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962篇 |
免费 | 449篇 |
国内免费 | 151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864篇 |
航天技术 | 541篇 |
综合类 | 110篇 |
航天 | 1047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6篇 |
2024年 | 40篇 |
2023年 | 58篇 |
2022年 | 85篇 |
2021年 | 82篇 |
2020年 | 85篇 |
2019年 | 90篇 |
2018年 | 63篇 |
2017年 | 69篇 |
2016年 | 81篇 |
2015年 | 96篇 |
2014年 | 106篇 |
2013年 | 102篇 |
2012年 | 95篇 |
2011年 | 99篇 |
2010年 | 95篇 |
2009年 | 110篇 |
2008年 | 116篇 |
2007年 | 93篇 |
2006年 | 104篇 |
2005年 | 81篇 |
2004年 | 90篇 |
2003年 | 94篇 |
2002年 | 57篇 |
2001年 | 83篇 |
2000年 | 59篇 |
1999年 | 43篇 |
1998年 | 61篇 |
1997年 | 54篇 |
1996年 | 46篇 |
1995年 | 46篇 |
1994年 | 34篇 |
1993年 | 22篇 |
1992年 | 27篇 |
1991年 | 21篇 |
1990年 | 18篇 |
1989年 | 22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5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3篇 |
198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5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42.
43.
44.
胡铁乔 《中国民航学院学报》2004,22(6):39-43
在有线电视台前端采用数字信标插入器在视频插入标志,在有线电视网中对此标志进行检查,即可判断有线网络中播出的信号是否合法,若不符合设定,则通过电话网络向前端发出报警信号,前端收到报警信号后,向值班人员发出声光报警,从而达到对有线电视网络进行实时监控的目的。较详细地说明了该系统及各主要部分的原理及具体实现。 相似文献
45.
为了研究适用于百瓦级电推力器的离子束流中和技术,基于电子鞘层模型、射频等离子体最优放电技术和通过插入探针实现快速点火的方法,设计了一套小型感性耦合射频等离子体中和器(RF plasma neutralizer,RPN)。实验研究了RPN中和器的稳定工作条件和电子引出特性,实现了RPN中和器稳定工作和电子有效引出。实验结果表明:电子引出特性主要取决于发射孔附近阳极斑的形成与否,而阳极斑的形成又主要受结构设计、工质流量和偏置电压等运行条件的影响;通过对RPN运行条件的优化试验,获得了55~150m A可调电子束流范围和较高的工质利用系数(3.9~10.5),满足离子束流中和需求;另外,实验中还观察到了电子束流随工质流量或偏置电压的迟滞现象。 相似文献
46.
提出了新一代深空探测器载测控应答机的一种设计方案,这种应答机既能工作在残余载波体制,又能工作在抑制载波体制,具有灵敏度高、体积小、重量轻、捕获时间短、测控与数据兼容等特点,它适应我国近期月球探测的需要,也能适应将来我国深空探测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47.
光致伸缩作动器对开口球壳的主动振动控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基于电压源模型,推导出薄膜式光致伸缩作动器应变与光强的本构关系。建立光电层合球壳系统动力学方程及模态控制方程。利用规格化后的模态控制因子对球壳子午线方向及圆周方向的薄膜与弯矩效应进行评价,不同位置下的模态控制因子为作动器布局优化提供了依据。将LQR控制算法与光源激励策略相结合,确定光电层合球壳系统的主动控制策略。进行主动振动控制仿真,得到球壳位移及控制光强响应曲线。仿真结果表明,在较低能量的控制光强下,光致伸缩作动器可实现对球壳的主动振动控制,且振动抑制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相似文献
48.
将无槽圆筒型永磁直线电机用作飞行器姿态控制直线作动器.研究了圆环形无槽绕组分布系数,建立了其轴向分布系数计算模型,该模型考虑相间绝缘厚度的影响.比较研究了单极性圆环形绕组和双极性圆环绕组的分布特性,得到了相间绝缘厚度对这两种绕组结构绕组因数的影响规律.研制了无槽圆筒型直线作动器样机,测试和计算得到的空载反电势波形吻合,验证了理论研究的有效性.对作动器推力、动态等特性进行了测试论证,结果表明,该直线作动器具有电枢反应小、响应速度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49.
本文对平板附面层在有和没有涡流器情况下的传热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测量了两种情况下的附面层速度分析和温度分布。结果表明,在涡流器排的近下游,传热性能有很大提高,附而层的速度分布有很大改变,壁面处的速度梯度大大增加,而温度梯度大大减少,原因是旋涡发生器产生的流向涡与附面层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50.
洛克达因公司已成功地设计和生产出了富氧的液氧/气氢预燃室,并在燃烧室绝压为14.1~21.3MPa,质量混合比为117—174,推进剂总流量为14.0~23.6kg/s 的工作范围内通过了热试车考验。按费用低、重量轻、易操作等原则设计的先进的富氧预燃室,其推进剂射流都处在同一个平面上(喷注面),以实现沿不冷却的燃烧室轴线方向的均匀燃烧。在八次主级工作时间为1~5秒的试车中,直径89mm 的富氧预燃室喷注器多次反复地验证了其良好的点火、火焰传播和火焰维持等特性,而且当通过测量计算所得的特征速度效率为99%时,没有不稳定燃烧的迹象出现。此时测得的燃气平均温度从260℃(混合比 I_m—174)到538℃(r_m—117),而且每次试验,各方向热电偶的测量值相差不大于24℃。全尺寸的富氧 LOX/GH_2预燃室的成功热试车证明了全流量补燃循环(Full-Flow Staged Combustion Cycle 简称 FFSC 循环)发动机设计的一个关键启动技术已被突破。本报告总结了富氧预燃室的研究情况并进而对确保可靠地实现点火、火焰传播和火焰维持,使预燃室形成高水平的推进剂混合和质流的均匀性的喷注器进行了设计分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