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81篇 |
免费 | 156篇 |
国内免费 | 68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634篇 |
航天技术 | 194篇 |
综合类 | 74篇 |
航天 | 20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8篇 |
2023年 | 41篇 |
2022年 | 27篇 |
2021年 | 29篇 |
2020年 | 54篇 |
2019年 | 37篇 |
2018年 | 49篇 |
2017年 | 39篇 |
2016年 | 54篇 |
2015年 | 39篇 |
2014年 | 41篇 |
2013年 | 45篇 |
2012年 | 67篇 |
2011年 | 65篇 |
2010年 | 42篇 |
2009年 | 50篇 |
2008年 | 55篇 |
2007年 | 50篇 |
2006年 | 32篇 |
2005年 | 39篇 |
2004年 | 19篇 |
2003年 | 23篇 |
2002年 | 24篇 |
2001年 | 24篇 |
2000年 | 24篇 |
1999年 | 9篇 |
1998年 | 15篇 |
1997年 | 10篇 |
1996年 | 14篇 |
1995年 | 14篇 |
1994年 | 10篇 |
1993年 | 10篇 |
1992年 | 11篇 |
1991年 | 7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8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2篇 |
1985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1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82.
为了研究涡流发生器周向相对位置和高度对高负荷风扇性能的影响,根据风扇的流动特点,设计了在第二级静子叶根入口前加涡流发生器的流动控制方案,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多种不同周向位置和高度的涡流发生器方案,通过计算对采取各种方案下的流场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涡流发生器对风扇第二级静子角区气流分离有较好的控制作用;涡流发生器的周向位置对第二级静子角区气流分离和损失的影响较大,采取方案C时可以更好地抑制角区气流分离,减少局部损失;涡流发生器高度过高会使静子压力面出现不同程度的低速区,同时也会引起静子通道内局部损失增加,在所研究的范围内,当涡流发生器高度降低1%叶高时,其对吸力面角区分离的控制效果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83.
以某高亚声速叶栅风洞为实验平台,运用粒子成像测速仪(PIV)对平面叶栅吸力面进行了附面层抽吸试验研究。验证了附面层抽吸技术在附面层分离流动控制方面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通过与数值模拟结果的对比分析,验证了本试验测量结果的可靠性。通过对不同抽吸位置处抽吸效果的研究表明:在同一抽气量下,合适的抽吸位置是控制附面层分离的重要因素。当抽吸位置处于分离起始点与严重分离区之间时,附面层分离才能够得到明显的抑制,流场结构得到显著的改善。 相似文献
84.
提出了一个基于深度图像的人体关节点定位的方法:首先将图像中的人体区域分割出来,然后利用随机森林分类器对逐个像素点进行分类,得到身体的各个部件并寻找关节点的位置。通过实验发现,本方法准确性较高并具有一定实时性。分类的准确率为 68%,相较 Kinect技术(40%)达到了较高的分类水平。预测人体关节点位置的平均时间为每帧 150ms,符合实用性要求。 相似文献
85.
86.
87.
分析了电梯的负载特性,阐述了采用梯形加速曲线的电梯理想速度曲线,结合变频器和PLC的性能,论述了电梯控制系统的构成和工作特性,以及电梯速度曲线产生的方法,归纳了由PLC构成的控制系统软件设计的特点。 相似文献
88.
89.
基于正激波位置计算的进气道/发动机系统实时仿真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超声速条件下,基于进气道内正激波位置计算的进气道/发动机系统综合仿真问题。提出了将超声速进气道分为内、外两部分独立计算的方案,外部通过斜激波计算公式获得进气道内部的边界条件,对进气道内部采用准一维CFD模型模拟背压对正激波位置的影响。相比二维CFD计算,在保证参数精度要求的前提下有效缩短了计算时间,提高了仿真实时性。进一步将进气道模型与发动机部件级模型匹配运行,构建了进气道与发动机综合实时仿真模型。进气道/发动机综合模型的仿真表明,其能够准确模拟进气道正激波位置对涡扇发动机的动稳态影响,当来流发生扰动时,通过喷管喉道面积和压缩部件导叶角的快速调节,能够抑制正激波位置的变化,并使推力下降量减少50%。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