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70篇
  免费   921篇
  国内免费   88篇
航空   1746篇
航天技术   107篇
综合类   196篇
航天   530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78篇
  2022年   97篇
  2021年   93篇
  2020年   96篇
  2019年   107篇
  2018年   85篇
  2017年   87篇
  2016年   110篇
  2015年   85篇
  2014年   78篇
  2013年   88篇
  2012年   114篇
  2011年   105篇
  2010年   101篇
  2009年   86篇
  2008年   81篇
  2007年   72篇
  2006年   49篇
  2005年   50篇
  2004年   62篇
  2003年   58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59篇
  2000年   61篇
  1999年   60篇
  1998年   45篇
  1997年   66篇
  1996年   57篇
  1995年   47篇
  1994年   40篇
  1993年   48篇
  1992年   40篇
  1991年   46篇
  1990年   30篇
  1989年   38篇
  1988年   39篇
  1987年   20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61.
飞机装配日趋向站位式、脉动化总装生产线方向发展。装配分离面的选择对飞机脉动总装生产线建设至关重要。通过分析直升机装配流程特点,探讨直升机结构分离面选择的利弊,研究直升机装配分离面对站位化总装生产线建设的影响,归纳了站位化总装生产线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为直升机总装生产线建设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62.
针对表面介质阻挡放电(SDBD)在激发等离子体时具有显著的气动效应和化学活化效应,为分析表面介质阻挡放电对空气/甲烷同轴剪切扩散燃烧的助燃效果,实验使用高频交流电源,基于等离子体诱导射流逆向激励对火焰施加控制。根据获取的射流流场纹影图像、火焰图像和CH*自发辐射,研究了等离子体对不同燃烧条件下火焰燃烧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受等离子体气动激励作用,火焰上游细长剪切层的空气/甲烷掺混得到增强,从而扩大了剪切层燃烧宽度,同时燃烧释热速率会明显提高,这主要与等离子体活化效应有关,并且该效应显著增强了位于喷嘴出口火焰基的燃烧强度。在空气流量较低时,等离子体气动激励可有效增大火焰下游湍流度和射流角,使火焰高度降低、宽度增大,且作用效果随放电电压提高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63.
为了探索转/静干涉纯音噪声与静子前缘上洗速度之间的对应关系,使用已发展的风扇纯音噪声混合预测方法对一台单级、低速压气机实验台(TA36)节流过程中的转/静干涉纯音噪声进行了预测,并与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为了准确获取作为转/静干涉纯音噪声声源的静子叶片表面非定常压力脉动,首先比较了不同计算网格与时间步长设置对叶片表面非定常压力脉动计算的影响。随后,比较了静子叶片来流上洗速度和纯音噪声随质量流量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设计转速下,静子前缘70%、80%以及90%叶高的3阶叶片通过频率处的上洗速度幅值随质量流量的变化规律与混合预测方法估计的进气管道壁面声压级的变化趋势一致,并且与实验测量值的变化规律也保持了良好的一致性。此外,管道外远场声压级指向性的结果也表明:该实验台远场声辐射具有明显的指向性,并且不会随着节流过程产生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64.
为研究旋流驻涡燃烧室的燃烧性能,设计了3种旋流器方案(基准型、小流通面积和外加套筒),在进口温度493 K、常压条件下,采用RP-3航空煤油作为燃料,凹腔当量比在0.8~1.8之间,开展了热态试验。结果表明:基准型和小流通面积的主燃区火焰为脱体火焰,而外加套筒则为V型驻定火焰,且小流通面积和加套筒的主燃区火焰更加集中。燃烧效率方面,基准型最低,而小流通面积最高,试验中获得的最高燃烧效率为96.3%。随着凹腔当量比的增加,基准型的燃烧效率不断增加,而小流通面积的则先基本不变,随后略有增加,外加套筒的则先快速增加,然后缓慢增加。此外,小流通面积的冷态总压损失高于基准型,在进口马赫数为0.31时,两者的冷态总压损失分别为7.2%和4.5%。  相似文献   
65.
杨羽卓  郜冶 《固体火箭技术》2016,(4):456-462,469
通过不同障碍高和不同加质的冷流数值模拟,着重研究碰撞频率(碰撞处压力振荡频率)与强度(碰撞处prms/pmean)对于SRM内压力振荡幅频特性的作用程度。研究结果表明,SRM内压力振荡幅度与碰撞处的压力振荡大小为相同量级。当碰撞强度较小时,碰撞只起到增强声场的作用;当碰撞强度较大时,碰撞产生的压力振荡随碰撞强度的增加逐渐覆盖淹没声场。SRM内压力振荡的幅频特性主要由涡脱落碰撞强度决定,一般只呈现低频且具有非声非线性特征。  相似文献   
66.
典型工况下低排放燃烧室的压力振荡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研究低排放燃烧室在典型工况下的压力振荡特性,针对模型燃烧室进行了燃烧自激振荡特性试验.在试验中测量了采用贫油预混预蒸发(LPP)燃烧技术的低排放燃烧室在典型工况下的压力振荡频率和幅值,在燃烧室进口压力为1.10~2.77MPa、燃烧室进口温度为656~845 K、燃烧室压降为3.41%~4.35%范围内,分析了燃油粒径变化对振荡特性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局部当量比脉动是引发燃烧不稳定的因素之一.通过计算燃油二次雾化状态下的液滴最大粒径,发现燃油液滴粒径的变化对主燃级出口处的局部当量比脉动有直接影响,从而引起燃烧室压力振荡幅值和频率的变化.  相似文献   
67.
不同进口截面下液力透平非定常压力脉动计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研究不同进口截面对液力透平内压力脉动的影响,利用CFX软件对一单级液力透平进行非定常数值计算,通过设置监测点,计算各监测点在不同进口截面下的压力脉动,通过快速傅里叶变换将其压力脉动计算结果做相应分析,分析各监测点处压力脉动的时域和频域分布.结果表明:蜗壳内在大蜗壳进口下,随着蜗壳进口直径的增加,每个监测点处的压力逐渐增加,而在小蜗壳进口下,每个监测点处的压力逐渐减小.在距离蜗壳收缩管较远处,大蜗壳进口下的压力脉动较小,而在距离收缩管较近处,小蜗壳进口下的压力脉动较小.在叶轮内不同进口截面压力脉动的差异在同一时刻从进口到出口逐渐减小.尾水管内在小蜗壳进口下尾水管进口处的压力脉动最大.   相似文献   
68.
对涡轮基组合循环发动机(Turbine based combined cycle,TBCC)组合燃烧室进行了试验研究。研究首先设计了组合燃烧室模型及相关的试验系统,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不同工作模式下,进口速度系数、温度和油气比对燃烧室燃烧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外涵进口速度系数(λ=0.25~0.40)的增加,点火总油气比、贫油熄火总油气比均增加,燃烧效率提高;随着外涵进口温度(343~473K)的增加,点火总油气比和贫油熄火总油气比减小,燃烧效率提高;随内涵进口速度系数的增加,燃烧效率提高。试验中获得最小点火总油气比为0.0045,最小贫油熄火总油气比为0.002。  相似文献   
69.
旋向组合对小尺度三级旋流燃烧室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丁国玉  何小民  朱一骁  江平  金义 《推进技术》2016,37(11):2097-2106
为了研究小尺度三级旋流燃烧室的燃烧性能,对头部为同旋向组合和反旋向组合的四种三级旋流器的燃烧室在不同进口速度和油气比参数下的燃烧性能开展了常压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从燃烧室的主要燃烧性能来看,内旋流器旋向与燃油喷嘴旋向相反时的点火性能最佳,点火油气比为0.009;三级旋流器同旋向时贫油熄火性能最好,贫油熄火油气比约为0.0033;中间旋流器反旋向时燃烧效率最高,旋向组合对出口温度分布系数的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70.
许海雨  罗凯  刘富强  左振浩  古鉴霄  黄闯 《推进技术》2020,41(11):2623-2629
固体火箭发动机具有功率密度大、推力大等优势,常被用于上浮水雷的推进器。然而发动机在水下工作时燃气射流使流场压力发生剧烈脉动,进而影响发动机的推力性能及上浮水雷的受力特性。基于VOF多相流模型和理想气体模型,建立了上浮水雷在不同工作状态(欠膨胀、完全膨胀、过膨胀)下的数值模型,研究了水下燃气喷射流对上浮水雷的受力特性影响。结果显示,欠膨胀工况时,发动机推力平缓,大小为12.2KN,上浮水雷受力未出现负值;完全膨胀时,射流发生颈缩、胀鼓现象位置距离雷体较远,导致发动机推力及水雷壳体受力振荡不剧烈;过膨胀工况时,射流发生颈缩、胀鼓现象距离喷管较近,发动机推力发生剧烈脉动,产生21.37%的振荡幅度,胀鼓现象发生时,流场压力显著降低使得上浮水雷后体受力减小,壳体阻力增大,上浮水雷最大产生27KN的负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