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0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29篇
航空   128篇
航天技术   121篇
综合类   30篇
航天   6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在测度弱收敛的意义下,研究了一般概率测度μ的核估计μn,得到了它的渐近无偏性、强相合性及在给定条件下的收敛速度。  相似文献   
22.
问:地磁暴是什么原因引起的?答:太阳正处于11年活动周期的高峰期。这就意味着太阳表面活跃着相当数量的可见黑子。太阳黑子看起来像太阳的雀斑。实际上是太阳表面强烈的磁场活动的区域。这些黑子群能成为耀斑爆发和日冕物质抛射的来源。其中日冕物质抛射即太阳日冕中的带电粒子瞬时向外喷射的现象。  相似文献   
23.
90°强曲率弯管内三维湍流流场的数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席光  尚虹  王尚锦 《航空动力学报》1992,7(3):223-225,290
本文根据作者发展的一种能计算任意截面形状 90°弯管内三维不可压缩湍流流场的分析方法,利用作者实验的圆截面弯管数据 ( Rc/D=0.87)检验 k- ε双方程湍流模型预示强曲率三维湍流流场的精度。计算了 Rc/D=2.3的矩形截面和 Rc/D=0.87的圆截面 90°弯管,并将计算结果与相应实验数据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即使对曲率很强的弯管,吸力面 (内侧壁 )不出现二次流迁移所形成的低速区前,标准 k- ε双方程模型仍能较好地预示出平均速度场。   相似文献   
24.
针对一种新型Ti–Al–Mo–V–Cr–Zr系超高强钛合金材料,研究了固溶时效处理对其显微组织和典型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原材料显微组织由等轴或短棒状的初生α相和基体β相组成,固溶时效处理后,显微组织由初生α相和弥散分布着大量次生α相的β转变组织组成。时效温度对其力学性能影响显著,随着时效温度的提高,其合金强度下降,塑性呈增加趋势。在520℃时效处理条件下,抗拉强度1508 MPa、屈服强度1439 MPa、延伸率7.6%,具有良好的强度和塑性性能匹配。室温光滑(Kt=1)轴向高周疲劳性能较好,其中值疲劳极限为868 MPa,可为推动其工程化应用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25.
统计第23个太阳活动周内中等及以上强度(Dstmin<-50nT)的磁暴事件,线性拟合分析磁暴主相DDstmin和达到DDstmin前一个表征太阳极紫外辐射强度的F10.7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随着太阳极紫外辐射增强,DDstmin<-50nT的磁暴出现的总数增多,在弱、中等和强太阳极紫外辐射条件下,其数量分别为56,84和85;随着太阳极紫外辐射增强,强磁暴(-200nT ≤ Dstmin<-100nT)和大磁暴(Dstmin<-200nT)发生的数量和相对发生率呈增长趋势,尤其是大磁暴数目(1,4,12)和相对发生率(1.79%,4.76%,14.12%)明显呈增长趋势;大磁暴(|Dstmin|)与太阳极紫外辐射(F10.7)之间存在中度正相关关系,其相关系数为0.532,并且主要体现在大磁暴(|Dstmin|)与强太阳极紫外辐射(F10.7)之间的中度正相关性,其相关系数为0.582.大磁暴与强太阳极紫外辐射之间的相关性可为空间天气预报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6.
Dst是一个表征磁暴强度的空间天气指数. 通过统计1957-2008年 发生的中等磁暴(-100<Dst≤ -50nT)和强磁暴(Dst ≤ -100nT)在太阳活动周上升年、极大年、下降年和极小年的时间分布情 况, 分析其随季节变化的统计特性, 进而讨论了引起磁暴的原因. 结果表明, 对于同一太阳活动周, 极大年地磁暴发生次数远大于极小年地磁暴的发生次数, 这与太阳黑子数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 通常太阳活动周强磁暴出现双峰结构, 而第23周中等磁暴出现双峰结构, 强磁暴则出现三峰结构, 这可能与1999 年强 磁暴发生次数异常少, 使1998年凸显出来的现象有关; 磁暴主要发生在分季, 随着Dst指数的增加, 磁暴发生次数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27.
辐射带高能电子通量波动与地磁暴警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地球磁场捕获带电粒子形成辐射带,地磁场的扰动将导致带电粒子通量的变化.根据磁暴期间外辐射带高能电子通量起伏和波动的特点及规律,利用GOES卫星实时发布的5min分辨率高能电子微分通量数据,构建了高能电子通量波动指数,并分析了该指数与地磁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所提出的高能电子通量波动指数与地磁事件有很好的相关性,能起到地磁暴发生的指示剂作用,相对于目前空间环境业务化预报过程中广泛使用的3hKp指数,高能电子通量波动指数能更早地警报地磁暴的发生,是潜在有效的地磁暴警报辅助手段,能为空间环境预报中的地磁暴实时警报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28.
利用宇宙线中子探测数据定性分析了地面宇宙线多台站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大磁暴与宇宙线之间的响应关系. 以Irkutsk和Oulu宇宙线台站为例, 运用小波去噪技术提高数据的稳定性. 结果表明, 相同世界时条件下, 两站宇宙线通量相关性在事件发生时较高; 而相同地方时条件下, 相关性则在平静期较高. 进一步采用相同地方时条件对不同宇宙线台站的通量在平静期和扰动期的相对变化进行分析, 选取2004年7月强地磁暴典型事例进行直观分析, 发现大地磁暴前Irkutsk和Oulu台站的宇宙线相对通量发生明显差异, 可以尝试作为强地磁暴宇宙线先兆特征. 通过对2001年3月至2005年5月的强磁暴和中强磁暴进行统计, 得到与强地磁暴相关的适当宇宙线相对差异阈值. 将得到的阈值对2005年9月至2011年12月所有强磁暴及中强磁暴进行验证, 总成功率达到87.5%, 误报率为35.7%, 结果较好.   相似文献   
29.
吴轩  吴斌 《航天员》2014,(6):66-69
太空并非“仙境”,而是险境。高真空、强辐射,巨大的温差,以及空间碎片威胁等,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航天员想要出舱作业,可谓困难重重,危险万分。但舱外航天服的出现解决了这一难题。舱外航天服是航天员出舱作业时必须穿戴的防护装备,它构成了航天员出舱活动的“生命方舟”,可以说是穿在航天员身上的最小的“载人航天器”。不过,在出舱前,要穿戴好这个“航天器”可不是件简单的事情。  相似文献   
30.
磁暴对赤道地区L波段电离层闪烁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赤道地区Vamimo站闪烁数据, 选取两次典型大磁暴时段重点分析, 对比磁暴发生前、发生时以及发生后连续几天电离层幅度闪烁强度和发生率的变化, 引入瑞利elax-elax泰勒不稳定性(Rayleigh-Taylor, R-T不稳定性)线性增长率γ0, 对磁暴影响闪烁的机制进行初步探讨. 结果表明, 磁暴可能触发闪烁发生, 也可能抑制闪烁发生, 这既与观测季节有关, 也与磁暴不同发展阶段的地方时有关. 触发发生于闪烁少发季节磁暴主相所在的午夜至黎明时段, 可能是磁层穿透电离层的东向电场所致; 抑制发生于闪烁多发季节磁暴恢复相所在的午夜前时段, 可能是西向电场作用的结果. 磁暴发生时的电场变化可能是抑制或触发闪烁的主导因素, 但仍需进一步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