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474篇 |
免费 | 679篇 |
国内免费 | 414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2735篇 |
航天技术 | 224篇 |
综合类 | 415篇 |
航天 | 19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0篇 |
2023年 | 116篇 |
2022年 | 163篇 |
2021年 | 130篇 |
2020年 | 136篇 |
2019年 | 111篇 |
2018年 | 104篇 |
2017年 | 141篇 |
2016年 | 142篇 |
2015年 | 129篇 |
2014年 | 138篇 |
2013年 | 116篇 |
2012年 | 131篇 |
2011年 | 139篇 |
2010年 | 161篇 |
2009年 | 159篇 |
2008年 | 128篇 |
2007年 | 114篇 |
2006年 | 88篇 |
2005年 | 99篇 |
2004年 | 81篇 |
2003年 | 89篇 |
2002年 | 87篇 |
2001年 | 64篇 |
2000年 | 86篇 |
1999年 | 78篇 |
1998年 | 60篇 |
1997年 | 80篇 |
1996年 | 83篇 |
1995年 | 67篇 |
1994年 | 69篇 |
1993年 | 79篇 |
1992年 | 57篇 |
1991年 | 36篇 |
1990年 | 21篇 |
1989年 | 27篇 |
1988年 | 21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5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1.
912.
913.
914.
动静叶相互干扰非定常流动特性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对动静叶相互干扰的非定常流动特性进行了数值研究。研究内容主要涉及两个特定的方面:一方面对叶型优化前后在动静叶干扰的非定常流动条件下的性能进行比较,另一方面对非设计工况有大分离流动的动静叶干扰的特殊性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915.
本文介绍了合成射流机理实验台及测量系统的建立、功能、技术指标和可以开展的工作,并介绍了部分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916.
917.
低速翼型分离流动的等离子体主动控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研究等离子体激励器的放电形式及其诱导气流的规律,以及翼型迎角、自由来流速度分别对翼型流动分离抑制效果的影响。在低速、低雷诺数条件下利用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激励器对NACA0015翼型进行了主动流动控制研究。结果表明:介质阻挡放电的形式为丝状放电;等离子体激励器诱导气流的方向由裸露电极指向覆盖电极,由电极的布置方式决定,与接线方式无关;当来流速度为25m/s,雷诺数为2.03×10^5时,等离子体气动激励可以有效地抑制翼型吸力面的流动分离,翼型最大升力系数增大约为9.7%,翼型l临界失速迎角由17.5°增大到20.5°;翼型失速延迟的真正原因并非单纯的气流加速;等离子体激励器的作用效果随着来流速度的提高而减弱,研究非定常激励或等离子体激励器与流场之间的耦合效应,也许更加具有潜力。 相似文献
918.
为研究组合抽吸对跨音速压气机稳定性的作用,以NAsARotor35为研究对象,应用数值模拟手段深入分析了不同抽吸方案对该压气机稳定性以及流场结构的影响效应,数值计算采用商业软件NUMECA结合S-A模型,求解定常NS方程组。研究结果表明:叶表和端壁组合抽吸不仅对压气机的压比和效率性能有较大的提升,同时对压气机内部的流动失稳机制有抑制作用,是一种可行的流动失稳控制策略;叶表抽吸缝主要是吸除叶片吸力面附面层内的低能高熵流体提高压气机的效率,端壁抽吸主要是吸除叶顶内低能高熵流体,改善叶顶复杂流动结构,进而扩大压气机稳定工作范围。 相似文献
919.
刘沛清崔燕香屈秋林郭保东 《民用飞机设计与研究》2012,(2):6-12
根据吹气边界层流动控制的特点,探索了前缘缝翼流动控制和减噪技术。利用FLUENT软件对某多段翼型进行数值模拟,求解RANS方程和FW-H声学方程。在前缘缝翼下翼面设置吹气孔,通过改变吹气系数,研究缝翼缝道内吹气流动控制对二维多段翼型气动性能及噪声特性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应用缝翼吹气技术可在相同迎角下获得更高的升力系数,且能减小缝翼缝道内的分离,降低角涡引起的噪声;不同吹气系数对多段翼升力和噪声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迎角为6毅时,吹气控制可以使低频噪声减少2~4.5dB。 相似文献
920.
机身减速板流动特性研究(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役高机动战斗机普遍采用机身减速板来减小飞行速度和转弯半径并提高机动能力。采用物面测压及空间流场测量相结合的实验方法,在机身减速板开度60°,机身迎角0°~70°条件下,研究了机身减速板铰链力矩随迎角的变化规律,分析了减速板迎风侧和背风侧的流动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减速板铰链力矩按迎角可分为3个区域:常值区(α=0°~16°),减速板铰链力矩基本不变,因为减速板迎风侧正压力逐渐减小,而背风侧负压力逐渐增加,两种相反的变化趋势相互抵消。非线性增长区(α=16°~32°),减速板铰链力矩显著增加,因为减速板铰链力矩主要贡献区为背风侧,该迎角区内减速板背风侧存在一对不断增强的旋涡,背风侧负压力显著增加。在非线性衰减区(α=32°~70°),减速板铰链力矩在迎角32°~36°范围内急剧减小,因为在迎角36°减速板背风侧旋涡流动变为速度较低的再附流动;减速板铰链力矩在迎角36°~44°范围内逐渐增加,因为该迎角区作用于减速板迎风侧的机身涡不断增强,导致减速板迎风侧正压力显著增加;减速板铰链力矩在迎角44°~70°范围内逐渐减小,因为该迎角区作用于减速板迎风侧的机身涡不断减弱直至破裂,导致减速板迎风侧正压力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