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30篇 |
免费 | 97篇 |
国内免费 | 77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385篇 |
航天技术 | 87篇 |
综合类 | 63篇 |
航天 | 16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篇 |
2023年 | 21篇 |
2022年 | 35篇 |
2021年 | 29篇 |
2020年 | 31篇 |
2019年 | 36篇 |
2018年 | 27篇 |
2017年 | 16篇 |
2016年 | 29篇 |
2015年 | 21篇 |
2014年 | 21篇 |
2013年 | 34篇 |
2012年 | 38篇 |
2011年 | 35篇 |
2010年 | 29篇 |
2009年 | 26篇 |
2008年 | 33篇 |
2007年 | 33篇 |
2006年 | 27篇 |
2005年 | 28篇 |
2004年 | 21篇 |
2003年 | 8篇 |
2002年 | 8篇 |
2001年 | 20篇 |
2000年 | 7篇 |
1999年 | 14篇 |
1998年 | 8篇 |
1997年 | 9篇 |
1996年 | 8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4篇 |
1993年 | 7篇 |
1992年 | 8篇 |
1991年 | 6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6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2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8 毫秒
181.
为了得到软芯三明治梁在移动集中载荷下的动力响应,基于扩展的高阶三明治梁理论和Hamilton原理,建立了任意节点的弱形式求积三明治梁单元,利用微分求积法的权系数显式表达式给出了单元刚度矩阵和质量矩阵的公式,并验证了刚度矩阵和简化质量矩阵的正确性和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弱形式的求积单元法具有精度和计算效率高的优点。然后,采用中心差分法首次给出了两端固支软芯三明治梁在移动集中载荷作用时的动力响应。本文的研究拓展了弱形式求积法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182.
针对捷联惯性测量单元(IMU)温控系统的高精度、高滞后性和时变性,提出一种基于CFD技术的捷联IMU模糊PID控制器设计方法.首先,对某型号IMU的热量传递机理进行分析,建立IMU传热特性三维数值计算模型,借助CFD软件Fluent的UDF功能实现对IMU数学模型温控系统的模糊PID控制.最后,通过改变环境温度获得IMU数学模型在瞬态计算条件下的温度分布规律,并将IMU不同部位的温升值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温度分布对惯性仪表的影响.研究结果能为IMU温控系统的改进和优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3.
184.
微镜单元的设计与加工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详细介绍了微光学电子机械系统MOEMS领域的用于光学信号调制的微镜单元,分析了该微镜单元的工作原理及结构,推导了动态方程的有关参数,给出了仿真结果。首次提出了该结构前两阶频率的表达式,并与相应的有限元模态分析结果进行了比较。本文还对微镜的加工工艺作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85.
介绍单元肼为推进剂的卫星推进系统,该系统已成功用于我国地球同步轨道通信卫星,高可靠,长寿命。叙述了系统及各部件的主要性能,关键部件的特性与可靠性试验,材料相容性试验,微粒控制及系统热试车。根据多年的飞行试验及地验对系统进行了可靠性计算。 相似文献
186.
基于UML—OOPN的可重构制造单元建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可重构制造单元为研究对象,以实现其可重组性为研究目标。提出了一种集成标准建模语言UML和面向对象Petri网的建模方法-UML-OOPN,该方法同时具备了标准建模语言UML和Petri网的优点,不仅能够提供了支持需求分析,模型描述和设计,模型分析和仿真,直至模型实现的一块化框架,而且所建立的系统模型具有较好的可重用性和可扩展性。 相似文献
187.
188.
刘高群 《航空精密制造技术》2023,(1):1-4
根据航空机电产品品种多、工艺特征离散、批量小、生产过程复杂、工艺路线繁琐等难点,提出了矩阵式动态虚拟单元的概念,对矩阵式动态虚拟单元的管理特点与传统生产管理模式、精益单元管理模式进行了比较,最后简要介绍了某企业矩阵式动态虚拟单元的真实案例。 相似文献
190.
等离子体密度对栅极系统束流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现有离子推力器栅极系统束流引出分析中未考虑放电室等离子体密度均匀性影响的不足,基于数值方法对该问题进行了研究。采用单元内粒子 (Particle In Cell,PIC) 方法对栅极系统束流引出进行了数值模拟。PIC方法中电场求解采用有限差分方法,离子加速方法采用跳蛙格式。以国产20cm Xe离子推力器作为算例,计算得到了栅极中心和边缘孔引出束流离子和电场的分布。结果显示栅极中心孔相对边缘孔束流聚焦性好,束流发散角小,但中心孔轴线的鞍点电势较边缘孔高24.8V。因此,放电室等离子体密度分布对束流引出具有重要影响,电子返流现象最先出现在栅极中心位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