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836篇 |
免费 | 367篇 |
国内免费 | 204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1244篇 |
航天技术 | 598篇 |
综合类 | 180篇 |
航天 | 38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3篇 |
2023年 | 52篇 |
2022年 | 81篇 |
2021年 | 79篇 |
2020年 | 84篇 |
2019年 | 88篇 |
2018年 | 48篇 |
2017年 | 59篇 |
2016年 | 65篇 |
2015年 | 80篇 |
2014年 | 92篇 |
2013年 | 83篇 |
2012年 | 113篇 |
2011年 | 121篇 |
2010年 | 90篇 |
2009年 | 105篇 |
2008年 | 110篇 |
2007年 | 92篇 |
2006年 | 100篇 |
2005年 | 84篇 |
2004年 | 73篇 |
2003年 | 100篇 |
2002年 | 71篇 |
2001年 | 62篇 |
2000年 | 57篇 |
1999年 | 34篇 |
1998年 | 42篇 |
1997年 | 30篇 |
1996年 | 42篇 |
1995年 | 36篇 |
1994年 | 42篇 |
1993年 | 34篇 |
1992年 | 41篇 |
1991年 | 18篇 |
1990年 | 32篇 |
1989年 | 36篇 |
1988年 | 7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4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4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91.
复合材料单搭接胶接接头试验研究与数值模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针对不同搭接长度和不同被胶接件厚度的T300/QY8911层合板单搭接胶接接头进行了试验研究和数值模拟.建立了不同试验参数下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基于Hashin准则和连续介质损伤力学(CDM,Continuum Damage Mechanics)预测层合板面内损伤的起始和演化,应用黏聚区模型(CZM,Cohesive Zone Model)模拟层合板的分层损伤及胶层的失效.系统地研究了接头在不同参数下的失效模式、破坏形貌和极限载荷等的变化,模拟结果与试验吻合良好,验证了有限元分析模型的有效性.通过对接头的破坏形貌和应力分布进一步分析发现,胶接连接的失效模式和极限载荷均与胶接长度和被胶接件厚度有关;模拟接头胶接区在不同加载时刻的应力分布变化,反映了胶接连接在拉伸载荷下的破坏起始和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292.
293.
294.
综述了我层隔热材料的隔热原理、隔热性能表征方法、组成、性能,以及在航天器上的应用。通过选用不同的反射屏和间隔物可得到一系列常温、中温和高温使用的多层隔热材料。对于以双面镀铝聚酯薄膜为反射屏的常温多层材料,采用疏松纤维、网、泡沫塑料的间隔物,均有良好的隔热性能,其当量热导率可达10^-4W/m.K的量级。 相似文献
295.
以大型挠性航天器简化模型——中心刚体和固接板混合系统为对象,同时考虑板表面粘贴的主动约束层阻尼结构,根据拟坐标拉格朗日方程,建立了包含所有高阶小量的完整动力学模型。建模时,采用混合坐标描述中心刚体和主动约束阻尼板的运动,用Golla-Hughes-Mctavish模型描述阻尼材料的复模量。基于该动力学模型可进行空间柔性板振动的主动约束阻尼控制器设计和大型挠性航天器的姿态动力学研究。 相似文献
296.
本文对高强钛合金Ti-10V-2Fe-3Al在不同温度下的微动损伤和疲劳特性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该合金对微动损伤十分敏感,常温疲劳强度下降达50%。微动损伤的主要机制是疲劳脱层,这是由作用在材料次表层的交变切应力引起的,它将导致疲劳裂纹的萌生和早期断裂。疲劳裂纹的扩展方向可根据接触应力分析得到解释。在较高试验温度下,由于接触面形成的氧化层的保护作用,微动损伤程度减弱。 相似文献
297.
提出并设计了一种基于混杂非对称复合材料层合板的新型自适应对日定向器。该对日定向器采用混杂非对称复合材料层合板作为驱动元件,利用在轨光照条件的变化引起复合材料层合板温度变化,进而使其产生热变形并驱动太阳翼发生偏转。提出的自适应对日定向器结合传统的单自由度对日定向机构,能够实现太阳能帆板的双自由度对日定向。介绍了自适应对日定向器的基本原理,并结合地球静止轨道的光照条件进行了具体设计。利用能量变分原理建立了混杂非对称复合材料的热变形模型,分析其热变形特点,并利用有限元方法对定向器在地球静止轨道上的温度场特性、热变形及对日定向转动角度进行分析。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通过合理设计,自适应对日定向器的转角能够随太阳光入射角变化呈线性变化,定向精度可达±1°。 相似文献
298.
299.
300.
对W18Cr4V钢进行了稀土硫氮碳共渗研究。采用光学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电子探针等对共渗层的组织和结构进行了分析,并对渗层的硬度和耐磨性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W18Cr4钢经稀土硫氮碳共渗后表面形成了FeS,Fe3(CN)等化合物,稀土共渗提高其硬度和耐磨等性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