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9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7篇
航空   62篇
航天技术   146篇
综合类   22篇
航天   13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5月5日,首架生产型的F-35(下图,AF-070745)交付美国空军,随后转至爱德华空军基地进行飞行测试。5天之后,又一架生产型F-35(左图,AF-080746)成功首飞.该机将交付美国空军埃格林空军基地。进行相关飞行测试。  相似文献   
82.
本文定量描述了使用靶场临时安装的遥测记录及通信设备和防务商用电信网络(DCTN)记录并近实时传送巡航导弹和无人驾驶飞行器的飞行数据来完成评估论证的过程,并用多种资料证明了从这次论证中得到的经验,提出了将来可能在战斧导弹(TOMAHAWK)试验靶场中实施的一种标准化系统设计。对于在试验/主靶场上不直接进行操作控制的远方试验场(例如其它靶场或数据分析站)来说,提出了这么一种看法,就是近实时数据中继方法不仅是合适的,而且在很多种情形下优于实时方法。  相似文献   
83.
美国《波音公司网站》2007年5月31日报道:波音今天在位于加州长滩的C-17制造厂举行的仪式上向多佛空军基地交付了13架C-17“空中霸王”运输机的首架飞机。最新的C-17名为“宪法精神”,用以纪念特拉华州作为对一个于1787年12月7日签署美国宪法的州。该机是波音向空军交付的第165架C-17。多佛空军基地将在6月4日正式接收这架C-17,  相似文献   
84.
85.
纳卫星 (Nano Sat)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航空航天公司 (Aerospace)于 1993年在一份研究报告中首次提出的 ,它带来了小卫星设计思想上的根本变革。纳卫星和皮卫星(Pico Sat)是以微机电系统 (MEMS)技术和由数个 MEMS组成的专用集成微型仪器 (ASIM)为基础的一种全新概念的卫星 ,其中纳卫星重量在 10 kg以下 ,皮卫星则降低到 1kg以下。纳卫星和皮卫星主要通过分散的星座式结构实现卫星组网工作 ,可以完成许多任务 ,其中包括空间大范围的制图和地面战场增兵等。纳卫星和皮卫星的特点是单颗卫星体积小 ,功能单一 ,但多颗卫星组成星座后可以实…  相似文献   
86.
“中华卫星”2号(ROCSAT-2)5月21日在美国范宜堡空军基地发射升空,开启台湾探索太空的新纪元。“华卫”2号是担负地球遥测及观测大气科学研究任务的卫星,主要任务是以地表遥测拍摄台湾本岛及离岛陆地、台湾海峡及附近海域的即时卫星影像资料,而科学有效载何也可用探测高空大气闪电现象,这是全世界第一套由卫星观测高空闪电用的科学研究卫星。  相似文献   
87.
李朋  周军  于晓洲 《宇航学报》2019,40(7):824-830
针对立方星在能量来源严重受限条件下如何提高太阳能利用率的难题,提出一种适用于立方星的集中供电式空间微电源架构(EPS),并设计基于改进粒子群优化算法的最大功率点跟踪(MPPT)控制策略来提升能量转换效率。首先,推导太阳电池阵列的数学模型,并根据太阳电池阵列的工作特性,提出电源系统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的物理系统实现结构。其次,设计基于改进粒子群优化(PSO)的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算法,并进行了数学仿真校验。最后,对所设计的电源系统架构进行了硬件实现和试验验证。地面试验结果表明,电源系统的太阳能最大转换效率可达95.5%。该电源系统成功应用于世界首颗12U立方星“翱翔之星”的飞行试验,在轨数据表明电源系统工作状态良好,为微纳卫星电源系统的设计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88.
陈璐  王昊  王本冬  金仲和 《宇航学报》2019,40(8):928-936
为提高微纳卫星的姿态检测效果,针对静态红外地球敏感器的全景鱼眼成像特点,以单张红外成像为研究对象建立成像模型,提出了间隔向量积与t Location-Scale分布置信区间均值结合的算法。将红外成像投影到空间球体上形成空间像点环;在像点环上间隔取点做向量积,得到当前目标姿态角的样本集合;通过t Location-Scale分布进行极大似然估计,得到目标姿态角样本均值和方差的估计量;再次计算1σ置信区间内样本均值,最终得到目标姿态角的估计值。相比于原算法,目标姿态角在±10°内的标准差由0.06°下降为0.03°,精度提高了50%。另外为避免迭代收敛的耗时问题,给出了应用于实际工程的查表法,使运算速度提高了87%,提升了静态红外地球敏感器的测量精度和效率。  相似文献   
89.
利用压力-流量测量和流动显示方法研究了6种具有不同微纳结构尺寸的超疏水表面的减阻效果以及表面微结构形状对气-水界面稳定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设计的各种超疏水表面在层流和湍流下均具有一定的减阻效果;在相同的固体面积分数情况下,微结构间距越小,减阻效果越好;在具有最小结构间距的微纳二级结构表面上实现了最大减阻率(38.6±4.5)%。流动显示观测发现:减阻率与微结构的层级、尺寸、形貌及槽道流态有关,它们均对气-水界面稳定性有一定的影响,揭示了复合微纳结构之所以能够显著提升减阻效果,是由于添加纳米二级结构减小了原有表面的固体面积分数,并提高了气-水界面的稳定性。此外,对于具有双内凹(伞状)微结构表面的微槽道,即使表面为亲水材料,也可以有效捕捉气体,形成稳定的气-水界面,从而实现超疏水性能。  相似文献   
90.
作为微纳尺度的力学工具,原子力显微镜技术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生物力学实验研究,推动了该交叉学科领域的发展。利用多种测量模式与改进的探针,原子力显微镜可以在液体中对亚细胞、细胞、组织等多个尺度的生命物质进行力学测量,研究其在衰老、癌变等生命过程中力学性质的动态变化。本文综述了原子力显微镜的力学测量原理、生物力学的实验方法,以及在单细胞的整体与局部、液-液相分离液滴、上皮囊泡组织等力学测量中的应用,分析了复杂流体与微纳尺度流动对实验测量的影响,并对该领域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