机安装推力计算结果误差小于9%。超声速进气道在亚声速巡航状态下由于发动机节流带来较大的附加阻力,而进气道调节可降低高马赫数下的溢流阻力并增加进气道的稳定裕度。  相似文献   
704.
高超声速进气道的裂解碳氢燃料提前喷注一方面可以显著增加燃料的有效掺混长度,另一方面也可以实现对进气道激波和流场的控制。以替代裂解碳氢燃料C_(12)H_(24)为喷注气体,采用数值工具模拟高超声速二元进气道在飞行高度为26km时的工作状态,开展了马赫5设计状态无燃料喷注和马赫6超额定状态带燃料喷注的两类流场分析,重点研究燃料对波系的控制和燃料的自身掺混。通过调节五喷嘴的燃料喷注压力发现,按照马赫5设计的高超声速进气道在马赫6时同样可以实现完全激波贴口,燃料在进气道内通过多重外压缩激波作用也实现了与空气的完全掺混。同时,冷壁温条件下进气道内仅出现少量近壁燃烧,CO_2产物的质量百分比仅在10~(-7)量级,进气道出口的总压恢复系数相较无化学反应时下降2.5%,但仍维持在0.5左右。还对比了五喷嘴、三喷嘴、五喷嘴后移和90°单喷嘴结构下进气道流场以及掺混效率的区别,结果表明,五喷嘴结构的进气道燃料喷注可以实现4倍喷注压力下的激波封口和快速完全掺混,而三喷嘴、后移五喷嘴和单喷嘴结构分别需要5倍、5倍、6.6倍来流静压实现进气道马赫6的激波贴口。  相似文献   
705.
马家驹  彭成一 《推进技术》1988,9(2):1-6,56,94
本文给出了二元紊流发生器的喉道面积比和扩张角对其性能的影响,并建立喉道调节规律以指导实验者在台架上的操作。还将出口截面上脉动压力的随机统计特性和进气道出口畸变流场中脉动压力的随机统计特性进行了比较。所研究的收敛-扩散管通道形状以二斜面为主,为了探讨这种紊流发生器在产生高紊流度方面的能力,还对三斜面通道进行了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出口截面马赫数在0.5左右时,这种紊流发生器采用二斜面通道的平均紊流度高达5%左右,三斜面通道的平均紊流度高达10%。  相似文献   
706.
对7个典型速域的二维超声速/高超声速进气道加速自起动过程进行了准定常数值仿真,分析了真实临界不起动流场对进气道自起动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存在一种介于超声速和高超声速临界不起动模式之间的过渡临界不起动模式。当真实不起动流场处于超声速临界不起动模式时,自起动马赫数略大于无黏设计自起动马赫数;处于过渡临界不起动模式时自起动马赫数小于无黏设计自起动马赫数;而该研究中处于高超声速临界不起动模式的进气道,自起动马赫数明显大于无黏设计自起动马赫数。高超声速临界不起动模式下的喉道截面特征气流参数显著偏离无黏临界不起动流场,所以Kantrowitz理论以及基于该理论发展而来的系列方法不适用于预测高超声速进气道自起动性能。  相似文献   
707.
赵昊  谢旅荣  葛严  黄凯文  曾强 《推进技术》2020,41(10):2204-2212
为了探索节流反压变化对进气道起动性能的影响,在来流马赫数为2.0的情况下,采用定常/非定常数值仿真方法对出口可移动壁面运动速率为12,24,36mm/s的进气道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不同可移动壁面运动速率引起的堵塞度变化对进气道流场特性及气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非定常数值仿真获得的进气道性能参数和流场特性变化规律与定常数值仿真时一致,定常/非定常数值仿真时的进气道性能参数均存在\"迟滞回路\"现象;进气道出口堵塞度变化速率越大,\"迟滞回路\"现象越明显;堵塞度变化速率越大,进气道进入不起动状态时的堵塞度越高,进气道再次进入起动状态时的堵塞度越低。  相似文献   
708.
Busemann进气道无粘流场数值分析   总被引:6,自引:5,他引:6  
为了研究Busemann进气道的流动特性,对设计马赫数为7的4种不同的Busemann进气道在Ma=4,5,6,7,8来流条件下进行了数值模拟和总体性能分析,对其中的3。截短流线跟踪进气道分析了攻角特性和侧滑角特性。研究表明:基准进气道具有相当高的无粘总压恢复;流线跟踪进气道在设计状态保持了基准进气道的高性能,而同时其起动性能大为提高;截短后的进气道长度大幅减小,而其性能仍然保持在较高的水平;截短流线跟踪进气道对带攻角或侧滑角飞行比较敏感。分析还表明,粘性造成了较大的总压损失。  相似文献   
709.
利用雷诺平均可压缩N-S方程以及可实现k-ε模型,对边条翼下进气的飞机进行了内外流场的气动耦合计算,研究分析了边条翼下进气道进口处的局部流场特性,说明了局部流场特性随攻角变化的关系,数值模拟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通过改变进气道的流量系数,分析飞机流场的变化,重点阐明了进气道流量系数对边条涡破碎位置的影响以及机理,即:进气道流量系数越低,涡的破碎位置就越提前,会影响飞机的气动性能.这为今后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710.
孟宇鹏  高雄  朱守梅  李宏东 《推进技术》2018,39(8):1720-1727
为实现冲压发动机进气道/飞行器前体融合化设计,采用轴对称弯曲激波压缩基准流场和等熵压缩基准流场的锥导乘波设计方法,设计出工作范围Ma=2.5~4.5的超声速颌下乘波进气道方案,利用三维流场数值模拟获得了进气道基本性能,并对等熵压缩颌下乘波进气道进行了风洞吹风试验,验证了进气道的性能特性。研究结果表明:(1)设计的颌下进气道可以在Ma=2.5~4.5工作,在设计点Ma=4.0实现前体乘波,并具有大捕获流量、高压缩特性及高升阻比的优点;(2)进气道总压恢复系数和流量系数随着攻角增大而提高,在Ma=4.0,6°攻角状态,该进气道总压恢复系数可以达到0.47,流量系数达到1.20;(3)在更大攻角下由于捕获流量大幅增大,颌下进气道会出现不起动现象,但流场结构和性能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