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86篇 |
免费 | 273篇 |
国内免费 | 97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777篇 |
航天技术 | 48篇 |
综合类 | 186篇 |
航天 | 45篇 |
出版年
2025年 | 9篇 |
2024年 | 29篇 |
2023年 | 38篇 |
2022年 | 57篇 |
2021年 | 23篇 |
2020年 | 44篇 |
2019年 | 42篇 |
2018年 | 34篇 |
2017年 | 36篇 |
2016年 | 40篇 |
2015年 | 35篇 |
2014年 | 36篇 |
2013年 | 23篇 |
2012年 | 43篇 |
2011年 | 32篇 |
2010年 | 24篇 |
2009年 | 53篇 |
2008年 | 26篇 |
2007年 | 26篇 |
2006年 | 14篇 |
2005年 | 17篇 |
2004年 | 18篇 |
2003年 | 22篇 |
2002年 | 21篇 |
2001年 | 8篇 |
2000年 | 18篇 |
1999年 | 21篇 |
1998年 | 20篇 |
1997年 | 28篇 |
1996年 | 22篇 |
1995年 | 22篇 |
1994年 | 27篇 |
1993年 | 26篇 |
1992年 | 32篇 |
1991年 | 31篇 |
1990年 | 17篇 |
1989年 | 24篇 |
1988年 | 15篇 |
1987年 | 2篇 |
198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2.
应用氢气泡流动显示技术对圆盘上小半球对边界层转捩的影响进行了观测.实验结果表明当Rer>302时,将会从小半球脱落周期性的发卡涡.发卡涡在自诱导速度的作用下产生倾斜向上的运动,发卡涡头部顶端率先进入高速流区,因而比其根部运动更快,使发卡涡受到流向的拉伸,增加其流向的涡强,增加了流向涡强将使发卡涡的头部有更大的向上速度,由此而形成了不断加强的拉伸、自诱导过程,这就使三维扰动快速增长,导致边界层速度剖面出现局部的暂时变形,从而产生一个强剪切层,强剪切层很不稳定,导致发卡涡破裂而形成湍斑,在下游发展成完全湍流,而在边界层转捩过程中则观察到了水充速度有很强的负脉动.在小半球前缘附近会形成稳定的standing涡,并对standing涡及发卡涡对周围流体的诱导作用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小半球对边界层的扰动以锲形向下游传播,锲形的半顶角称为扰动扩散角,一个半球与三个半球的尾迹区没有明显的区别,每个半球扰动的扩散角均为5.7°. 相似文献
513.
本文使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活动翼面对翼型背风面分离的控制作用。数值实验的模型为一头部装有一可旋转圆柱的对称Joukowsky翼型。使用的数值方法为在贴体网格上用有限差分法求解可压流的NS方程。数值实验表明,当头部圆柱以一定角速度旋转时,其升力比不旋转时有明显的增加,分离也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 相似文献
514.
吸气式高速飞行器内外流高度耦合,激波-边界层干扰严重,壁面温度会影响边界层内的流动,进而影响气动特性。因此,准确评估风洞试验中的壁温效应,提高气动特性的预测精度,对飞行器设计至关重要。通过常规超高速风洞试验,结合数值模拟分析,开展了内流壁温对气动特性的影响规律及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在常规超高速风洞几十秒的运行时间内,随着运行时间增加,飞行器内流道壁面温度不断升高,俯仰力矩以及内流道壁面压力均会出现显著变化,其中俯仰力矩的增加量需要2°舵偏角来平衡;此外,数值模拟分析进一步指出,飞行器俯仰力矩的变化主要原因是内流道壁面温度升高、边界层增厚、近壁低速区挤压中心的高速区,使得内流道等效面积减小、气流压缩,相应的马赫数减小、压力升高,并引起内流道激波波系前移,从而改变了内流道压力分布,最终导致俯仰力矩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515.
当θc=10°之尖锥边界层出现转捩流态时,由于背风面与迎风面边界层转捩的不对称性所诱导的气动负荷,包括诱导法向力,诱导俯仰力矩,以及诱导法向力的作用点要随雷诺数而变化,转捩诱导法向力的存在,证实边界层转捩会在物面上诱导出压力增量,即存在着转捩诱导压力。 相似文献
516.
层流控制和自然层流机翼可压缩边界层计算和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后掠层流机翼可压缩边界层进行了计算研究。引入新的相似变换形式,避免了Kaups-Cebeci方法在变换中可能出现的奇性,导出了在新的相似变换下的偏微分方程组。对层流控制(LFC)和自然层流(NLF)机翼进行了计算,得到了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517.
本文给出了二维可压紊流边界层的一种改进的掺混算法,方法简单,计算机时短,可用于计算激波后的紊流边界层的发展。六个算例的计算结果表明,本方法具有良好的数值精度。同P.D.史密斯的方法相比,结果有明显的改进。 相似文献
518.
采用~种新的流场显示方法(激光片光运动法)和不同实验方案对湍流边界层中的马蹄涡(或称发卡涡)进行了实验研究,其中包括马蹄涡的生成和发展过程。实验结果表明,湍流边界层中马蹄涡的~种主要生成方式是二次不稳定。其生成和发展过程既不同于层流中人工生成的马蹄涡;也不同于目前存在于人们观念中的那种完美的马蹄涡。这种马蹄涡有以下特征:(1)涡头部分展向尺度不断线性增长,最后固定在某个尺度;(2)涡头部沿流向作匀速运动;(3)流向涡管存在拉伸和变形。 相似文献
519.
为了降低宽速域飞行器的内流阻力,基于边界层燃烧方法,分析了系列进口马赫数条件下二维扩散段总阻力中摩阻和压阻的特性,研究了不同进口马赫数下摩阻和压阻分量对总减阻的贡献、燃烧影响区域和壁面热流密度,探讨了喷射参数对减阻效果的影响,探索了边界层燃烧方法在典型混压式进气道中的减阻应用。结果表明,随着进口马赫数的增加,总阻力中摩阻分量随之增加;边界层燃烧对摩阻和压阻减阻的机理有所不同,壁面附近流场特性变化使得摩擦系数减小,燃烧局部增压对壁面产生的增推效果使得压力系数减小;从总内阻减阻百分比看,在相同燃料/空气当量比下,低马赫数工况下边界层燃烧减阻效果不如高马赫数工况,且在低马赫数工况下,喷嘴附近壁面热流密度会显著增加;在本文所研究的参数范围内,摩阻和压阻对当量油气比更为敏感,而对喷射方向和喷射速度不敏感。 相似文献
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