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1篇
  免费   172篇
  国内免费   55篇
航空   554篇
航天技术   33篇
综合类   27篇
航天   64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42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46篇
  2013年   46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91.
马宏伟  项乐 《推进技术》2016,37(12):2288-2295
为了研究探针支杆对压气机转子性能及流场的影响,以低速轴流压气机单转子为研究对象,利用定常和非定常计算方法分析了在转子叶片上游50%弦长位置处安装探针支杆后转子整体性能及流场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支杆的存在会使压气机转子设计点静压升下降1.09%,损失增大8%;近失速点静压升下降0.8%,损失增大4.2%。同时支杆尾迹会周期性改变泄漏涡的形态与强度,不会改变泄漏涡破碎导致的泄漏涡脱落频率。支杆尾迹造成的非定常效应使叶尖区域局部总压升有所升高,在近失速工况下,总压升提高更显著。  相似文献   
292.
为研究转子不同叶尖间隙形状对跨声速轴流压气机性能的影响机理,分别对平行式叶尖间隙进行渐变式和阶梯式改型 优化,并利用商业软件NUMECA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对平行式叶尖间隙进行渐变式和阶梯式改型优化后,压气机性能有较 大提高,改型后 0.204-0.408的各类间隙压气机性能优于 0.408-0.204间隙的。相比较平行间隙 PTC 0.204-0.204,渐变式 TTC 0.204-0.408和阶梯式STC 0.204-0.408的失速裕度分别提高1.12%和1.61%,峰值效率基本不变,同时近失速工况下的总压比和效 率也略有提高。叶尖泄漏涡得到抑制,间隙处的流体低速区明显减小,流动损失减小,流场得到较大改善。转子通道的总压比在 85%叶高处明显提高,分别提高了1.01%和3.13%。阶梯式叶尖间隙压气机的静子通道40%叶高处总压损失系数减小达75.4%。 对平行式叶尖间隙进行改型处理能够有效提高压气机性能,且阶梯式叶尖间隙比渐变式的对压气机性能提高的效果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293.
采用有限元分析与计算流体力学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考虑刷丝磨损的刷式密封泄漏流动特性求解模型,设计搭建了基于柱面圆周摩擦形式的刷式密封摩擦磨损特性实验装置,实验研究了刷丝与转子间正压力特性,在实验验证数值计算准确性的基础上,研究了刷丝磨损对刷式密封泄漏流动特性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从刷丝束上游到下游,刷丝与转子间正压力和刷丝磨损长度均先减小后增大;刷丝磨损长度随干涉量、刷丝直径的增加而增大,随压比、刷丝长度的增加而减小。考虑刷丝磨损的刷式密封泄漏量随压比、干涉量、刷丝直径的增加而增大,随着刷丝长度的增加而减小。提出泄漏量变化率表征刷丝磨损对刷式密封泄漏特性的影响程度,泄漏量变化率随刷丝直径的增加而增大,随着刷丝长度和压比的增加而减小;在压比为2.5的工况下,当刷丝直径从0.09 mm增至0.11 mm时,泄漏量变化率从9.53%增至19.18%;当刷丝长度从15.556 mm增至17.556 mm时,泄漏量变化率从13.47%降至5.38%。增加刷丝长度并减小刷丝直径可以降低刷丝磨损对刷式密封封严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294.
针对高空模拟试车台动静架连接处气体泄漏问题,开展基于中段进气的新型篦齿密封结构优化设计与封严特性的数值模拟与试验研究。设计了新型篦齿密封结构,选取篦齿齿尖厚、齿根厚及后倾角为参数变量,泄漏量为优化目标函数,根据Box-Behnken方法设计的样本点和数值计算结果建立二阶响应面模型,开展新型篦齿密封结构泄露特性数值模拟与优化研究,并通过实验进行验证。研究表明,实验结果与有限元计算结果误差不超过10%,验证了数值模型的准确性;通过优化设计与分析,新型篦齿连接结构泄漏量降低12.5%,使得该结构更容易实现最优的封严效果。新型篦齿密封结构封严特性较初始结构提高99.2%,消除了由连接处泄漏带来的附加阻力695.2N。本研究对改进现有高空台动静架连接篦齿密封结构,提升其试验台推力测量的准确性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95.
印刷电路板组件灌注GN521有机硅凝胶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实际应用角度对印制电路板上灌注一层GN521有机硅凝胶工艺进行了研究,GN521胶具有优良的电气性能和良好的物理机械性能:扯断强度≥80%、硬度≥35(邵氏A),且固化后的胶层无色透明,既美观,又达到了固定电子元器件的目的。工艺上解决了胶层中存留有气泡、清洗剂的选取、脱模剂的选取、胶的渗漏、以及增加局部灌封高度等技术难点,在航天工业中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96.
《西南航空》2007,(3):28-28
日前.中国厨卫领军品牌帅康举行盛大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了其自主研制的“中国火”灶具技术。据悉.“中国火”采用两项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颠覆性技术:“集束精控燃烧系统”和“全封闭上进风”。新“全封闭上进风”技术的采用使空气均由面板上方进入混气腔.火苗稳定.不会发生熄火,从根本上避免了因回火引起的面板损毁.内部元器件烧毁以及由此造成的燃气泄漏.更清洁环保。  相似文献   
297.
跨声速风扇转子叶尖间隙效应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某三级跨声速风扇第一级转子带叶尖间隙的三维流动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6种不同叶尖间隙下转子的性能和失速裕度,发现转子在无间隙时总压比和等熵效率最高。随着叶尖间隙的增加,峰值等熵效率一直降低。当间隙很小时,叶尖间隙的变化对效率的影响并不是很明显。而转子的失速裕度与叶尖间隙的大小并不存在单调的关系,在0.434%叶尖间隙弦长比时达到最大值,此时的等熵效率和压比均很高,说明存在着最佳间隙。  相似文献   
298.
2010年11月4日,澳航QF32航班的A380客机由新加坡起飞后爬升到2 134 m高度时,其2号发动机中压涡轮轮盘突然爆裂,断块击穿机匣后击中飞机多个部位,造成A380严重受损。固定在高/中压涡轮轴承腔毂体上的滑油短管因加工造成管壁厚薄不均,多次工作后,在管壁最薄处短管疲劳断裂致使滑油漏出并自燃,是引发此次事件的元凶。文中详细分析了此次发动机非包容故障产生的原因和故障发生的过程。  相似文献   
299.
针对当前气体泄漏点检测定向精度低的情况,提出一种基于时延的高精度超声检测方法.该方法利用3个呈等边三角形分布的超声传感器接收由泄漏点产生的超声波,根据3路信号的相对时延值确定泄漏点的方向.为克服采样间隔对时延估计精度的限制,采用基于三次样条插值的时延估计算法估计信号时延值,并对不同核窗长度下的各100组实验数据的时延值进行误差统计,得到其均方差并与其Cramér-Rao下界比较,发现二者的变化趋势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时延值均方差,超声传感器间距和泄漏点距离对定向精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定向误差随时延值均方差增大而增大,随超声传感器间距增大而减小,随泄漏点距离增大而增大;定向精度比单超声传感器检测方法提高7 ~10倍.  相似文献   
300.
二维活塞航空燃油泵容积效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家圆  申屠胜男  阮健 《航空学报》2020,41(4):423267-423267
提出了一种二维活塞燃油泵,该泵利用二维活塞的旋转运动将配流机构集成到活塞上,去除了传统柱塞泵独立的配流机构,简化了泵的结构、提升了泵的功率密度,而且由于主要运动机构采用了滚动轴承支撑,免除了滑动摩擦副及其产生的泄漏,提高了效率。对泵的容积效率进行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结合泵的结构原理分析了造成容积损失的内泄、外泄及油液压缩性等3种主要原因;应用层流和紊流的缝隙流动基本理论推导出泄漏解析表达式,着重分析了不同配流开口形式产生的内泄漏;综合考虑油液压缩性和泄漏获得了容积效率数学模型。理论研究表明采用负开口配流形式可以有效减小内泄漏,定量分析了泄漏流量与负开口量的关系,同时利用Fluent进行配流过程中泵腔内的流场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可以有效减小油液倒灌。为了验证理论分析的有效性,制作二维活塞燃油泵样机,以航空煤油为介质进行台架实验。样机实验结果表明在负载压力2 MPa,转速从1 000 r/min到5 000 r/min,容积效率从93.6%提升到98.1%;当转速为2 000 r/min,负载压力从1 MPa增大到5 MPa,容积效率从97.5%降低到92.3%。以现有的齿轮泵和柱塞泵相比容积效率显著提高,理论与实验的结果偏差在4%以内,表明理论分析的有效性和正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