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39篇 |
免费 | 195篇 |
国内免费 | 124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674篇 |
航天技术 | 121篇 |
综合类 | 106篇 |
航天 | 15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2篇 |
2023年 | 39篇 |
2022年 | 38篇 |
2021年 | 40篇 |
2020年 | 45篇 |
2019年 | 45篇 |
2018年 | 26篇 |
2017年 | 38篇 |
2016年 | 47篇 |
2015年 | 31篇 |
2014年 | 47篇 |
2013年 | 38篇 |
2012年 | 59篇 |
2011年 | 63篇 |
2010年 | 44篇 |
2009年 | 57篇 |
2008年 | 50篇 |
2007年 | 54篇 |
2006年 | 23篇 |
2005年 | 34篇 |
2004年 | 30篇 |
2003年 | 12篇 |
2002年 | 6篇 |
2001年 | 15篇 |
2000年 | 28篇 |
1999年 | 10篇 |
1998年 | 15篇 |
1997年 | 17篇 |
1996年 | 13篇 |
1995年 | 13篇 |
1994年 | 8篇 |
1993年 | 12篇 |
1992年 | 16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6篇 |
1989年 | 9篇 |
1988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1.
采用改进的准定常气动力和能耗估算方法,对仿蝇布局微型飞行器的结构参数和运动学参数进行了优化,估算了不同尺度样例飞行器的气动力和能耗.结果表明:①仿蝇气动布局更加适合厘米级、毫米级的飞行器,翼展大于3.75 cm时,其性能相对于同尺度的常规布局飞行器不再有优势.②仿蝇布局飞行器的最优运动学参数为:对称转动模式的转动周期为0.2T0.25T;扑动加减速周期为0.15T0.2T;平动迎角取值范围25°30°.增大扑动幅度可以降低扑动频率,但低扑动频率不能产生足够升力时,要减小扑动幅度,增大扑动频率. 相似文献
412.
倾转机翼飞行器不仅拥有直升机固有的垂直起降能力,还具备传统固定翼飞行器特有的高速巡航的特点,是目前军民用飞行器研究的热点之一。针对传统倾转机翼飞行器存在螺旋桨气动效率低、倾转机构复杂的问题,提出四发串列式倾转机翼垂直起降布局形式,对该布局飞行器进行总体设计,完成螺旋桨周围流场特性、螺旋桨间干扰特性、螺旋桨和机翼之间干扰特性的研究分析,并制作验证机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布局很好地解决了螺旋桨气动效率低、传动机构复杂的问题,具有较强的可实现性及实用性。 相似文献
413.
414.
风场对动力翼伞系统的运动状态有着重要的影响,获得风场中风的速度和方向可以使动力翼伞系统利用或者消除风场的影响。针对风场辨识问题,通过分析动力翼伞系统在风场作用下的飞行特性,提出了一种基于动力翼伞系统在风中的飞行状态进行风场辨识的方法。该方法仅使用动力翼伞系统配备的全球定位系统(GPS)模块采集定位数据,计算获得动力翼伞系统飞行的速度和方向,根据风场与动力翼伞系统的动态关系,利用最小二乘法对风场进行在线辨识。为了保证辨识精度,由GPS获得的动力翼伞系统运动信息经卡尔曼滤波器进行滤波处理。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对风场有较高的辨识效果,并能辅助实现雀降。 相似文献
415.
提出了3种不同的微型飞行器气动布局方案:平直机翼、"M"形机翼和附加翼稍小翼的气动布局形式.设计、制作了无动力弹射模型和弹射发射平台.通过多次无动力弹射试验,对相关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在上述3种气动布局形式中,以具有一定高度的翼稍小翼的气动布局形式为最好. 相似文献
416.
绿色航空的发展逐步受到重视,通过扩大层流区域进行减阻是实现节能减排的一个重要途径。采用考虑转捩判定的数值模拟方法对某自然层流翼套的风洞和飞行试验进行了仿真分析。数值仿真与风洞试验的压力系数分布一致性较好,在常压时仿真和风洞试验中转捩位置随攻角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相较于机头处静压和机身最大截面处静压,采用大气数据系统测量的飞行高度换算的静压作为参考压力时,飞行试验获得的压力系数分布与仿真结果一致性更好;在设计状态和典型非设计状态数值仿真得到的翼套转捩位置与飞行试验结果十分吻合;采用动量法计算翼套截面阻力系数,数值仿真和飞行试验得到的自然层流减阻量差距在0.0002以内。 相似文献
417.
以提升民用运输机起降构型大迎角阶段的气动性能为目的,通过开展基于求解雷诺平均Navier-Stockes(RANS)方程的数值模拟,研究了翼吊短舱布局飞机的失速附近的流场特征,分析了短舱外侧导流片的作用机理以及导流片的安装位置和安装角对流动控制效果的影响。短舱外侧导流片能够在大迎角工况下产生诱导涡,抑制外侧前缘缝翼放下后,在吊挂/短舱后主翼上翼面后缘出现的分离,能够达到提升全机最大升力系数的效果。短舱外侧导流片的安装位置会影响诱导涡的涡强以及涡在主翼上翼面的展向位置和高度,安装角主要影响诱导涡的涡强。在所研究的设计区间内,短舱外侧导流片能够提升全机最大升力系数约2.1%。 相似文献
418.
以分布式混合电推进飞行器技术研究为背景,针对分布式动力翼在前飞状态下动力/气动耦合特性开展数值模拟及分析。首先,通过对分布式动力翼各部件进行合理拆解,结合超椭圆方程、四阶Bezier曲线、CST (Class Function/Shape Function Transformation)参数化方法等构建了分布式动力翼复杂对象的参数化模型。然后,依次对动力翼二维剖面翼型、动力翼单元翼段、分布式动力翼整体动力/气动耦合特性进行了数值研究,并与常规翼型-机翼进行了对比分析。最后,梳理了分布式动力翼内外流耦合与其二维-单元-整体特性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了关于分布式动力翼动力/气动耦合设计思路的建议。 相似文献
419.
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