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105篇
  免费   1796篇
  国内免费   1038篇
航空   11639篇
航天技术   2597篇
综合类   1302篇
航天   5401篇
  2024年   109篇
  2023年   348篇
  2022年   417篇
  2021年   541篇
  2020年   517篇
  2019年   469篇
  2018年   283篇
  2017年   374篇
  2016年   451篇
  2015年   486篇
  2014年   686篇
  2013年   739篇
  2012年   1106篇
  2011年   1045篇
  2010年   856篇
  2009年   1019篇
  2008年   1256篇
  2007年   1257篇
  2006年   1008篇
  2005年   1018篇
  2004年   861篇
  2003年   868篇
  2002年   596篇
  2001年   708篇
  2000年   524篇
  1999年   411篇
  1998年   390篇
  1997年   406篇
  1996年   341篇
  1995年   283篇
  1994年   285篇
  1993年   225篇
  1992年   227篇
  1991年   182篇
  1990年   213篇
  1989年   231篇
  1988年   72篇
  1987年   76篇
  1986年   29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821.
An investigation on the ventral diverterless high offset S-shaped inlet is carried out at Mach numbers from 0.600 to 1.534, angles of attack from -4° to 9.4°, and yaw angles from 0° to 8°. Results indicate: (1) a large region of low total pressure exists at the lower part of the inlet exit caused by the counter-rotating vortices in the S-shaped duct; (2) the performances of the inlet at Mach number 1.000 reach almost the highest, so the propulsion system could work efficiently in terms of aerodynamics; (3) the total pressure recovery increases slowly at first and then remains unvaried as the Mach number rises from 0.6 to 1.0, however, it does in an opposite manner in the conventional diverter-equipped S-shaped inlet; (4) the performances of the inlet are generally insensitive to angles of attack from -4° to 9.4° and yaw angles from 0° to 8° at Mach number 0.850, and angles of attack from -2° to 6° and yaw angles from 0° to 5° at Mach number 1.534.  相似文献   
822.
宗叶玲  康宁 《航空动力学报》2008,23(7):1299-1303
用CFD方法对直背式轿车加速过程中非定常外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出不同速度及加速度情况下汽车的气动阻力.结果表明某一速度和加速度情况下气动阻力主要与此刻的速度和加速度有关,其他因素对它的影响较小,并通过两次线性拟合,得出阻力与速度及加速度的计算公式,该公式可以直接计算出汽车在加速行驶时在某一速度和加速度值下的气动阻力.   相似文献   
823.
现代起落架缓冲系统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起落架缓冲系统是起落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能的优劣直接影响到飞机结构强度、飞行安全和乘坐舒适性.本文主要针对基于流体阻尼原理工作的起落架缓冲系统,首先回顾了传统缓冲器即被动型缓冲器,然后讨论主动及半主动控制技术的国内外发展情况;分析了该领域存在的若干问题;介绍了作者近期所进行的相关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824.
内置式空中发射运载火箭发射方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运载器与载机分离过程的几个阶段采用统一模型进行研究,建立了分离过程物伞系统的刚体-质点模型。以此数学模型为基础,对空中发射的分离过程用Matlab/Simulink进行了仿真计算。结果表明,前向发射在分离过程结束时运载器的高度损失和速度损失比后向发射小,性能优于后向发射,对实际工程应用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25.
塞式喷管设计和性能验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简化的塞式喷管型面设计和优化方法,并以气氢/气氧为推进剂,对圆转方内喷管一单元直排塞式喷管性能进行了热试实验验证.用圆弧和抛物线近似内喷管型面,用抛物线和三次曲线近似塞锥型面,以从海平面到设计高度的飞行总冲最大为目标函数,进行塞式喷管型面设计和优化.介绍了实验系统及实验发动机主要零部件的结构和设计参数,给出了实验参数测量结果、实验照片和数据分析.实验表明,塞式喷管具有良好的高度补偿能力和较高的效率.在三个不同高度下,实验喷管效率在93%~98%之间,预计设计点效率不低于98%.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塞式喷管型面设计和优化方法是合理可行的.  相似文献   
826.
内乘波式进气道内收缩基本流场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内收缩基本流场的设计直接决定了内乘波式进气道最终性能.编制二维轴对称特征线法程序,实现了来流马赫数6条件下的内收缩锥基本流场计算.提出以两道曲激波将内收缩锥流场划分为三个区域,反射激波与基本流场的交点所在平面流量平均参数作为内收缩锥基本流场的性能评价参数.分析发现,内收缩锥基本流场流动特征与平面二维流动和外锥流动存在显著不同,该类流场流动损失与二维平面流动相当,但压缩能力强.内锥角、中心体半径比两个几何参数对流场性能的影响具有相似规律,给出了相应表达式,从而为内乘波式进气道的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27.
碳氢燃料超燃冲压发动机燃烧室控制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计了超燃冲压发动机燃烧室控制回路,采用基于可调气蚀文氏管的燃料流量调节系统动态调节燃料流量,根据反馈的推力和隔离段压强等测量数据进行燃烧室推力增益控制和燃烧室-隔离段干扰控制,并在直连式超燃冲压发动机试验系统上进行了推力单水平控制试验和推力多水平/燃烧室-隔离段交互控制试验.试验表明:燃料流量调节系统工作稳定,文氏管按指令行程作动,流量调节过程清晰;测量推力随流量变化基本上同步变化;对目标推力增益和燃烧室-隔离段交互的控制有效,并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超燃冲压发动机燃烧室控制问题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28.
基于多模型预测的再入飞行器制导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具有控制和轨迹约束的再入制导中,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多模型预测再入飞行器纵向制导方法。首先对再入飞行器的纵向运动方程沿着标准轨道线性化,基于分段仿射约束系统建模理论逼近原非线性系统,并采用线性矩阵不等式(LMIs)优化技术离线将保证闭环系统稳定的终端二次代价项求出;然后,在每个制导周期内,基于多模型预测在线求解构造好的有限时域优化目标,从而获得控制量的增量,并把第一个控制增量分量与标准轨道的控制量叠加后形成全量控制,用于实际再入轨道的制导,而在下一个制导周期基于新的状态参数重复上面的优化过程。数字仿真结果证实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29.
压力恢复系统扩压器激波串现象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求解由S-A一方程湍流模式封闭的三维雷诺平均Navier-Stokes方程,采用有限体积方法对激光器压力恢复系统变截面扩压器常温状态下的三维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数值计算和实验符合良好,较好模拟了扩压器中由激波/边界层干扰诱导的复杂流场的流场特性并再现了流场中的"激波串"和"伪激波"现象.本文对激波串的形成机理进行了分析,发现了几种变截面扩压器特有的激波串结构,并研究了扩压器扩张角对扩压效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830.
直升机动力传动系统扭转振动整体传递矩阵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研究了复杂多轴齿轮传动系统整体传递矩阵方法及在直升机动力传动系统扭转振动分析中的应用.首先说明了直升机传动系统传递矩阵方法力学模型,推导了传动系统中典型齿轮副啮合传递矩阵、并车级和行星级齿轮啮合传递矩阵,说明了这种具有多种齿轮副啮合的复杂多轴系统整体传递矩阵模型组集方法,最后用这种方法进行了典型直升机动力传动系统扭转振动特性分析,讨论了这种直升机动力系统振动特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