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728篇 |
免费 | 1314篇 |
国内免费 | 779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3872篇 |
航天技术 | 1028篇 |
综合类 | 698篇 |
航天 | 222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08篇 |
2023年 | 338篇 |
2022年 | 335篇 |
2021年 | 357篇 |
2020年 | 351篇 |
2019年 | 293篇 |
2018年 | 253篇 |
2017年 | 283篇 |
2016年 | 275篇 |
2015年 | 262篇 |
2014年 | 306篇 |
2013年 | 314篇 |
2012年 | 345篇 |
2011年 | 362篇 |
2010年 | 324篇 |
2009年 | 297篇 |
2008年 | 311篇 |
2007年 | 272篇 |
2006年 | 261篇 |
2005年 | 249篇 |
2004年 | 215篇 |
2003年 | 206篇 |
2002年 | 145篇 |
2001年 | 179篇 |
2000年 | 139篇 |
1999年 | 115篇 |
1998年 | 111篇 |
1997年 | 93篇 |
1996年 | 101篇 |
1995年 | 70篇 |
1994年 | 88篇 |
1993年 | 85篇 |
1992年 | 75篇 |
1991年 | 36篇 |
1990年 | 54篇 |
1989年 | 56篇 |
1988年 | 29篇 |
1987年 | 23篇 |
1986年 | 3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8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1.
612.
613.
高超声速飞行器流动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在非流线型构件或突起物的扰动效应、高马赫数和低雷诺数极限效应、低湍流度环境效应和由激波或摩擦导致的气动加热效应等4个方面的影响下,未来高超声速飞行器涉及的流动主要表现出这样的特点:典型流动结构强度高、尺度大,如强激波和厚边界层;局部流动结构数量多;激波、膨胀波和边界层结构之间相互干扰十分严重;转捩、压力脉动和一些流动结构对细微因素非常敏感;压力、摩擦应力和热流峰值现象普遍;升阻比屏障难以突破;流场同时依赖大量无量纲参数和有量纲参数,导致实验模拟难度大。本文在回顾传统高超声速流动主要流动现象的基础上,对上述7个方面涉及的典型流动现象的基础研究现状、问题本质和因果关系进行综合描述,讨论如何更有效地面对基础研究和工程实际问题。该文既可为解决典型流动现象中尚未解决的基础研究提供帮助,也可为如何合理地利用有限的已知知识解决工程应用问题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614.
作为超燃冲压发动机的增压部件,高超声速进气道/隔离段内部存在一系列的复杂流动现象,本文概述了该领域的相关研究进展。高超声速进气道/隔离段内存在多种激波/边界层干扰现象,并受到膨胀波系等的干扰,使其特性偏离了传统基于简化模型的研究结果,具有显著的三维干扰特征、多波组合干扰特征,并在通道内诱导出了显著的二次流,特别是角区旋涡流动。隔离段内存在复杂的激波和膨胀波结构,这些背景波系在隔离段内不断反射,形成显著的流向和横向参数间断。当出口流道发生几何或热力壅塞时,隔离段内会出现更为复杂的激波串现象。激波串和上游背景波系、角涡相干,呈现出明显的偏向性,并在前移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两种特殊的动态前移过程。尽管最近对高超声速进气道/隔离段内流特性的认识得到了极大地提高,但仍然有较多的基础问题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615.
616.
617.
针对多操纵面布局飞机,提出一种基于Kriging建模技术和鲁棒自增益调参控制器设计技术的大包线飞行控制系统设计方法.通过采用力矩控制形式,使调参控制器的输出为三轴所需力矩系数,从而便于采用力矩控制分配技术来发挥冗余操纵面的潜力,并提高系统鲁棒性;在设计使系统性能指标最优的控制律时,通过建立控制系统性能参数的Kriging近似模型,避免了多次进行耗时的控制器设计,提高了设计效率. 相似文献
618.
为了研究某汽车制动泵缸体件多件装夹夹具体结构刚性,利用UG软件建立多件装夹夹具体模型,通过ANSYS有限元分析比较无拉杆和有拉杆两种夹具体结构变形情况。结果表明,设置拉杆的夹具体结构变形比无拉杆的夹具体结构变形小,可有效地控制装夹变形量。基于此,设计一种对称式多件装夹夹具体,装夹时无需考虑夹具体变形量,只需关注被装夹工件的变形,简化了夹具体整体结构。在多件装夹夹具中,优先采用对称式夹具体结构设计,其次是拉杆式夹具体结构设计。研究结果可为企业设计多件装夹夹具体结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19.
620.
针对多无人机协同任务分配问题(MTAP),设计了一种综合考虑飞行航程、任务收益以及任务完成时间窗口的混合粒子群任务分配算法。首先,将粒子位置编码为一组任务分配向量,针对同时打击场景可能存在的死锁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多打击任务有向图的死锁检测和修复算法,解码出对应一组可行的任务分配解或方案,实现粒子群算法解的离散化。另外,对于传统粒子群算法(PSO)容易陷入局部收敛的缺点,提出一种基于变邻域搜索算法的跳出局部收敛策略,并建立局部搜索启动概率准则,实现跳出局部收敛和计算开销的平衡。最后,将跳出局部收敛的策略嵌入到粒子群算法中,得到协同任务分配的混合粒子群算法(HPSO)。另外,针对新目标发现导致的初始计划失效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匹配策略的局部任务重分配方法。仿真实验证明,所提出的混合粒子群算法能够有效解决异构多无人机同时打击场景中的任务分配问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