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94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141篇
航空   190篇
航天技术   718篇
综合类   18篇
航天   144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149篇
  2013年   132篇
  2012年   230篇
  2011年   265篇
  2010年   114篇
  2009年   173篇
  2008年   196篇
  2007年   69篇
  2006年   87篇
  2005年   126篇
  2004年   104篇
  2003年   94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44篇
  1996年   47篇
  1995年   40篇
  1994年   38篇
  1993年   29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41.
□□20世纪人类的载人航天活动主要是在近地轨道上进行,只有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美国在实施"阿波罗"计划时进行过几次载人登月.21世纪人类的载人航天活动除了继续在近地轨道上活动之外,还将登上月球、火星和太阳系的其他天体.  相似文献   
142.
刘瑞江 《航天员》2009,(5):26-27
日本HTV的发射是今年世界载人航天界的一件大事,不管是事件本身,还是事件的主角——HTV飞船和H-2B运载火箭,都引起了航天人士和舆论媒体的极大关注。随着HTV搭乘H-2B的上天,日本的航天实力究竟达到了怎样一个新高度呢?它到底或者应该带给世界各国航天人士或部门怎样的关注呢?  相似文献   
143.
《中国航天》2011,(9):46-46
英国媒体8月19日报道说.欧空局局长多尔丹在莫斯科航展上说.该局和俄罗斯联邦航天局将联合开展首次载人火星探测。但他没有给出时间表.也未说明将采用哪方的飞船。双方联合开展的“火星”500载人火星飞行模拟项目已持续了442天.封闭在隔离设施内的志愿者还要在其中停留78天。  相似文献   
144.
黄希 《中国航天》2012,(7):9-10
在2012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党组一号文件明确的全年九项重点工作中,"确保以神舟九号载人空间交会对接任务为代表的高密度宇航发射任务圆满成功"位列第一。这充分体现了作为集团公司全年任务中的"重中之重",神九任务的极端重要性。2011年,集团公司承担的三大核心关键系统——改进型长二F火  相似文献   
145.
空间舱外机动装置发展综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洪鑫  黄卫东 《上海航天》2003,20(1):39-44
介绍了国外几种主要空间舱外机动装置的特点和性能,比较分析了系绳、机械、喷气机动等舱外机动装置的特点。认为小型的喷气机动装置(SAFER)最适合作为我国今后航天员空间活动的机动与救生工具。  相似文献   
146.
施金苗  秦文波  罗斌 《上海航天》2003,20(5):1-4,10
介绍了我国自主研制的"神舟"号载人飞船的基本组成,概述了飞船飞行的各阶段及其构型。分析了飞船的主要特点,以及部分分系统和研制中采用的新技术,并展望了今后"神舟"号载人飞船技术的发展目标和方向。  相似文献   
147.
在党中央三代领导集体的正确领导和亲切关怀下,在全国各行各业的大力支持下,伴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我国航天事业走过了48年艰苦卓绝的历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突破“两弹一星”到实现载人航天,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相似文献   
148.
江山 《航天》2013,(11):30-30
9月26日凌晨,俄罗斯“联盟”FG型运载火箭发射了“联盟”TMAl0M载人飞船。飞船采用快速对接模式,发射后不到6小时就同国际空间站实施了对接。船上乘有两名俄罗斯航天员和一名美国航天员。他们加入站上的第37宇航组,使驻站人数重新回到6人的水平。这是联盟号载人飞船第三次采用这种快速对接模式,以往则要花两天时间。  相似文献   
149.
杨建 《中国航天》2005,(11):43-45
又是金秋,又是十月。两年前,杨利伟一飞冲天,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想;两年后,费俊龙、聂海胜畅游太空100多个小时,为中国航天续写了新的辉煌。激动、振奋、喜悦,赞美、掌声、鲜花……种种美好的字眼,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多地属于航天人。此时,中国航天是举国、举世瞩目的焦点。但是,在几乎众口一词的赞美声中,我们也会听到另一种意见:中国为什么要搞载人航天?那么多的钱,拿来资助贫困学生不好吗?用来改变农村落后的卫生条件不好吗?这种声音,无论国内国外都有。对于认识上的差异,我们不妨心平气和地探讨一下,来回答这个“为什么”。  相似文献   
150.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神舟号飞船系统原总设计师戚发轫3月11日表示,神舟七号关键技术已经取得突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