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8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41篇
航空   135篇
航天技术   36篇
综合类   32篇
航天   13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31.
332.
樊茂  汤亮  关新  张科备 《航空学报》2023,(11):166-179
超精超稳超敏捷卫星在航天器星体平台的基础上引入二级控制主动指向超静平台(ASP)实现了载荷的振动隔离与敏捷机动。载荷与卫星平台之间的附加连接可能导致系统指向精度与隔振效果的下降。为此,利用仿真与试验分析研究了线缆、热管等附加连接对主动指向超静平台控制性能的影响。首先,利用牛顿-欧拉方法建立了超精超稳超敏捷卫星多级动力学模型,将线缆、热管连接等效为附加刚度,建立附加连接的力学模型,为分析附加连接对系统产生的影响提供动力学基础。其次,仿真分析了附加连接对系统隔振效果、稳定性的影响,为实际卫星的设计与测试提供理论支持。为进一步掌握附加连接的刚度特性和对系统控制性能产生的影响,设计对主动指向超静平台开展控制系统的全物理仿真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采用试验中线缆、热管的装配布局对主动指向超静平台控制的稳定性、指向精度与稳定时间均无明显影响,试验中线缆、热管的装配布局对整星的安装设计有重要参考意义。最后,提出了一种自适应预设性能非线性控制器,解决了附加刚度存在下平台与载荷之间的耦合与振动抑制问题,数值仿真结果显示,提出的自适应预设性能控制改善了载荷与平台之间的动力学耦合问题,进一步提升了载荷的敏捷机动...  相似文献   
333.
针对现有基于角度估计的无源被动探测技术不能满足远场高精度目标测向的问题,及现有被动探测传感器阵列在战场中需要大规模环绕布设的限制,采用基于经验模态分解(EMD)和短时能量特性分析的瑞雷波提取方法,结合时延双曲线定位模型提出免受波速影响的短基线传感器阵列被动测向方法。首先,在对传感器阵列获取的地震动信号进行信号特性分析基础上,基于EMD构建自适应分解去噪模型,提出基于信号短时能量特性的瑞雷波成分的抽取方法。其次,在对瑞雷波进行联合相关计算估计时延基础上,构建基于TDOA算法的时延双曲线模型,并提出基于四元十字短基线传感器阵列的DFA-WV算法,实现免受波速影响的炮弹信号高精度测向。最后,本文算法模型在仿真及靶场实弹试验得到验证,测试结果表明提取瑞雷波算法可为时延高准度估计提供效力,DFA-WV测向算法因摆脱波速估计值对测向结果的影响,相较于Chan算法及改进MPR算法具有更优的测向性能,且计算复杂度低,在实际野外靶场炮弹目标测向中具有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34.
利用控制力矩陀螺(CMG)实现敏捷姿态机动控制时,保证机动过程控制输出力矩快速响应的同时,还需要保证机动到位后有效隔离CMG的机械振动以实现高稳定度姿态控制。针对控制CMG主动隔振平台,将控制CMG外框角速度作为变参数,提出单支腿主动隔振平台控制器的一种基于线性变参数(LPV)控制设计实现方法,通过与其他主动隔振控制方法性能比较分析,所提方法在兼顾敏捷姿态机动期间和机动到位后对主动隔振平台不同的力学传递要求方面有更好的性能。  相似文献   
335.
在民机研制过程中,设计要求机载设备所能承受的振动量值需高于标准中规定的量值,而实际上由于供应商设备是货架产品,不一定按照DO-160G规范中所规定标准谱开展振动环境试验。为满足设备振动环境试验要求,在支架装机使用前需要采用相应的减振措施来降低设备处响应。以某型支架为研究对象,对典型支架进行了模态及随机响应分析,并对假件及安装支架实施了正弦扫频试验。依照各方向的扫频试验数据对有限元模型各阶响应进行动力学模型修正,添加刚度及阻尼单元。修正后的模态频率误差在2%以内,相应模态频率处的峰值误差在5%以内。随后对假件支架系统开展了隔振设计,通过在支架与机身连接处增加隔振器及粘贴阻尼层的方式,使得隔振后的仿真随机响应低于DO-160G标准谱20 dB,结果表明隔振措施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