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2篇
  免费   107篇
  国内免费   17篇
航空   39篇
航天技术   396篇
综合类   8篇
航天   6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10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1.
本文利用东亚地区12个低纬电离层台站的测高仪观测数据,对1978年8月27日发生的一次曲型磁暴期间电离层峰值高度和密度的变化进行了分析。采用滑动平均区分开电离层中不同时间尺度的扰动,分析了影响中低纬度电离层暴的几种扰动形态特征,并对其物理机制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伴随磁暴急始的磁层压缩,电离层中表现出峰值密度增加和峰值高度下降;磁暴主相期间热层大气暴环流及其所引起的中性大气成分变化控制着电离层的大  相似文献   
212.
一种电离层物理模型及其在F1谷区形成讨论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高铭  肖佐 《空间科学学报》1992,12(4):289-297
在电离层F区考虑了三种中性成分的4种离子(O~+、No~+、N_2~+和O_2~+),从严格的电子和离子密度连续方程出发,由中性风所满足的动力学方程和离子运动方程解出水平中性风,从而得到离子垂直漂移速度,由此建立了一种电离层的物理模式;并用此模式,针对我国中、低纬(116°E,30°N)地区,讨论了光化学作用对F_1层的影响和动力学效应在F层中的作用。着重讨论由水平中性风引起的离子垂直漂移运动对F_1谷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光化平衡模式下,E区明显形成。在太阳活动低年夏季可产生明显的F_1“凸缘”。但仅靠光化平衡作用不能产生深的F_1谷区,也不能解释F_2层的形成;双极扩散是F_2层形成的主要机制;中性风的因素对E层影响不大,却可以在太阳活动低年夏季产生谷深在0.05—0.1的深F_1谷区。用此模式还计算了F_1谷区日变化,结果表明:中性风影响模式能较好地反映我国中低纬地区F_1谷区变化的地域特征。  相似文献   
213.
无线电掩星和激光雷达观测结果比较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简要阐述了激光雷达和GPS掩星探测大气的基本原理,并利用1996年10月14日1625 UT时 B本 TMU钠和瑞利散射激光雷B(39.23°E、 35.37°N)资#,反演得到 30-55 km高度范围内大气密度和温度的观测结果,与此同时通过激光雷达上空的 GPS掩星观测到的掩星切点处的观测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两种方法获得测出的密度廓线符合得很好;温度廓线的变化趋势也基本一致,但在某些高度上有较大的偏离.文中最后对比较结果作了简要分析,讨论了重力波对大气密度和温度廓线的影响.  相似文献   
214.
本文采用移动式SOUSYVHF雷达1987年6月在挪威Andφya(69°N,10°E)的观测数据,研究中层惯性重力波在临界层的传播特征.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在临界层附近波动会突然衰减,波能量被背景风所吸收,惯性重力波的水平传播方向和垂直传播方向在通过临界层后会迅速发生改变,说明临界层附近会产生向下传播的能量源.并且在临界层,回波强度达到峰值,表明临界层对产生雷达回波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15.
太阳活动区R9077引起的强烈吸收事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南极中山站的观测数据分析了太阳活动区R9077所引起的强烈吸收事件,其中2000年7月14日的太阳质子事件引起了持续3天多强烈的极盖吸收,同时,激烈的太阳活动使磁层处于极度扰动状态,磁层高能粒子沉降使许多持续时间较短的吸收峰叠加在极盖吸收背景之上,最突出的是7月1日的吸收增强事件,其最大值达26dB。这是自1997年2月中山站安装成像式宇宙噪声接收机以来观测到的最强的吸收,另一个较突出的吸收峰发生在14日1753UT前后,本文还讨论了产生这些吸收的原由。  相似文献   
216.
利用网格粒子云(PIC)模型。在一定条件下,对电离层加热实验中静电波的激发和参量不稳定性的产生,作一维静电粒子模拟,模拟结果表明,SEE的特征与加热泵波频率ω0和电子回旋频率nωce之间的比值有关。入射泵波的电场与地磁场之间的夹角也是影响SEE的一个因素。  相似文献   
217.
磁暴期间中纬度电离层剖面结构变化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利用电离层理论模型模拟了磁暴期间热层大气温度、成分、中性风和电场扰动对电离层电子密度剖面结构,特别是峰值密度和峰值高度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热层大气温度变化所引起光化反应系数的改变对电离层剖面结构影响不大;热层大气成分特别是N2/O的变化能有效地引起密度剖面变化,N2增加足以使峰值密度产生所观测到的负相暴;由中性风和电场引起等离子体漂移是峰值高度hmF2变化的主要原因,但对电子密度的影响不足以抵消  相似文献   
218.
The results of cross-correlation analysis between electrons fluxes (with energies of > 0.6MeV, > 2.0 MeV and > 4.0MeV), geomagnetic indices and solar wind parameters are shown in the paper. It is determined that the electron fluxes are controlled not only by the geomagnetic indices, but also by the solar wind parameters, and the solar wind velocity demonstrates the best relation with the electron fluxes. Numerical value of the relation efficiency of external parameters with the highly energetic electrons fluxes shows a periodicity. It is presented here the preliminary results of daily averaged electrons fluxes forecast for a day ahead on the basis of the model of neuron networks.  相似文献   
219.
DS/FH(直接序列扩频/跳频扩频)混合扩频信号的快速捕获问题亟待研究。电离层色散效应增加了BPSK(二相相移键控)调制的DS/FH信号捕获的复杂度,并导致不同频点信号载波相位难以保持连续。通过估计电波传播路径上TEC(电子浓度),可以消除电离层色散效应的影响,利于应答机精确测速。提出一种划分子带的信号捕获方法,放宽TEC搜索步进,缩短搜索TEC的时间,从而实现信号的快速捕获。分析了划分子带个数与捕获时间及捕获能量损失的关系,在实现过程中可通过调整子带的个数来控制捕获能量损失,使得捕获模块设计更加灵活。  相似文献   
220.
空间环境对无线电波传播的影响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研究了空间环境对无线电通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多种因素制约下的等离子体环境对电波传播的影响。首先介绍了几种典型的电离层模型,接着详细讲述了工程实用电离层模型;随后给出了电磁波在等离子体环境中的传播路径和等离子体介质在磁场环境下对电磁波影响的定量分析,并建议将空间等离子体环境(包括星际等离子体环境和电离层等离子体环境等)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来考虑地磁场对等离子体电磁特性的影响;最后基于目前理论的不足与实际需求的矛盾,探讨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