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航空   18篇
航天技术   27篇
综合类   6篇
航天   5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有人说他是骗子,有人说他是奇才,无论如何进行UFO研究对乔治·亚当斯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坎。支UFO,让我们且看他如何说吧!  相似文献   
22.
本文合成了几种稀土金属离子(Eu^3+,Tb^3+,Dy^3+)与对叔丁基苯甲酸的二元有机配合物,且将其不同浓度的光活性组分引入TEOS(正硅酸乙酯)基质中利用溶胶-凝胶法水解缩聚得到粉末状固体材料。同时采用了紫外吸收,荧光激发与发射光谱,扫描电镜等手段对样品进行了表征,表明该材料具较高的发光性能,得到了理想的稀土离子特征荧光且发射强度随配合物浓度增加而递增,没有出现明显的浓度淬灭现象。  相似文献   
23.
九歌 《飞碟探索》2008,(6):48-49
是的,在生物世界里说到发光,人们首先会想到萤火虫。然而,除了这种昆虫外还有许多生物也能发光,如对一些生活在深海里的鱼类来说,发光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夜晚常在近海作业的渔民以及常住海边的人经常能看到海面上有光带,这是一些藻类发出的,当它们受到惊扰或是大量繁殖时,似乎海洋都被燃烧了起来。  相似文献   
24.
《飞碟探索》2014,(6):4-4
摄影家Moniaue Lavoie每天都要在自己的后院为鸟儿们撒下食物。在一个雪后的早晨,这只美丽的有冠蓝背悭乌前来拜访。它翅膀上的羽毛和脑袋上的蓝色羽冠在阳光和白雪的映照下闪闪发光,美得让人心醉。摄影家不失时机地拍下了这一幕。  相似文献   
25.
1970年9月~10月:新南威尔士,悉尼一天晚上,有一个人看见他家附近有红色或橘红色的光亮。他领着狗想去看个究竟。当他靠近时,他看见有一个发光的东西照亮了整个区域。他的狗激动起来,冲进了树林。然后,他的身体  相似文献   
26.
杨武 《飞碟探索》2003,(2):23-23
常听人们谈论到我们周围的“黑洞”:美国的赤字,俄罗斯的经济。我们将一个地方称为“黑洞”,是说在那里物质看上去大量地消失不见而又不留任何痕迹。自从普林斯顿的物理学家约翰·惠勒创造了这一词汇以来,它就被用来描写一个引力异常庞大,可以吞噬它周围一切东西,甚至是光的物体。这个异乎寻常的概念,最初来自于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而现在却成了人们日常生活语言的一部分。当记者和普通百姓轻松地使用这一词汇时,天文学家却在严肃地探寻这个真正的东西。到目前为止,人们所找到的证据尽管详细,但却令人对黑洞的结论可望而不可即…  相似文献   
27.
哈勃星空     
《飞碟探索》2012,(6):64-64
1.冲出茧状气团的射线2010年11月3日,美国钱德拉X射线天文台证实:离地球约1.6亿光年的UGC5189A星系一颗超新星SN2010jl,发出的紫色X射线冲击波突破了包围它的茧状气团。哈勃望远镜也"看到"它发出的红、绿和蓝色的可见光。研究显示:一些异常明亮的超  相似文献   
28.
自21世纪以来,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有机EL)这种新兴技术受到广泛关注。本文介绍有机发光二极管的概念及其发展历史,进一步解析它的器件构造、发光层材料以及发光原理,探究在光通信高速响应下,发光层的掺杂以及发光面积对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传输效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29.
研究了氧化物玻璃中Eu3+离子的敏化发光。结果表明,硅酸盐玻璃中Bi3+向Eu3+离子产生共振能量转移而对Eu3+发光起敏化作用;磷酸盐玻璃中,Pr3+,Sm3+对Eu3+离子产生特征激发敏化发光,提出了声子支助的共振能量转移模型,解释了Eu3+的敏化发光。  相似文献   
30.
Hydrogenated nanocrystalline silicon carbide (SIC) thin films were deposited on the single-crystal silicon substrate using the helicon wave plasma enhanced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HW-PECVD) technique. The influences of magnetic field and hydrogen dilution ratio on the structures of SiC thin film were investigated with the atomic force microscopy (AFM), the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absorption (FTIR) and the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TEM).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high plasma activity of the helicon wave mode proves to be a key factor to grow crystalline SiC thin films at a relative low substrate temperature. Also, the decrease in the grain sizes from the level of microcrystalline to that of nanocrystalline can be achieved by increasing the hydrogen dilution ratios.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measurements reveal that the size of most nanocrystals in the film deposited under the higher hydrogen dilution ratios is smaller than the doubled Bohr radius of 3C-SiC (approximately 5.4 nm), and the light emission measurements also show a strong blue photoluminescence at the room temperature, which is considered to be caused by the quantum confinement effect of small-sized SiC nanocrysta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