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7篇
  免费   85篇
  国内免费   28篇
航空   224篇
航天技术   79篇
综合类   26篇
航天   10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21.
张亮  职世君  申志彬  虞跨海 《推进技术》2022,43(10):431-439
固体发动机在点火过程中常由于结构完整性问题而出现爆炸或性能曲线异常等问题,结合发动机在点火状态下推进剂的受载情况,亟待探索固体推进剂的率相关损伤机理。本研究从某HTPB复合固体推进剂在宽温和宽应变率下单向定速拉伸试验的力学响应特征入手,针对应力-应变曲线呈现的“双峰”、“脱湿”点前后移位等现象阐释了推进剂的率相关界面损伤特性。然后,基于建立的推进剂细观有限元模型对推进剂的率相关损伤过程进行了仿真计算,通过提取有限元分析结果的损伤界面分析了推进剂的界面损伤机理。最后,通过高速摄像试验的结果对损伤机理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推进剂的界面损伤过程具有很强的率相关性,“双峰”和“脱湿”点前后移位均与推进剂在不同应变率下拉伸时内部的损伤演化过程有关。通过对比推进剂在不同应变率下拉伸时断裂前的形貌,高应变率下AP颗粒析出数量较多,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本研究对推进剂损伤机理的阐释。  相似文献   
422.
以某双发涡桨飞机为对象,采用精细化笛卡尔网格与混合RANS/LES数值模拟,结合FW-H方程的声类比方法,对某涡桨飞机的有动力降落构型和无动力降落构型(均为1/6缩比模型)开展气动噪声预测与对比研究。通过对比分析近场流动结构、机身表面压力分布与压力脉动探测数据、Lamb矢量的散度分布和远场观测点噪声数据,发现对于无动力降落构型,翼尖、襟翼侧缘、襟翼连接件、襟翼与机身连接处等位置的表面压力脉动显著强于其他区域;对于有动力降落构型,除上述区域外,在螺旋桨滑流的干扰下,发动机舱、机翼前缘和襟翼表面压力脉动明显增大。远场噪声观测数据表明,采用的噪声预测方法不仅能够准确捕捉螺旋桨旋转噪声主频,还能够清晰观测到2倍、3倍及4倍谐频。最终结果显示,有动力降落构型的螺旋桨旋转噪声幅值最大,是最主要的噪声源。有动力降落构型相比于无动力降落构型的总声压级要高20 dB左右。因此,建议针对该涡桨飞机降落构型,其降噪设计重点应放在螺旋桨降噪优化设计方面。  相似文献   
423.
为提高对流层散射频谱感知的性能,提出了适应对流层散射多径衰落信道的频谱感知方案。针对对流层散射频谱感知性能低下的问题,在分集接收的基础上,分析对流层散射信道的时域扩散特性,提出滑动截获的方式截获信号,计算其最佳截获长度。同时,为降低噪声对检测性能的影响,利用信号的相关性,求出各截获窗内信号的相关矩阵,构造统计量,分别推导在Nakagami-m衰落信道模型下不同分集数时的检测概率和检测门限。通过仿真实验分析,验证在不同条件下所提频谱感知算法的性能,与传统算法相比,所提算法在对流层散射信道中适应性更好、性能更强。  相似文献   
424.
以实际广播星历、精密星历和北斗星基增强系统(BDSBAS)增强报文为实验数据,通过计算BDSBAS轨道误差、卫星钟差、空间信号测距误差和BDSBAS格网电离层有效点、播发时间和电离层延迟误差6个指标,评估分析了BDSBAS空间信号的性能。结果显示:BDSBAS增强后的GPS卫星轨道误差在切向、法向、径向分别降低了34.57%,40.57%,30.90%;卫星钟差均方根降低了24.31%,卫星钟差标准差降低了16.8%;空间信号测距误差相比增强前降低了32.75%;BDSBAS格网电离层有效点覆盖了中国及周边地区;BDSBAS各点电离层延迟播发间隔均达到ICAO对精确差分定位的要求;电离层延迟在0°-5°N范围内误差在0.4 m以上,可信度均达到99.9%,在5°-55°N范围内误差小于0.4 m,可信度均为100%;BDSBAS水平定位误差提升超过25%,垂直定位误差提升超过50%,完好性均在99.9%以上。  相似文献   
425.
426.
SpaceWire(SpW)路由是SpW网络的关键设备之一,采用纵横式交叉开关(crossbar switch)结构,由于SpW网络数据分组最大长度不固定,经典的滑动迭代轮询匹配(iSlip)调度算法并不适用。研究二维行波进位交换结构,提出一种多优先级分层调度的crossbar switch实现结构,为不同业务流量类型赋予不同优先级可以提高网络服务质量(QoS),采用基于仲裁反馈轮询(FBP)算法,在群组路由时具有良好输出公平性。通过向环型行波进位(CRCS)仲裁结构中插入寄存器分割组合逻辑组成流水结构降低组合延迟,提高最高系统频率,解决路由端口数量扩展的问题。使用可编程逻辑语言实现优先级数量和端口数量可配置的crossbar,CRCS结构具有资源占用少、仲裁速度快和易于扩展的特点。以4×4规模的crossbar switch为例,采用二维CRCS结构相比于线性扩展结构,仲裁逻辑单元数量节省67.3%,仲裁延迟降低约60%,在Xilinx V7系列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进行逻辑综合,行列各插入2级寄存器,即可满足最大规模下的SpW路由应用需求。  相似文献   
427.
针对湿压缩技术的应用,为了深入认识径向非均匀进气喷湿对压气机气动性能的影响,以某跨声速压气机级为研究对象,采用CFD技术结合欧拉-拉格朗日法对径向非均匀进气喷湿条件下压气机气液两相流场进行数值模拟,对比研究了叶顶、叶中和叶根局部喷湿三种不同径向位置喷湿条件对压气机气动性能及失稳边界的影响规律,并通过喷湿前后流动径向匹配规律及流动结构的变化解释了影响机理。结果表明:叶顶喷湿相比叶中和叶跟喷湿是更好的喷湿方案,叶顶喷湿时压气机压比和效率升高程度更大,且稳定裕度降低程度更低;当液滴粒径小于50μm,喷射速度大于20m/s时,离心力对液滴径向迁移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液滴在经过压气机级流道过程中几乎不发生径向迁移,蒸发冷却效应只发生于喷湿的局部叶高范围;由于径向非均匀进气喷湿时压气机内部质量流量会向喷湿的局部叶高范围聚集,导致喷湿的主要影响——即轴向速度的降低和轮缘功的升高在喷湿的局部范围程度较弱,而在没有喷湿的局部叶高范围程度较强。  相似文献   
428.
参考气动弹性剪裁思想,通过将充气翼内部气梁沿展向偏转一定角度设计一种新型斜掠气梁充气翼。针对充气翼结构动力学特性研究需要对考虑周围空气影响的湿模态进行分析,在考虑空气附加质量影响和流场对于系统刚度贡献的前提下,发展了一种针对柔性充气结构湿模态快速建模分析的附加质量-刚度法。在柔性充气管算例验证了所提方法有效性的基础上,完成了对传统直梁充气翼和斜掠气梁充气翼湿模态的仿真研究,并与地面振动试验(GVT)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3种充气翼湿模态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均吻合较好,充气翼结构固有频率随充气内压上升而增加,同时相比于传统直梁充气翼,斜掠气梁充气翼第1阶与第2阶模态具有更低的固有频率之比,且弦向模态能够显著消除,对改善充气翼飞行器的气弹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29.
基于真实道面模型的机轮滑水行为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洋  朱兴一  赵鸿铎 《航空学报》2022,43(1):221-231
湿滑条件下飞机着陆安全性一直是航空安全领域的研究重点。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机轮在湿滑道面上的滑跑过程,基于空客A320型飞机的机轮子模型,建立了具有不同胎面花纹特征的机轮模型,并对胎面花纹进行了精细化处理;采用光学扫描及三维重构的方法,构建了具有SMA-13沥青道面纹理特征的道面模型;结合Heinrich橡胶材料与粗糙道面的接触模型,建立了机轮橡胶与机场道面的接触模型,并实现了橡胶胎面与道面间的接触;运用欧拉-拉格朗日(CEL)算法实现了水膜与道面、机轮间的流固耦合模拟。基于提出的机轮滑水有限元模型,用道面与机轮的接触力、临界滑水速度等特征指标分析了飞机滑跑速度、水膜厚度、机轮荷载、胎面花纹和机轮胎压等因素对机轮滑水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430.
单向复合材料的湿膨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单向玻璃纤维增强环氧复合材料在室温蒸馏水中的吸湿效应,测量了它的吸湿率及湿膨胀(湿应变)。作者引入界面粘接系数C_0改进预测单向复合材料湿膨胀系数的理论公式,当C_0=0.9时,理论值和实测值符合得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