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7篇
  免费   99篇
  国内免费   65篇
航空   246篇
航天技术   63篇
综合类   30篇
航天   10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281.
孔阵排列疏密度对致密多孔壁冷却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为了获得气膜孔阵排列的疏密度对致密多孔壁冷却效果的影响规律,分别对四种疏密度排列下的平板热侧面上的冷却效果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各物理模型通过改变气膜孔径大小和孔间距得到不同的孔阵排列疏密度。为了便于相互比较,各计算模型的边界条件完全相同,而且平板气膜孔区单位面积上冷气流量均相等。计算结果显示:在一定的范围内,孔阵排列的疏密度越大,冷却效果越好。在热侧面上的气膜孔区及其下游区,致密多孔壁的冷却效果都非常好,比同等条件下常规气膜冷却的效果好得多。  相似文献   
282.
This paper describes effects of 40 kHz ultrasound on the oxide films of stainless steel in sulphate electrolytes so as to determine the transmitted power and to characterize mass transfer and peak current density on the electrode surface. Emphasis was mainly laid on electrochemical oxidations and peeling mechanism of oxide films in sonicated sulphate solutions (0.5 and 1.0 mol/L). Polarization voltammetry, current response traces and SEM analysis were carried out in order to provide full information as to oxide films surface. Results shows that the rate of electrochemical oxidation, the shape of polarization curves and the surface micrographs in sonicated sul- phate electrolytes are different from those obtained without introduction of ultrasound. It is concluded that ultrasound can change the electro-chemical behavior of oxide films by its cavitaion effects, which would produce transient mechanical impulsive force and enhance electrochemical reactions.  相似文献   
283.
溅射工艺对TiAlN薄膜摩擦学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利用反应磁控溅射法在高速钢基体上制备TiAlN薄膜材料,采用XRD测试薄膜晶体结构,用UMT显微力学测试仪测试薄膜摩擦系数.在此基础上讨论铝含量、直流偏压及后期处理对薄膜摩擦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铝含量的TiAlN薄膜中都存在面心立方相和六方相,随着铝含量的增高,面心立方相比例逐渐减小,六方相增多.铝的引入使膜层的硬度明显提高.随着Al含量增加,GCr15与TiAlN膜层之间的摩擦系数下降.另外,直流偏压和后期处理亦可显著改善薄膜的抗摩擦性能.  相似文献   
284.
采用1,4-双(3'-氨基-5'-三氟甲基苯氧基)联苯(m-TFDAB)为二胺单体,分别与两种联苯型二酐单体,3,3',4,4'-联苯四甲酸二酐(s-8BPDA)以及2,3,3',4'-联苯四甲酸二酐(a-BPDA)通过一步高温溶液缩聚法制备了两种聚酰亚胺材料PI-1(s-BPDA/m-TFDAB)与PI-2(a-BPDA/m-TFDAB).研究结果表明,不对称化结构没有对聚酰亚胺材料的耐热性能、力学性能以及电性能产生显著影响.但可以显著增大聚酰亚胺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性以及在可见光范围内的透明性.PI-2不仅可以溶解于极性非质子性溶剂中,而且在许多常规溶剂中也具有优良的溶解性能.PI-2薄膜在可见光波长范围内具有优良的透明性,450nm处的透光率达到86%.此外,该材料在氮气中的起始热分解温度超过580℃,而700℃时的残余重量百分数达到67%.  相似文献   
285.
采用单横模(TEM01)和多模横向激励高气压(TEA)脉冲二氧化碳激光器和不同焦距的透镜对10.6μm的增透膜进行了破坏实验,对破坏样品进行了显微分析,研究了不同激光模式和不同焦距透镜对薄膜破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短焦距透镜聚焦时,相同能量密度的单横模激光脉冲焦距前比焦距后更容易造成薄膜的损伤,破坏阈值相差5 J/cm2;使用长焦距透镜聚焦时,在单模激光脉冲和多模激光脉冲幅照下薄膜的损伤阈值基本相同,但比使用短焦距单模激光测量到的损伤阈值高。  相似文献   
286.
涡轮叶片型面气膜冷却效率的计算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并发展了以低雷诺数k ε紊流模型为基础的气膜冷却效率计算方法,将前人针对平板气膜冷却提出的掺混模型推广应用于涡轮叶片型面。计算结果表明,导向叶片型面存在四个典型区域,每个区域自气膜孔喷出的冷气射流与主流的相互作用的规律不同,对于四个典型区域分别建立质量喷出率φ和三维掺混系数γ两个经验参数随冷气吹风比变化的规律,并用所得的规律计算叶片上单排气膜孔下游的冷却效率,与实验数据符合良好。  相似文献   
287.
本文采用自行设计PECVD的设备生长ZnO薄膜,以在等离子体作用下的CO2/H2作为氧源,Zn(C2H5)2为锌源,N2为载气,在Si(111)衬底上生长ZnO薄膜,衬底温度分别为400℃、450℃。使用原子力显微镜和带能谱的环境扫描电镜分析这两个ZnO薄膜样品的表面和断面组织形貌。实验结果表明,衬底温度直接影响薄膜的结晶质量。在衬底温度为450℃时生长薄膜样品,晶粒之间存在有规律的聚集,主要按六方环结构排布,比在衬底温度为400℃生长的薄膜的晶粒之间的聚集更有规律,这与XRD测试结果相吻合;薄膜的断面组织形貌图也进一步证实了在衬底温度为450℃时生长的ZnO薄膜,C轴高度择优取向。从薄膜的断面组织形貌图还可以看到,薄膜与单晶硅衬底之间界面几乎是一条直线,样品经过高温退火处理,薄膜未出现裂纹或卷起,说明薄膜与单晶硅之间存在一定的化学键合。  相似文献   
288.
为了解决热障涂层隔温温度测量方法缺乏规范性及精确测量体系欠缺的问题,提出在热障涂层上、下两侧制作薄膜型 热电偶测量热障涂层隔温温度的试验方案,利用MEMS 工艺在热障涂层两侧实现Pt/PtRh 薄膜型(< 1 um 厚)热电偶微制造工艺, 进行热障涂层在高温热流动态环境下的隔温效果初步测定试验,并提出1 种热障涂层隔温效果的标准化测量体系与测量规范。结 果表明:该Pt/PtRh 薄膜型传感器可以测量1200 ℃左右的高温。  相似文献   
289.
聚酰亚胺薄膜广泛应用于航天器热控结构和太阳帆等充气展开结构中,由于暴露在航天器表面,受到各种空间环境效应的影响,其力学性能会发生退化。文章对不同通量、注量和温度条件下质子辐照对均苯型聚酰亚胺薄膜力学性能的影响进行了模拟试验研究。研究发现,当质子通量较低时,质子通量的增加对薄膜力学性能的影响微弱;当质子通量持续增加,薄膜的抗拉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呈近似线性下降;当质子注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后,薄膜的抗拉强度和断裂伸长率下降速率变缓;薄膜在低温辐照下比在高温辐照下更容易发生脆性断裂。  相似文献   
290.
介绍了利用薄膜成型技术,在非金属试验件表面用真空离子溅射技术制作薄膜热电偶,进行表面温度测量,并探讨薄膜热电偶在瞬态加热条件下与粘贴的常规热电偶在测温结果上的区别,为今后将薄膜制作技术应用于温度、热流密度及高温应变测量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