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3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20篇
航空   117篇
航天技术   35篇
综合类   19篇
航天   5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21.
掺混型碳化硅纤维微波吸收剂的制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运用功率超声将平均粒径30nm的超细金属铁粉均匀分散到聚碳硅烷中,通过熔融纺丝,不熔化处理,烧结,制备出具有良好力学性能,电阻率连续可调的掺混弄烨奔走陶瓷纤维。  相似文献   
122.
创新是企业永恒的生命线,北京电加工研究所的风雨历程证明了这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在老所长曹凤国的带领下,北京电加工研究所以原始创新为起步,结合“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创造了辉煌的业绩,逐步使企业走上一条依托自主知识产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记者近日采访了北京电加工研究所三位优秀的技术型企业家,  相似文献   
123.
在聚丙烯腈(PAN)聚合液中分别加入Fe,nano-Fe和FeC2O4.2H2O,经热处理后制备了三种新型的电磁损耗型碳基复合吸波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仪(XRD)对复合材料分别进行物相分析,三种复合材料中,Fe元素主要以Fe3O4的形式存在.根据所测得的介电常数和磁导率比较分析了三种碳基复合材料和纯碳材料的吸波性能,结果表明加入Fe和nano-Fe制备的碳基复合材料有效改善了纯碳材料的输入波阻抗匹配程度,提高了微波吸收性能.结果表明,加入Fe和nano-Fe制备的碳基复合材料,涂层厚度分别为1.9和2.2mm时,在12.7~ 18GHz频段内,反射损失值都小于- 10dB,有效吸收带宽为5.3GHz.涂层厚度均增至2.5mm,最小反射损失值分别达到- 46和- 29.8dB,有效改善了纯碳基体输入波阻抗匹配程度,提高了微波吸收性能.  相似文献   
124.
隐身材料是实现目标隐身的重要途径。随着侦察技术的多频谱(可见光、红外和雷达等多种侦察谱段)化,隐身技术和隐身材料的研究必须满足多谱要求。本文通过对单层涂料与电磁波相互作用分析,建立雷达波吸收模型,预测达到目标吸波技术指标所需要选择的材料的范围;利用能量守恒原理,通过在该层涂料上建立太阳加热后涂料与目标周围环境动态热平衡模型方法,预测降温效果,为材料研制选择技术参数指明方向。通过上述雷达波吸收和热红外降温模型的建立和求解分析,预测单一涂料对地面目标雷达与红外兼容隐身,通过材料参数调整和设计是可能的,为兼容性多谱隐身材料的研制指明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5.
微波技术的进步促进了电磁防护技术的发展。吸波材料可以将过剩的电磁辐射以热量形式耗散,因此受到了广泛关注。面对复杂的电磁环境,寻找在1~18 GHz频段内兼具强吸收和宽频吸收性能的吸波材料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吸波材料的设计方法主要包括制备纳米复相材料和掺杂改性。通过将介电损耗型和磁损耗型的材料在纳米尺度复合可以实现两种损耗机制的耦合,但制备工艺复杂、纳米填料分散性难以精确控制、高温热稳定性及抗氧化性差等问题是制约纳米复相材料应用的主要因素。超高温陶瓷具有高温热稳定性及抗氧化性好等优点,但阻抗匹配差使其难以作为吸波材料应用。通过设计和制备含有磁性组元的高熵陶瓷可以使超高温陶瓷材料兼具宽频吸收和强吸收的高效吸波性能。采用高熵设计方法可以同时调节导电性和增强磁损耗能力,为导电性良好的介电型吸波材料提供了调控阻抗匹配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6.
光学薄膜是激光系统中最易损坏的薄弱环节。在高重复频率脉冲激光辐照下光学薄膜表面温度急剧上升,导致膜层应力、结构发生变化,最后出现宏观的灾难性损伤。文章采用红外热像仪实时测量了重复频率10 kHz 的DPL脉冲激光辐照下光学薄膜元件表面激光辐照中心点的温度变化,分析了影响薄膜元件温度变化的众多因素。结果表明,采用热导率较大的材料作基板的薄膜样品表面的温升较低;基板厚度越大的薄膜样品表面温升越低;薄膜表面激光辐照中心点的温度与样品的吸收峰值功率密度呈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27.
在不同的样品温度下,利用微波源原子氧对ITO/Teflon/Ag和硫化硅橡胶进行了辐照试验。结果表明:样品温度≯150℃时,原子氧作用造成ITO/Teflon/Ag的质量变化较小;样品温度≯100℃时,硅橡胶的质量损失随着样品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温度对ITO/Teflon/Ag的太阳吸收比影响不大,而随着温度的增加,硫化硅橡胶的太阳吸收比逐渐升高。不同样品温度原子氧试验后两种材料发射率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8.
为了研究深空辐射环境对SCB-1型空间高吸收率消杂光涂层的太阳光谱吸收性能影响。采用5 000 ESH剂量的真空-紫外、2.5×1015 p/cm2注量的真空-质子和2.5×1016 e/cm2注量的真空-电子依次对SCB-1消杂光涂层进行串联辐照试验,分析各项辐照试验前后消杂光涂层外观、太阳吸收αs及半球发射率εH的变化情况。并采用热失重分析(Thermal Gravity Analysis)判断消杂光涂层受辐照试验后的分解情况与热稳定性变化。经串联辐照试验后,SCB-1消杂光涂层全波段太阳吸收比总变化值Δαs下降了0.011~0.012,400~1 100 nm波段太阳吸收比总变化值Δαs下降了0.011~0.013,以上三项串联辐照过程中SCB-1消杂光涂层的半球发射率总变化值ΔεH无明显变化。SCB-1消杂光涂层呈现了极佳的深空辐射环境下的消杂光持久性,可对未来深空探测领域的光学技术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129.
中山站电离层尖峰脉冲型吸收统计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南极中山站成像式宇宙噪声接收机2000至2001年的观测数据进行分析,得到了189例电离层尖峰脉冲型吸收事件,按其发生时间可分为夜侧吸收事件(69例)和日侧吸收事件(120例).对这两类吸收事件进行对比统计研究,得到了其吸收发生时间、吸收持续时间、吸收强度、吸收区域形状和空间尺度、运动状况以及吸收事件与地磁Kp指数关系等特性,并对电离层尖峰脉冲型吸收的可能产生机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0.
根据北斗一号卫星天线在轨的实际飞行温度,反推出了SRl07-ZK白漆的太阳吸收比αs退化曲线,并根据该曲线外推,得到了8年寿命末期的太阳吸收比αs,预测了卫星寿命末期天线反射面的最高温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