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3篇
  免费   72篇
  国内免费   55篇
航空   234篇
航天技术   64篇
综合类   47篇
航天   85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21.
通过淬火加热温度的合理选择,在9Cr18钢热处理工艺中,省掉了传统的深冷处理工艺、满足了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422.
423.
红外头罩电弧风洞试验状态的量化新判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一种红外空空弹红外头罩电弧风洞试验状态的量化新判据.研究表明:热应力是导弹高速飞行时头罩应力的最大影响因素,可用最大热应力作为电弧风洞试验状态的确定判据取代目前国内现有试验状态确定判据.通过准确的气动热应力计算,可保证红外头罩的电孤风洞试验状态与飞行环境的一致.  相似文献   
424.
以Fluent计算软件为平台,利用混合两相流模型和Lemmon提出的液氮物性表达式,通过编写用户自定义程序(UDFs)实现对液氮物性和气液相间传输项的模拟,从而对一侧表面模拟气动加热热流条件、另一侧表面为绝热条件的二维矩形狭缝通道内的液氮流动换热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利用液氮狭缝通道强化换热可以实现对气动加热表面的有效冷却;冷却通道沿程换热效果随着质量流率的增大而提高;在单位表面积质量流率一致的情况下,通道长度的增长有利于改善气动加热表面的冷却效果.  相似文献   
425.
随着锂离子电池的普及应用,其在航空低气压环境下的热安全问题受到广泛关注。对此,在20~95 kPa的气压环境下,以30~100 W的加热功率诱导电池热失控,通过电池热失控现象、温度及时间的分析,研究航空低气压环境下加热功率对锂离子电池热安全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气压的降低导致电池安全阀打开时间提前,但由于低气压环境下对流换热系数和特征达姆科勒数的减小,电池从安全阀开启到热失控的过渡时间延长;而加热功率的提高显著缩短了电池的热失控时间,加剧了电池热失控燃爆,同时也缩短了电池的加热时间,导致外部热源传递给电池的热量减少,热失控过程中电池表面峰值温度降低;在二者的综合作用下,电池的热失控时间总体呈现出随功率增加而减小的趋势,但气压的作用导致其变化规律呈现出明显差异。为实现气压及加热功率综合影响下电池热失控时间的预测,通过多项式拟合,构建电池热失控时间预测模型,预测精度控制在(3±2) s。  相似文献   
426.
为满足航天器热试验对宽范围外热流模拟的需求,设计研发了一种“随形式”丝状加热装置。该套装置基于铠装加热丝设计,可根据产品不同的形状和表面状态加工,该套丝状加热装置理论上可实现20~1500 W/m2的宽范围热流密度的模拟;在真空低温条件下实际测试其稳态温度控制精度在±0.35 ℃以内,温度稳定性在±0.7 ℃以内,热流不均匀度优于2.5%。  相似文献   
427.
针对铯光泵磁强计对原子气室温度高稳定性及无磁干扰的要求,设计了一种用于铯光泵磁强计的无磁恒温控制系统。该系统主要包括无磁加热器件与无磁恒温控制电路。无磁加热器件采用微机电系统工艺的双层对称四线结构,可有效抑制电流产生的磁场;无磁恒温控制电路通过交流加热进一步减小恒定磁场干扰,以现场可编程门阵列为核心,使用直接数字式频率合成技术产生高频加热信号,再经功率放大进行无磁恒温控制,减少硬件电路资源。测试结果表明,气室恒温控制的温度噪声峰峰值可达到0.02 ℃,满足光泵磁强计的性能要求。  相似文献   
428.
为解决高速飞行器飞行过程中剧烈的气动加热问题,以“高温防热层+隔热缓冲层+核心隔热层”顺序设计的一体化多层热防护结构的传热过程为研究对象,建立了高温环境下热防护结构内部一维非稳态导热-辐射耦合传热模型,通过数值模拟计算得到了高温环境下热防护结构各层的温度分布。利用不同热防护材料的隔热性能差异,针对构建的热防护结构,提出了在满足一定约束条件下,以轻质多层热防护结构总质量和总厚度为目标函数的优化设计方案,得到了多层结构的最优几何参数,并通过实验考核了优化后热防护结构的防隔热性能。实验表明:该结构可耐受1 473 K的高温1 800 s而背温不超过370 K。  相似文献   
429.
C/C复合材料同时结合了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高性能、可设计性和碳素材料优异的高温性能和化学稳定性等优点,广泛地应用于固体火箭发动机喷管、高速飞行器头部与翼前缘等热端部件。怎样正确评价C/C复合材料的超高温力学性能,成为了其能否合理使用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将基于C/C复合材料良好导电特性的试样直接通电加热技术与复合材料双切口压缩剪切试验技术(DNS)相结合,提出了一种可用于温度达3000℃的材料超高温剪切性能试验方法。利用该方法完成了3D C/C复合材料室温~2800℃温度范围的剪切性能试验研究,红外热像仪测试结果显示在试样标距区内温度场分布较均匀,全场应变测试系统测试结果显示在试样标距区内应变分布较均匀,室温下双边切口压缩试验方法与Iosipescu试验方法测试剪切强度具有好的一致性,该方法适用于C/C复合材料超高温剪切性能试验研究。3DC/C复合材料具有显著的剪切非线性,剪切强度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在2400℃左右达到最大值,而后随温度增高而降低;材料的主要破坏模式为薄弱面的宏观裂纹扩展、纤维束剪切破坏与拔出。  相似文献   
430.
随着高超声速飞行器不断朝着高马赫、宽速域方向发展,推进系统面临低动压的工作条件,对燃烧室内的流动掺混带来巨大挑战。针对碳氢燃料超燃冲压发动机燃烧室,本文研究了碳氢燃料预加热对超声速剪切掺混特性的影响机制,分析了温度与碳氢燃料热裂解对掺混特性的影响规律。研究发现,当碳氢燃料未发生热裂解反应时,燃料预加热会使射流黏性耗散增强从而掺混效率降低,燃料温度从750 K增加到900 K时,燃烧室掺混效率降低约5%、总压损失约增加20%;但燃料热裂解反应对剪切掺混有双重影响,裂解后的碳氢燃料膨胀性能提升,使喷嘴附近的掺混效率提高约18%;由于剪切层内流体湍动能下降,在远离喷嘴的位置掺混效率降低约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