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5篇
  免费   99篇
  国内免费   31篇
航空   287篇
航天技术   29篇
综合类   31篇
航天   6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1.
超临界二氧化碳由于其独特的物理性质而受到广泛应用。同时超临界二氧化碳真实气体效应显著,其流动机理和理想气体差别较大,因此需要设计相应的喷管。采用特征线法设计超临界二氧化碳超声速喷管,其中二氧化碳的热力学参数基于S-W方程获得。通过CFD粘性仿真进行边界层修正。分析了改变喷管入口总压、总温对喷管内流场的影响。结果显示,设计工况下喷管出口质量平均马赫数与设计值相差0.033%,喷管内流场品质较好;非设计工况下,由于温度变化会显著改变CO2的热物性参数,入口总温对喷管流场的影响比总压更大,当入口总压和总温分别降低83.33%,52.94%时,出口马赫数分别降低1.16%、提高3.23%。设计工况下喷管流场满足设计要求,非设计工况下喷管出口马赫数与设计值偏差较小。喷管具有较宽的工作域。  相似文献   
412.
为研究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的向心涡轮启动过程内部流动损失特性,本文采用全三维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模型对其启动过程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与实验结果对比表明,虽然该模型在启动初始阶段与转速稳定阶段存在一定误差,但仍能够整体上反映启动过程的效率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启动过程中动叶通道内损失区及流场变化特征,结果发现,动叶进口攻角是影响内部流场主要因素:在启动初始阶段,叶轮进口攻角较大,动叶载荷集中在叶片前缘,形成明显的通道分离涡与前缘涡;在快速启动段,攻角减小,动叶载荷沿弦长分布更为均匀,通道分离涡及前缘涡逐渐减小并向叶片吸力面迁移。在整个启动阶段,动叶通道内高损失区也随着通道分离涡逐渐迁移且变小,并向相邻叶片吸力面集中。  相似文献   
413.
空间二维指向机构与红外探测器配合,有利于实现对空间目标大范围的动态追踪、指向、快速定位等功能。将深冷环路热管(CLHP)与二维指向机构耦合,可以大大降低系统机构的复杂程度,实现远距离热传输,提高探测精度和转向灵活性。为此,设计研制了液氮温区二维指向CLHP。对设计流程和部件参数进行了介绍,通过伺服电机驱动实现了俯仰、偏航±90°以上的转动。通过开展热真空实验,研究了不同工作参数对超临界启动和传热极限的影响。结果表明:所设计的系统具有最大13 W的传热能力,适当提高充装压力有利于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传热能力,增大次蒸发器辅助载荷有助于提高最大传热能力。  相似文献   
414.
为探究下表面射流关键参数对超临界翼型气动性能的影响,采用雷诺平均NavierStokes(RANS)方程与Spalart-Allmaras(S-A)湍流模型进行数值模拟。通过比较基准RAE2822翼型与下表面射流翼型的流场,验证下表面射流能够在翼型后缘诱导产生逆时针分离涡,带动流线向下偏折,增加了翼型的等效弯度,同时加大前缘的吸力峰,从而提高翼型的气动性能。进一步探究射流位置、射流动量系数、射流角度、马赫数等关键参数对RAE2822翼型气动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给定状态下,下表面射流的位置越靠后,动量系数越大,翼型的气动性能越优。下表面射流在α=0°和2°时的最优射流角度为110°,在α=4°时的最优射流角度为160°,且在最优射流角度下能有效提高翼型马赫数在0.3~0.6范围内的气动性能。  相似文献   
415.
以3,3’,4,4’ -联苯四酸二酐(BPDA)和含咪唑环的芳香族二胺,2-(4-氨基苯基) -5-氨基苯并
咪唑(4-APBI)或2-(3-氨基苯基) -5-氨基苯并咪唑(3-APBI) 为聚合单体,以八( 氨基苯基) 聚倍半硅氧烷
(OAPS)为交联剂,采用超临界CO2 干燥工艺制备了两种PI 气凝胶,PIA-1(BPDA/4-APBI/ OAPS) 与PIA-2
(BPDA/3-APBI/ OAPS)。研究表明,制备的PI 气凝胶具有纳米串珠状的微观结构,其泡孔最可几孔径分别为
22 nm(PIA-1)与14 nm(PIA-2)。PIA-1 与PIA-2 的密度分别为0. 105 和0. 080 g/ cm3,BET 表面积分别为
693 和302 m2 / g。此外,制备的PI 气凝胶具有良好的柔韧性与耐热稳定性,Tg 超过了350℃,T5
d 超过了53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