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78篇
  免费   304篇
  国内免费   137篇
航空   448篇
航天技术   937篇
综合类   49篇
航天   1185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71篇
  2022年   73篇
  2021年   99篇
  2020年   81篇
  2019年   101篇
  2018年   58篇
  2017年   52篇
  2016年   56篇
  2015年   83篇
  2014年   128篇
  2013年   109篇
  2012年   151篇
  2011年   160篇
  2010年   141篇
  2009年   168篇
  2008年   156篇
  2007年   133篇
  2006年   102篇
  2005年   79篇
  2004年   148篇
  2003年   87篇
  2002年   45篇
  2001年   47篇
  2000年   40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37篇
  1997年   37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王磊  上官石  刘柏文  雷刚  陈强  厉彦忠 《宇航学报》2022,43(11):1566-1574
针对甲烷采用液氮过冷可能发生甲烷冰堵风险,提出了在甲烷中添加乙烷,制备凝固温度更低的甲烷-乙烷混合推进剂的新方案,搭建实验系统测试了甲烷-乙烷凝固温度变化规律。研究发现,随着甲烷含量提高,混合推进剂凝固温度先降低后升高。当甲烷、乙烷比例为0.71∶0.29时,混合推进剂达到最低凝固温度,约73.0 K。当采用常压饱和液氮对混合推进剂过冷时,控制甲烷含量在0.52~0.81间可避免推进剂冻结。相较于常压饱和甲烷,防冻结区的混合推进剂密度提高了24.0%~38.4%,液相存在温区增大至35.7 K~40.5 K。此外,甲烷-乙烷混合推进剂具有理论比冲高、再生冷却性能佳、结焦与积碳小等优势。所提出的甲烷-乙烷混合推进剂在火星探测等任务中具有可观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92.
张文雁  王晓晨 《航天》2013,(11):19-20
嫦娥二号任务的实施,取得了多项工程创新成果、卫星研制技术突破和科学研究成果,不仅保证了圆满完成科学探测任务和一系列技术验证和深化科学探测任务的实施,有效降低我国探月工程二期任务的风险,还将有力推动我国深空探测技术的跨越和月球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些成果主要有:六大工程技术创新成果 与嫦娥一期工程相比,嫦娥二号月球探测任务技术更新,难度更大,系统更复杂,任务更加艰巨,风险性更大,必须实现关键技术的原始创新。全体参研人员按照“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的要求,创新理念,创新思维,通过任务的实施,第一次实现直接发射转移轨道技术、第一次采用X波段测控技术、第一次采用新的信道编码技术、第一次开展姿态测量图像敏感器导航试验、第一次实现距月面15千米环月稳定飞行、第一次采用数字化深空应答机、第一次实现姿控敏感器的姿控确定和科学探测功能应用,完成了六大工程目标,实现了六个方面的技术创新与突破。  相似文献   
993.
研究了探针式光纤探头的有效检测深度。采用扩散方程描述光在强散射生物组织中的传播规律,运用纽曼边界条件,使用灵敏度矩阵对有效检测深度进行了研究。灵敏度矩阵和光源与检测器的空间位置分布密切相关。光源与检测器对的灵敏度矩阵定义为:光源位置和检测器位置分别作为光源的光场分布的乘积。设计了6组针对不同参数的模型,参数主要包括光源、检测器光纤芯径、光源、检测器光纤中心距、光纤探头所处的深度、生物组织的吸收系数和散射系数。对探针式光纤探头在各组模型中的有效探测深度进行了仿真,重点研究了六种参数对检测深度的影响。所得结论可以推广到分析光纤检测器的空间分辨率和多光纤检测器的研究中。  相似文献   
994.
在分析现有民用飞机空气导管过热探测系统工作原理的基础上,指出飞机空气导管过热探测系统的不足。基于热敏材料特性和组合电路,设计了一种高温压力管道过热探测系统及方法,实现了对高温压力管路的过热报警并定位的功能,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方案。通过搭建管道过热探测试验台,对设计的方案进行了试验验证,并考察过热段长度及管内气体温度对探测系统响应时间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探测系统的响应时间随着管道内气体的温度升高而减少,但当管内温度达到一定值时,响应时间几乎保持不变。同时,探测系统的响应时间随着过热段的长度增加而减少。  相似文献   
995.
小行星表面取样技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深空探测技术的发展,小行星探测逐渐成为深空探测的热点。小行星探测也从早期对表面进行简单的拍照观测,发展为着陆探测和物质取样等。1996年2月美国发射的"近地小行星交会"(NEAR)探测器是第一个专用近地小行星探测器,也是第一个在小行星上降落的  相似文献   
996.
轨迹优化与制导技术是实现火星表面精确着陆的核心技术之一.文章对典型的火星着陆探测任务进行了分析,阐明了火星着陆轨迹优化与制导技术所面临的挑战.在此基础上,回顾了近年来火星着陆轨迹优化与制导技术的研究现状.最后,对未来火星着陆探测轨迹优化与制导技术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97.
"进入、减速、着陆(Entry,Descent,Landing,EDL)"火星的过程是实现整个火星探测任务最为重要的阶段之一,着陆成功与否直接决定探测任务的成败.文章对火星探测器自身气动减速阶段、降落伞弹射拉直阶段、降落伞开伞充气阶段、降落伞全张满减速阶段等EDL关键过程分别建立探测器进入段六自由度动力学模型、降落伞理...  相似文献   
998.
江山 《航天》2009,(1):14-14
2008年12月4日,美航宇局称其“火星科学实验室”的发射时间将推迟到2011年秋,比原定的2009年10月晚了两年。这项探测任务将把一辆下一代漫游车送上火星。车上载有一些前所未有的研究工具,用于研究火星的早期环境史。无法按原计划发射是因为探测器在测试和硬件方面遇到难题。  相似文献   
999.
(三)美国彗星探测拓展研究,欧洲小行星探测取得新进展 1."深度撞击"探测器继续进行彗星探测,将进行"系外行星观测与深度撞击延长研究"(EPOXI)  相似文献   
1000.
靳力 《航天器工程》2008,17(4):61-61
2008年7月5日,绕月探测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称,目前我国已经获取制作月球表面图像的所有数据,嫦娥-1的任务之一月球表面图正在制作当中,即将完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