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81篇
  免费   140篇
  国内免费   166篇
航空   1380篇
航天技术   363篇
综合类   215篇
航天   829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40篇
  2021年   57篇
  2020年   44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40篇
  2015年   74篇
  2014年   117篇
  2013年   142篇
  2012年   215篇
  2011年   216篇
  2010年   166篇
  2009年   177篇
  2008年   174篇
  2007年   142篇
  2006年   143篇
  2005年   151篇
  2004年   95篇
  2003年   113篇
  2002年   83篇
  2001年   79篇
  2000年   62篇
  1999年   44篇
  1998年   41篇
  1997年   56篇
  1996年   40篇
  1995年   35篇
  1994年   30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91.
392.
《中国民用航空》2010,(1):26-26
总建筑面积达36.4万平方米的虹桥机场西航站楼于2009年12月23日通过了工程的竣工验收.这是虹桥枢纽核心综合体建筑体首个通过竣工验收的项目。  相似文献   
393.
394.
5月18日,在由国际宇航科学院(IAA)研究中心(中国)承办的院士日活动中,新当选IAA院士的杨利伟、赵宇棋获颁院士证书。杨利伟是我国首位成功飞天的"航天英雄",目前担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赵宇棋也来自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是一位知名的火箭控制系统专家。目前,在有着50多年历史的IAA中,中国的院  相似文献   
395.
《中国航天》2008,(3):5-5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有关负责人2月28日表示,我国将于今年下半年实施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实现航天员首次空间出舱活动.目前,各项准备工作正按计划进行.  相似文献   
396.
《航天员》2013,(5):24-25
十年前,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首飞冲天,我国实现了从无人到载人飞行的历史性突破,圆了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十年间,我国又发射了5艘神舟飞船和一艘天宫目标飞行器,实现了出舱活动、交会对接、短期驻留、组合体运行等载人航天基本技术的巨大跨越,我们正向着建设中国空间站的目标稳步迈进。正值我国首飞十周年之际,我们有幸采访到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首任总设计师王永志院±,和我们一起分享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从起步到实现首飞的那些不平凡岁月,聆听他对我国载人航天未来发展的美好期望!  相似文献   
397.
混凝土是当今世界用途最广,用量最大的建筑材料之一,也是全世界各类结构工程建设首选的建筑材料,钢筋混凝土结构是应用非常广泛的一种结构形式,但是由于其结构自身和使用环境的特点,使得钢筋混凝土存在严重的耐久性问题。  相似文献   
398.
李华文  肖磊 《航空发动机》2012,38(2):F0002-F0002,F0003
<正>闻雪友,男,1940年出生,浙江慈溪人,1962年7月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第七研究院第七〇三研究所工作至今。燃气轮机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闻雪友长期从事舰船/工业燃气轮机装置的研究设计工作。曾任中国多型舰用燃气轮机机组的研制负责人,后又曾组织实施多项与燃气轮机相关的大型民用工程,为中国舰船/工业燃气轮机装置的发展和民用化进程做出了重要  相似文献   
399.
文章就金属基复合材料(MMC)的理化特性和工程技术应用进行简要叙述,例举了近些年国内外该领域的科研动态,并对金属基复合材料(MMC)的应用前景尤其是在航空、航天工程中的推广入发展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400.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成立于2019年7月,在中国科学院原电子学研究所、原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原光电研究院基础上整合组建而成,是目前中科院系统内科研人员数量和承担任务经费体量最大的院所。导航系统部是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下设的二级研究部门,也是中国科学院导航总体部和二代导航专项学术交流中心的依托运行部门,人员规模(含研究生)达400余人,持续承担二代导航专项系统建设、“北斗星动能”科技示范工程、空间天气影响评估、时空信息、大数据应用等方面的重大科技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