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篇
  免费   0篇
航空   45篇
航天技术   19篇
综合类   22篇
航天   27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章云华  刘炎 《飞碟探索》2011,(10):40-41
机长围脖 首露信息 2011年8月22日8时30分左右,章云华像往常一样打开电脑,登录MSN,一条来自上海《新民晚报》科教部副主任董纯蕾记者的留言立刻闪现屏幕:“是否知道20日晚上21时上海有多架次航班飞行员称空中出现巨大不明光团?”正诧异间,平时一直保持联系的《新闻晨报》记者陈抒怡小姐、《劳动报》首席记者罗菁先生也先后发出了类似的询问。  相似文献   
102.
《今日民航》2011,(8):82-82
在记者眼里,他俨然还是个大男孩,却已经承担了清水湾的营销总监职务。面对记者,他侃侃而谈,对海南房地产如数家珍。清水湾项目是由伟业我爱我家房地产经纪公司代理销售的楼盘项目,但是从他与记者的对话中,记者却发现他对这个楼盘和当地市场的了解已经十分透彻。他就是杨畅,一个干练的阳光大男孩  相似文献   
103.
“两会”前后,开放低空空域的提案引起了各方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承载着发展民族通用航空产业重任的中航通用公司自然成为关注的焦点,为此,本刊记者采访了中航通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谭卫东总经理,请他从各方面讲述了公司发展通用航空产业的整体思路。  相似文献   
104.
《航天器工程》2011,(1):94-94
据中国航天网报道,2010年12月1日,委内瑞拉通信卫星一号在轨运行已满两年,委内瑞拉科技和中间产业部、航天局称赞卫星状态良好,运行正常。委内瑞拉科技和中间产业部副部长尤里·皮门特尔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委星一号卫星在轨运行两年以来,推动了委内瑞拉尤其是南部欠发达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并推进了委内瑞拉通信广播、远程教育、远程医疗事业,促进了社会进步和经济繁荣。  相似文献   
105.
1 美国航空航天局领导人相关论述及反应 1.1 关于"航天飞机和空间站是错误的"主要论述 □□航天飞机和空间站几乎是过去30年中美国载人航天计划的全部,然而现在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领导人认为都错了.《今日美国报》报道,2005年9月记者采访了NASA局长格里芬,当问到航天飞机是否是一个错误时,格里芬说,"我的看法是这样的,这种设计是极端冒险,公正地说几乎是不可行的途径".当记者问到空间站是否是一个错误时,格里芬说,"如果由我来做决策,我们不会再研制还在研制中、还在轨道上组装中的这种空间站".格里芬局长坦率承认,NASA这两个最大规模的航天项目是两个巨大的错误.他告诉《今日美国报》记者,过去30年几乎所有的美国载人航天计划都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06.
马援 《国际航空》2008,(2):22-23
通过Air+等项目,作为世界顶级飞机制造商的空中客车公司正向客户服务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史向利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揭示了这种趋势背后的原因,此外他还介绍了A380落户中国的准备工作和备件物流发展的新动态。  相似文献   
107.
《中国民用航空》2011,(8):31-32
西藏航空作为一家新生的航空公司,自诞生之日起即运营着世界上难度最大的航线,它究竟是一家怎样的航空公司?是如何保证安全与服务的?带着这样的疑问,本刊记者对西藏航空董事长徐波进行了独家专访。  相似文献   
108.
《中国航天》2009,(11):5-6
在第40届世界标准日到来前夕.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副总经理袁洁接受了中国航天报记者的采访.畅谈了如何正确理解和贯彻落实《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标准化战略转型指导意见》的精神.更好地实现标准化战略转型。  相似文献   
109.
引言 对“阿波罗”计划在世航天员采访的研究小组将采集的历史数据组织汇编成访问数据库,其数据的组成包括任务、信息源、主题(分类)、医学/硬件问题、参与乘员、问题描述、总体评价、解决/再度发生。经统计,总共有655条数据记录反应了“阿波罗”飞行任务中乘员的融合和操作问题。然后,  相似文献   
110.
刘跃 《国际航空》2008,(11):30-30
改革开放30年来,中航技对外签署的各类转包生产合同总金额达34亿美元,交付各类航空产品金额11亿美元,称得上是中国航空工业转包生产的开拓者和组织者,也是其国际合作的主窗口和生力军。不久前,本刊记者采访了中航技国际合作部的张赫然部长和转包生产部的杨春生部长,他们参与并见证了中国航空工业国际合作的发展历程,了解中外企业在各方面的差异和我们的不足,提出了未来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