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0篇
航空   43篇
航天技术   11篇
综合类   4篇
航天   14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21.
《国际航空》2009,(9):1-1
绿色航空是人们的一个目标。但是,要实现这个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有判断称,至少在今后几十年内.大型飞机的动力系统还会沿用传统的喷气式发动机.包括燃料电池、太阳能甚至核能等新能源还难于进入实用阶段。基于这个现实.人们首先从新型航空发动机的节能减排性能入手,试图以新的概念和技术提高系统工作效率。按现在的研发速度,到2020年进入服役的新型飞机将比2005年生产的飞机效率提高20%~25%.比2000年的飞机则提高50%。  相似文献   
22.
工业动态     
我国首次进行民机适坠性试验8月24日,中航工业强度所顺利完成了民机典型机身段结构坠撞试验,这是我国首次进行的民机适坠性研究试验。该项目历时5年,主要针对民机应急着陆过程中造成机体严重破坏和乘员生存  相似文献   
23.
燃料电池具有能量转化效率高、低噪声、低排放、稳定可靠等优点,被认为是继蒸汽机和内燃机之后的第三代动力系统.燃料电池已经成为无人机、轻型飞机的主动力,并用于大型客机的辅助动力装置.本文设计了应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直接驱动直流电机和螺旋桨的方案,并利用Matlab/Simulink构建了仿真模型,模拟燃料电池的动态输出特性以及电动机的转速特性.该模型可以为燃料电池飞行器的研发提供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24.
雷涛  闵志豪  付红杰  张星雨  李伟林  张晓斌 《航空学报》2020,41(12):324048-324048
飞机电推进的动力系统趋于混合能源形式的发展方向,不同类型的源具有不同的特性,混合能源协调工作的方式可以提高动力系统的性能。本文所研究的飞机电推进系统的能源形式为燃料电池和锂电池所做成的混合能源。针对无人机动力系统工况的特殊性,本文在基于规则的能量管理策略研究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燃料电池氢气消耗的动态平衡能量管理策略,使燃料电池和辅助电源的能量消耗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避免了其中一种电源能量先耗尽的情况,可以满足多种工况的变化,提高了混合电源的能量利用率和稳定性,保证了无人机动力系统的可靠性。通过仿真分析结果证明了可行性,最后设计了能量管理系统的硬件并进行了实验验证,通过对实验结果计算分析验证了该能量管理策略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5.
世界上第一艘全燃料电池的常规动力潜艇--德国海军的212A型潜艇U31号,已开始进行海上测试,预定2004年加入德国海军的作战序列。  相似文献   
26.
李冠雄  王靖宇  王运涛 《航空学报》2021,42(7):224438-224438
升浮一体飞行器是一种综合了太阳能无人机和平流层飞艇特点的新型临近空间飞行器,是航空航天领域研究的热点,可再生燃料电池是升浮一体飞行器最有发展前景的储能装置。针对现有燃料电池中氢气和氧气存储方式的缺陷,充分利用升浮一体飞行器巨大的机身体积,提出了采用低压气囊储气的燃料电池方案,建立了升浮一体飞行器总体参数计算模型,提出常规燃料电池和气囊储气燃料电池的理论计算方法。研究了不同储气方式对升浮一体飞行器的能源系统以及飞行器总体参数的影响。研究表明,采用低压储气方法后,氢气的质量储气密度可提高至13.0%,燃料电池存储能量为1 489.7 kWh条件下,能量密度可达到1 000 Wh/kg以上,对减小升浮一体飞行器总重和外形尺寸、提高飞行器载荷能力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27.
为了系统性地研究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电源子系统的输出特性与电堆压力、电堆温度之间的关系,首先建立电堆的数学模型,在Matlab/Simulink中进行仿真,研究输入与输出的关系;其次针对航天应用设计相匹配的燃料电池变换器(FCDR),将其与电堆的输出端接在一起进行仿真,研究电堆的输入对FCDR的输出特性的影响,当负载发生变化时,检验FCDR对维持母线电压稳定输出的能力;最后对电堆和电堆系统的仿真进行试验测试,证明仿真的正确性,从而对空间燃料电池电源系统有更深一步的认识,为整个电源系统的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8.
冯祥  杨超  梁超余  韩越  李欣珂  郑建民  袁金良 《推进技术》2020,41(11):2630-2640
可逆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rSOFC)可正向工作放电和反向工作电解。船舶排放污染和化石资源枯竭的问题使rSOFC在船舶动力推进上的运用具有较好的前景。本论文利用流体力学理论描述rSOFC多物理输运过程、水气反应(WGS)和电化学反应,并采用Ansys/ Fluent建立了二维单通道rSOFC的数值模型以研究合成气为燃料的rSOFC电极厚度和气体组分等因素对电流密度、WGS反应速率和燃料利用率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电极的厚度和气体组分等参数对rSOFC宏观性能有较大影响;WGS在rSOFC反应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双模式运行下,C/H元素比的增大会改善电流密度和电化学反应的不均匀分布。本研究对理解rSOFC可逆运行工况的性能以及在船舶推进系统的应用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9.
In the present paper, a numerical model combining radiation and conduction for porous materials is developed based on the finite volume method. The model can be used to investigate high-temperature thermal insulations which are widely used in metallic thermal protection systems on reusable launch vehicles and high-temperature fuel cells. The effective thermal conductivities(ECTs) which are measured experimentally can hardly be used separately to analyze the heat transfer behaviors of conduction and radiation for high-temperature insulation. By fitting the effective thermal conductivities with experimental data, the equivalent radiation transmittance, absorptivity and reflectivity, as well as a linear function to describ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mperature and conductivity can be estimated by an inverse problems method. The deviation between the calculated and measured effective thermal conductivities is less than 4%. Using the material parameters so obtained for conduction and radiation, the heat transfer process in multilayer thermal insulation(MTI) is calculated and the deviation between the calculated and the measured transient temperatures at a certain depth in the multilayer thermal insulation is less than 6.5%.  相似文献   
30.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fuel cell,PEMFC)被认为是提高小型无人机续航能力的最有前景的动力源,也是未来绿色航空发展的方向之一,它的性能决定了无人机的任务能力。双极板是PEMFC中的关键组件,其中流道结构更是决定着PEMFC的水热管理、质量输运和电流密度分布,深刻影响燃料电池的综合性能。不同流道结构各有优缺点,充分了解流道结构对性能的影响可以对不同应用背景下的流道设计以及改进工作提供参考。本文对现有的常规和新型双极板流道结构进行了总结,归纳和分析了不同流道结构特征对PEMFC性能的影响。从流道横截面形状、长度、数量、宽度和挡板位置等方面入手探究增强PEMFC性能的高效流道结构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