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815篇 |
免费 | 294篇 |
国内免费 | 292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942篇 |
航天技术 | 518篇 |
综合类 | 151篇 |
航天 | 79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9篇 |
2023年 | 59篇 |
2022年 | 68篇 |
2021年 | 85篇 |
2020年 | 85篇 |
2019年 | 74篇 |
2018年 | 58篇 |
2017年 | 69篇 |
2016年 | 84篇 |
2015年 | 82篇 |
2014年 | 100篇 |
2013年 | 95篇 |
2012年 | 107篇 |
2011年 | 105篇 |
2010年 | 116篇 |
2009年 | 125篇 |
2008年 | 96篇 |
2007年 | 93篇 |
2006年 | 92篇 |
2005年 | 109篇 |
2004年 | 53篇 |
2003年 | 60篇 |
2002年 | 70篇 |
2001年 | 66篇 |
2000年 | 52篇 |
1999年 | 20篇 |
1998年 | 51篇 |
1997年 | 34篇 |
1996年 | 42篇 |
1995年 | 50篇 |
1994年 | 27篇 |
1993年 | 34篇 |
1992年 | 37篇 |
1991年 | 20篇 |
1990年 | 14篇 |
1989年 | 16篇 |
1988年 | 9篇 |
1987年 | 11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4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91.
892.
自上世纪60年代无线能量传输首次成功的实验验证以来,该技术已成为电子科学与技术多个子领域的热门研究方向。近年来,在物联网、移动通信、和新能源汽车等变革式迅猛发展的推动下,智能电子和电气设备数量激增,无线能量传输技术的开发和成熟显得日益重要,其应用变得更加广泛。无线能量传输主要基于磁感应、谐振耦合、以及电磁辐射三种机理,现有的绝大多数研究集中在基于近场感应和耦合式的能量传输,无法满足很多广域场景下的充能要求,因此,高效中远距无线能量传输方案的解决成为当务之急。由亚波长单元构成的电磁超表面剖面低、损耗小、具有强大的电磁波调控能力,可实现低成本的菲涅尔区和远场区多波束聚焦,给无线能量传输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文章主要对超表面多波束天线技术进行介绍,包括对已有工作的整理和归纳,以及对其在无线能量传输中潜在应用的展望。 相似文献
893.
894.
环境气象条件对光学探测器性能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气象条件对光学探测器的性能影响很大。针对南、北方的典型气象条件计算了两个波段下的大气透过率和天空辐射亮度,给出了大气环境条件对探测器探测能力的影响分析。 相似文献
895.
896.
<正>自从首颗人造地球卫星于1957年成功发射以来,人类就在不断扩展空间探索和空间应用的范围。目前航天器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于通信、遥感、导航和科学探测,作为主要的信息获取和信息传递的手段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宇宙也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地方,能量资源和物质资源远远超过地球,空间资源利用成为人类开发利用太空的梦想,也是人类长期追求的目标。太阳能是地球空间最为丰富的资源,如果能够进行大规模开发 相似文献
897.
星载遥感器在飞行时的绝对辐射定标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美国Slater教授为代表的一批科学家提出了卫星飞行中利用辐射校正场对卫星遥感器进行辐射定标的方法。这是一种行之有效和很有前途的方法。 文章首先简介国内外的发展情况,然后阐述辐射定标原理、流程以及几种定标方法。 相似文献
898.
火星表面没有全球性磁场保护,存在较强的辐射环境。文章基于Mars-GRAM模型和MCD模型的火星大气数据、“海盗号”(Viking Lander 1/2)及“探路者号”(Pathfinder)等测量得到的火星土壤数据、银河宇宙射线环境(CREME 96模型)以及太阳宇宙射线环境(1989年10月太阳事件),采用基于GEANT4的粒子输运方法,分析得到了火星表面辐射环境;并与“好奇号”火星车辐射评价探测器(Radiation Assessment Detector,RAD)实测值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次级伽马光子和中子通量分析值与实测值偏差不超过50%,辐射剂量分析值与实测值偏差不超过5%。火星表面辐射环境可用于分析航天员在不同位置处遭遇的人体剂量,作为载人火星任务着陆点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899.
900.
针对某型后向进气、前向排气的涡轴发动机用红外抑制器,提出了波瓣喷管和气膜冷却混合管组合的红外抑制概念,旨在进一步降低混合管壁面红外辐射强度。用实验的方法,对气膜混合管内流特性、红外辐射特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混合管壁面的3个引射入口的静压都低于外界大气压力,从而自然形成引射驱动动力;引射流量比与主、次流温度比有关,通过实验得到的温度修正指数可以将冷态实验结果外推到热态情况;与一般混合管相比,整体引射流量提高30%,在3~5 μm波段内,红外辐射强度降低了12%~27%,在8~14 μm波段内,红外辐射强度降低了12%~28%,其总压损失仅仅提高了1%。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