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9篇
  免费   61篇
  国内免费   41篇
航空   312篇
航天技术   58篇
综合类   56篇
航天   2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7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41.
低速风洞尾撑支杆干扰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气动中心FL-12风洞尾撑尾支杆干扰进行试验研究和数值计算研究.风洞试验采用张线支撑模型,测量了模型有无20°、75°预弯支杆的气动载荷,获得了全机气动特性和支架干扰量.计算状态包括:无支杆状态下全机气动载荷,20°、75°预弯支杆的干扰量,直尾杆的干扰量,直背支杆的干扰量,通过背支撑方式获得的尾支杆的干扰量.主要研究了预弯支杆的干扰特性、不同支杆的干扰量比较及尾撑支架干扰试验修正方法.  相似文献   
442.
以稳态压敏漆技术和瞬态热色液晶技术为测量方法,实验研究了尾缘区域凸肋内冷供气通道对外部气膜冷却特性的影响,详细对比分析了直肋间距和吹风比对尾缘劈缝扩张表面的气膜冷却效率、对流换热系数和劈缝流量系数的影响,并引入热流密度比来衡量对比紧凑凸肋通道对劈缝表面的综合冷却效率增强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劈缝流量系数受吹风比的影响较小,随肋间距的增大而减小;凸肋通道明显加强了射流的混乱程度,导致其与主流掺混程度加剧,降低了劈缝表面远下游区域的气膜冷却效率,小肋间距结构气膜冷却效率略高于大肋间距结构,随着吹风比的增大,凸肋通道结构与基准结构的气膜冷却效率差异减小;凸肋通道结构可提升基准结构缝出口区域的低换热性能,尤其对于小肋间距结构,大吹风比时,缝出口的换热核心区沿流向延伸效果增强;具有小肋间距的凸肋通道对尾缘劈缝的综合冷却性能有促进作用,其中肋间距p/h=4结构可提升15%~20%的综合冷却性能,而大肋间距结构明显降低了基准结构的综合冷却性能。  相似文献   
443.
444.
为了更深入精确地研究航空器尾涡演变规律,保障航空器安全运行,本文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不同温度垂直递减率下A330-300飞机尾流的耗散规律进行了研究。数值模拟选择SST (Shear stress transport) k-ω湍流模型,通过构建5种不同温度垂直递减率下的温度场,并在温度场内编译A330-300飞机尾流场实现不同温度垂直递减率下的演化。通过数值模拟结果与雷达探测数据的对比验证了数值模拟方法可靠性。计算结果表明,一般湍流强度下,不同的温度垂直递减率主要作用于尾涡衰减阶段,通过改变尾涡内外温度影响尾涡演化。温度垂直递减率越小,尾涡衰减区环量减小得越快;温度垂直递减率越大,尾涡下沉的速率越大,快速耗散后的涡核间距越大。  相似文献   
445.
尾流间隔是飞机起降和飞行过程的安全保障。近场尾涡特征参数是尾涡远场演变和消散研究的基础,是缩减尾流间隔以提升机场及空域容量的理论依据。采用雷诺平均法数值模拟A320飞机尾涡的近场演化过程,对近场尾涡特征参数的计算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Hallock-Burnham模型相比,Lamb-Oseen模型能更准确地描述近场尾涡速度分布;采用平均椭圆法计算的近场尾涡涡核半径比采用传统方法计算的精度更高;数值模拟中,A320机型更适合采用3~12 m的平均环量值来描述近场尾涡强度。  相似文献   
446.
提高新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石化能源的消耗,是实现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扑翼式获能器是一种可从流体中获取能量且结构简单、环境友好的新型获能装置。为有效提高传统扑翼获能器的获能特性,提出一种带有尾缘襟翼的新型扑翼获能器,并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对其获能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比较了采用不同偏转策略的带尾缘襟翼扑翼的绕流流场和获能效率,发现在一个运动周期里尾缘采用连续偏转(TP式)方法提升扑翼获能特性的效果最为显著。最后,对比分析了主动式的尾缘襟翼和被动式的格尼襟翼对其扑翼获能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尾缘襟翼对扑翼获能效率的提升主要体现在中高缩减频率工况(f*=0.12~0.22),在f*=0.18时获能效率最大,可提高到46.3%;而格尼襟翼对扑翼获能效率的提升主要体现在中低缩减频率工况(f*=0.08~0.14),在f*=0.12时获能效率最大,可提高到41.2%。因此这两种方法都具有实际应用前景和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447.
航空湍流是威胁飞行安全的重要因素,它的形成机制复杂,一直是航空气象研究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之一。近年来,随着大涡模拟(large eddy simulation,LES)技术的发展,LES已经成为研究航空湍流问题的重要方法。本文围绕在飞机起降阶段的飞机尾涡和低空湍流以及巡航阶段的对流湍流、山地波湍流和晴空湍流这五类航空湍流对飞机颠簸造成的影响,综述了LES技术在相关方向的研究进展,并对LES技术应用中亟需解决的问题及未来的重点研究方向进行了总结与展望。整体来看,航空湍流的LES模拟研究已经取得较大进展,高分辨率的LES可以更加明确航空湍流的来源和生命周期,显著提升了对航空湍流的机制认知和诊断预警能力。但在机制方面,对各种复杂湍流过程的相互影响机制仍然不够清楚;在数值模式技术方面,LES模拟与模式初始状态、边界条件和模式参数化方案的敏感性问题仍然有待解决。未来,LES与中尺度区域模式变网格嵌套技术、动态网格技术、集合预报与概率预报技术的发展,以及与深度学习等方法的结合都将进一步有效提升LES在航空湍流模拟方面的计算效率和预报能力。  相似文献   
448.
复合材料尾桨叶梁恒张力缠绕设计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某直升机尾桨叶梁的异型缠绕进行分析.在对复合材料(预浸料)叶梁缠绕规律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异型缠绕运动控制方程,给出了控制参数的数学描述.根据该缠绕理论设计了纤维缠绕机的张力控制系统.试验结果表明:张力波动控制在(70±3)N内,较好地满足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449.
450.
潘卫军  罗玉明  韩帅  王昊 《飞行力学》2022,(1):13-18+25
为研究在实际飞行中国产ARJ21飞机遭遇前机尾流时受到的气动力、力矩及飞行安全问题,基于经典尾涡模型和空气动力学响应模型,对ARJ21飞机遭遇尾流的响应和安全性进行了分析。首先,通过尾涡耗散模型和速度模型,建立了不同前机尾涡速度场;然后,根据ARJ21飞机空气动力学响应模型进行求解,得到其升力和滚转力矩;最后,将计算结果与过载增量指标和滚转力矩系数指标进行比较,分析了国际民航组织(ICAO)规定的中型机尾流间隔下ARJ21飞机的飞行安全性。研究结果表明:当ARJ21飞机以ICAO规定的中型机尾流间隔遭遇尾流时,过载增量均小于0.15(即处于无颠簸状态),最大滚转力矩系数均小于0.048;当滚转力矩系数在0.048~0.070时,相比于ICAO规定的中型机尾流间隔,ARJ21飞机跟随中型机的尾流间隔可以缩减2.2~2.7 km,跟随重型机的尾流间隔可以缩减0.7~1.8 km,跟随超重型机的尾流间隔可以缩减2.4~3.4 k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