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731篇 |
免费 | 736篇 |
国内免费 | 209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1520篇 |
航天技术 | 323篇 |
综合类 | 187篇 |
航天 | 646篇 |
出版年
2025年 | 54篇 |
2024年 | 86篇 |
2023年 | 118篇 |
2022年 | 136篇 |
2021年 | 120篇 |
2020年 | 136篇 |
2019年 | 122篇 |
2018年 | 81篇 |
2017年 | 104篇 |
2016年 | 99篇 |
2015年 | 112篇 |
2014年 | 134篇 |
2013年 | 106篇 |
2012年 | 118篇 |
2011年 | 118篇 |
2010年 | 101篇 |
2009年 | 119篇 |
2008年 | 85篇 |
2007年 | 104篇 |
2006年 | 66篇 |
2005年 | 78篇 |
2004年 | 69篇 |
2003年 | 35篇 |
2002年 | 34篇 |
2001年 | 40篇 |
2000年 | 36篇 |
1999年 | 21篇 |
1998年 | 32篇 |
1997年 | 28篇 |
1996年 | 37篇 |
1995年 | 20篇 |
1994年 | 24篇 |
1993年 | 20篇 |
1992年 | 21篇 |
1991年 | 14篇 |
1990年 | 17篇 |
1989年 | 17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8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6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1.
812.
应用给出的各向异性板结构横向弯曲一般解析解对承受均布载荷的纤维增强对称角铺设复合矩形进行弯扭耦合效应分析,文中针对四边简支方板进行计算,分别选取5种复合材料进行分析,分别在考虑D16,D26及忽略D16,D26情况下计算板中心最大弯短,挠度,以比较D16,D26对板弯曲线状态的影响,讨论了铺设角,铺设层数N对板挠度,最大弯矩的影响,对于简支方板,铺设角为45°时板挠度,最小弯矩最小,而0°时的方法挠度,弯矩均为最大,在相同厚度下,铺设层数越多,挠度,弯矩越小,弯扭耦合效应增大板挠度,最大弯矩,当铺设层数N大于9时,挠度计算可忽略弯扭刚度影响,但计算弯矩内力要带来20%相对误差。计算弯矩内力不能轻易忽略弯扭刚度。 相似文献
813.
采用数值方法求解气动热环境,基于蒙特卡罗方法求解内部空腔辐射换热及有限元方法求解三维导热,建立了沿弹道求解导热/辐射耦合的热响应预测方法,计算并获得了沿给定飞行弹道条件下的考虑内部辐射和不考虑内部辐射时的某高超声速飞行器结构部件的热响应特性。研究表明,所发展的耦合计算方法具有较高的精度和较好的工程适用性;考虑内部辐射时,结构部件局部最高温度明显低于不考虑辐射时,最高相差400K以上,且温度分布趋于均匀,温度梯度减小。相关研究对高超声速飞行器防热结构设计与优化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814.
为了解决在空间环境模拟器(简称“容器”)内开展无源互调(Passive Intermodulation, PIM)测试的技术难题,验证温度变化对航天器系统级PIM性能的影响,需要在容器内建立一个低PIM的吸波环境。即在容器内安装一种封闭的低PIM吸波装置,使星上被测无源器件完全被其包敷,然后通过模拟温度应变过程完成测试工作。文章介绍了PIM指标小于-150 dBm的低PIM吸波装置的设计思路和常压热循环测试过程,并对测试结果进行了分析,确定该吸波装置PIM性能满足试验测试要求。 相似文献
815.
针对电磁发射中高速运动的电枢与导轨间多物理场耦合计算及时间状态量连续传递问题,采用时间步进耦合算法构建多物理场耦合仿真框架,基于瞬态电磁分析、热传导与有限元方法开发出适用于轨道电磁发射的电磁、热、力多物理场瞬态耦合数值计算程序。并以典型轨道电磁炮为例,建立电磁、热、力三维有限元数值模型,采用单脉冲大电流为激励加载源,动态仿真分析轨道电磁发射中电枢与导轨电流密度、磁感应强度、焦耳热、电磁力等时间状态量的分布。计算结果直观反映出速度趋肤效应等物理现象,同时可方便获取电磁发射中多物理场随空间域和时间域变化的瞬态数据,为电磁发射装置的设计、优化及评估提供仿真计算支撑。 相似文献
816.
研究基于像增强型CCD(ICCD)的空间高分辨率微光成像系统的成像性能。通过理论推导及数学仿真的方法,对系统在微光条件下的能量传递、极限分辨力、信噪比以及调制传递函数进行分析计算。研究表明,系统在黎明照度条件下具有较好探测能力,通过对ICCD器件制冷可以有效提高系统信噪比,实现满月照度的探测成像。 相似文献
817.
建立一套能够耦合非定常舰船流场的共轴刚性旋翼直升机飞行动力学模型,以研究该旋翼飞行器在着舰过程中的飞行特性。在舰艉流场模拟方面,采用分离涡方法以获得高精度非定常流场数据;在飞行力学建模方面,引入上下旋翼干扰因子建立共轴刚性旋翼诱导速度模型,并采用等效挥舞运动概念建立其挥舞运动方程;基于“单向耦合”思想构建了计算流体动力学(CFD)向飞行力学模型的数据传递策略,并分别以XH-59A直升机和UH-60A/SFS2组合为算例验证了飞行动力学模型和数据传递策略的正确性。以SFS2舰船模型和XH-59A共轴刚性旋翼直升机组合为研究对象,从直升机操纵余量和非定常载荷水平两方面分析了着舰过程中舰艉流场对共轴刚性旋翼直升机的扰动特征。时均研究结果显示:由于共轴上下旋翼受时均流场的扰动存在差异,飞行员在增大总距以维持高度稳定的同时,还需要减小差动总距以保持机头朝向的稳定。非定常水平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共轴构型直升机,舰船流场对拉力及俯仰力矩的非定常扰动,是引起飞行员工作载荷增大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18.
大功率IGBT驱动电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实践出发,对IGBT的使用中,驱动和保护有关问题进行了分析与阐明,并给出了一套采用M57959L驱动模块驱动IGBT的电路图。 相似文献
819.
串列叶片可以突破常规压气机气动负荷的限制,具有良好的工程应用前景。但跨声速串列转子通道内激波系结构复杂,控制难度较大,导致气动效率偏低。为解决上述问题,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比了串列转子前排在串列和单转子条件下气动参数、流场的变化规律,分析了跨声速串列转子前/后排气动耦合机理,并完成了优化设计。结果表明:(1)串列条件下,前排落后角、总压比沿叶高分布规律发生变化,槽道正激波显著增强,是导致跨声速串列转子效率水平低下的根本原因;(2)针对跨声速串列叶型的优化可以实现流场的定制设计,优化后前/后排匹配工作状态及激波结构显著改善;(3)优化后的串列转子失速裕度提升约6%、设计点等熵效率提升约1.5%,证明了本文提出的优化设计思路及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20.
脉冲耦合神经网络(PCNN,Pulse Coupled Neural Network)与传统神经网络不同,不经过训练即可用于图像处理.针对PCNN模型中结构参数较多,且需要人工反复试验进行设置的困难,改进模型结构,简化了馈送输入和连接输入,减少了待定参数;根据邻域灰度动态地计算内部连接系数,由邻域的欧氏距离计算权值矩阵,再由图像的灰度特征计算动态阈值.将改进的PCNN用于陀螺轴尖表面缺陷图像的分割,用基于完整性与正确性指标的缓冲区匹配方法评价所提方法、最大熵法及Canny方法.针对不同缺陷图像的实验表明:所提算法的完整性与正确性都高于0.9,证明所提方法更有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