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2篇
  免费   107篇
  国内免费   17篇
航空   39篇
航天技术   396篇
综合类   8篇
航天   6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10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21.
本文利用电离层电子密度的理论计算模式,研究了一氧化氮对中、低纬度100-200km间电子密度的影响,发现电子密度与一氧化氮密度间存在着正、负相关。正相关,只有当这一光电离成为一氧化氮离子的主要生成源时才出现。   相似文献   
422.
通过对微分多普勒数据处理后得到的电离层总电子含量的分析, 探讨了南极地区总电子含量随纬度的分布变化特征及规律。   相似文献   
423.
北斗三号电离层模型性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三步走战略,北斗三号系统空中星座在2020年左右完成部署,信号的覆盖范围从亚太大部分地区扩展至全球.实际上自2018年底北斗三号系统已经可以初步提供全球服务.相应地,北斗系统的单频电离层模型从只适用于亚太大部分地区的BDSKlob模型发展到适用于全球范围的BDGIM模型.为分析北斗三号电离层模型的性能,以IGS GIM最终数据为参考,比较了2019年3月1-31日期间北斗BDGIM模型、BDSKlob模型以及GPSKlob模型在不同时段不同地区的改正效果.结果表明:北斗三号BDGIM模型在中国区域的改正率达75%以上,优于BDSKlob模型59%的改正率;在全球范围的改正率达60%,优于GPSKlob模型49%的改正率.除南半球高纬度地区外,BDGIM模型的电离层误差值均小于GPSKlob模型,其在垂直方向的电离层均方根误差值优于6TECU.   相似文献   
424.
基于加拿大地区高纬度电离层观测网的电离层闪烁观测数据,分析了2018年8月26日地磁暴事件引发的北半球高纬度地区电离层总电子含量(TEC)异常变化、TEC变化率指数(ROTI)及电离层相位闪烁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加拿大地区最大异常值约6 TECU,磁暴引发全球电离层TEC异常峰值高达20 TECU;加拿大地区电离层相...  相似文献   
425.
利用第24太阳活动周中国多个地区GNSS电离层闪烁监测站数据,统计分析中国中低纬地区电离层闪烁特性.结果显示:电离层闪烁主要发生在春秋分及夜间20:00—02:00LT时段;在28°N以南地区,纬度越低电离层闪烁强度和发生概率越高;电离层闪烁发生概率与太阳活动呈正相关,太阳活动上升年电离层闪烁发生概率高于下降年;不同强度地磁活动条件下,电离层闪烁均可能发生,且与地磁活动强度整体呈负相关.通过研究电离层闪烁统计特性,可以为电离层闪烁机理的深入研究、预报及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26.
    
对2008-2010年覆盖中国空间的DEMETER卫星电场探测数据进行分析,共识别出328例磁层线辐射(MLR)事件。根据已有MLR事件的频谱特征,研究了中国空间的MLR事件的特征及其可能的原因。对所有MLR事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这些事件白昼的出现率高于夜晚,秋冬季的出现率高于春夏季;与地磁活动水平无明显关联,主要出现在中国中低纬度地区空间;频率间隔主要分布在55~95 Hz,频率漂移速率大都在0~0.4 Hz/s,并且频谱最高强度与地理纬度无明确关联。中国空间MLR事件的特征与中国空间所观测到的电力线谐波辐射(PLHR)事件的特征相似,与国外已发现的MLR事件的特征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427.
利用位于赤道异常区的深圳站(22.59°N,113.97°E)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及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监测到的GPS-TEC数据,统计分析华南地区电离层闪烁与TEC耗空同时出现、电离层闪烁单独出现和TEC耗空单独出现3种现象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性.结果表明:这3种现象均主要发生在春秋季节;闪烁与TEC耗空同时出现、闪烁单独出现和TEC耗空单独出现分别主要发生在纬度为19°-23°N,21°-24°N和24°-26°N的空间区域.探测到闪烁和TEC耗空同时出现、闪烁单独出现和TEC耗空单独出现的时间分别主要分布在20:00LT-22:00LT,21:00LT-23:00LT和22:30LT-23:30LT.闪烁与TEC耗空同时出现、闪烁单独出现和TEC耗空单独出现3种现象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性对应了华南地区不规则体和赤道等离子体泡(EPBs)从产生到消失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428.
不同上边界条件下的极区电离层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一维自洽的极区电离层模型,研究了沿磁力线方向不同电离层-磁层耦合条件下极区电离层的响应.此模型在110-610km的电离层空间区域内,综合求解描述极区电离层的连续性方程、动量方程和能量方程,以得到电离层数值解.研究发现,上边界条件在200 km以上的高度能显著地影响电离层参量的形态.较高的O+上行速度对应较低的F层峰值和较高的电子温度.不同边界O+上行速度对应的温度高度剖面完全不同.200km以上电子温度高度剖面不但由来自磁层的热流通量所控制,同时还受到场向O+速度的影响.对利用电离层模型研究电离层内部物理过程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29.
从广域增强系统WAAS中对电离层延迟的网格校正算法出发,分析了用户基于网格校正的电离层校正算法,阐明了核算法的原理并详细推导了计算公式和计算过程.  相似文献   
430.
本文利用100kHz的低频无线电波资料,计算分析了1986—1987年期间,几种不同磁扰情况下,低纬地区夜间电离层中100km以下区域积分电子浓度及其变化的起因.结果表明:该区域电子浓度的变化与地磁扰动关系密切.在磁静日期间,其值较小,且随磁扰而变化,但比磁扰滞后1到2天.在磁暴后,其值较大,会出现几次剧烈起伏.该区域积分电子浓度的起伏可大于一个量级.沉降电子产生的动致辐射可能是引起该区域电子浓度变化的主要原因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