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7篇
  免费   185篇
  国内免费   52篇
航空   517篇
航天技术   92篇
综合类   72篇
航天   103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21.
利用有限元法,结合瞬态传热过程研究了火焰筒掺混孔内孔边裂纹形成和扩展机理,应用应变疲劳理论和裂纹扩展分析方法对裂纹萌生时间和扩展能力进行分析。由于火焰筒在热循环载荷作用下各处升温速度不一致.引起结构上的相互约束,使掺混孔边产生循环塑性变形导致疲劳裂纹萌生;裂纹萌生后会继续扩展,但这种扩展能力有限;孔边冷却区域大小会对裂纹扩展能力产生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222.
徐磊  常海萍  常国强  张镜洋 《推进技术》2006,27(3):248-251,265
对叶片弦中区内部“冲击-气膜出流”冷却方式中气膜孔附近壁面的换热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取气膜孔前后三倍气膜孔径范围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了冲击间距及冲击孔与气膜孔沿流向相对位置对其换热的影响规律。研究发现:对气膜孔前后局部范围,存在最佳的冲击间距与气膜孔径比;同样,对气膜孔前局部范围,也存在最佳的冲击、气膜孔沿流向相对距离与气膜孔径比;随着冲击孔与气膜孔相对距离的增大,冲击对气膜孔局部换热影响变小,气膜“溢流效应”突出,越靠近孔的地方换热越强。  相似文献   
223.
有预旋进气转静盘腔中的流动和换热特性数值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运用RNG湍流模型对有静盘外缘预旋进气和轴向中心进气、转盘外缘轴向出气和外围屏径向出气的转-静盘腔中流动和传热过程进行了数值研究。在盘腔结构中,静止内隔片和旋转内隔片将盘腔分为内转-静盘腔室和外预旋腔室。由于盘腔流动结构具有周向周期性,取盘腔的1/30作为计算域。研究发现:旋转雷诺数Reθ、预旋喷嘴进气无量纲流动速度Cw,p、静盘中心轴向进气的无量纲流动速度Cw,d和预旋比βp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盘腔内流动和换热。预旋和隔片的协同作用可以很好地起到阻止热燃气入侵转-静盘腔和提供低静温冷却气体流入涡轮叶片冷却通道。   相似文献   
224.
多孔隔热壁温度场气动传热耦合计算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燃烧室多孔隔热壁温度场气动传热藕合计算新方法。特点是综合应用工程热力学、空气动力学、传热学(包括导热、对流换热及辐射换热)的基础理论,结合数值传热学的理论和方法,考虑了压力(压差)、流速(流量)、温度(温差)及热量等诸多参数的相互耦合影响的关系,包括气膜孔内壁与冷气对流换热的影响。所发展程序在给出燃烧室进出口必要的气动参数后,即可直接计算出带环状缝隙及多个气膜冷却孔的燃烧室隔热壁温度场。   相似文献   
225.
带有微型涡轮的旋转盘腔局部换热特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带有微型涡轮的转-转系涡轮盘腔进行了换热试验。微型涡轮的主要作用是使冷气通过上游涡轮盘的反旋喷嘴推动涡轮盘转动,从而降低气流的总焓,同时改变气流的旋转速度,形成更好的冷却环境。试验采用热膜加热、热电偶测温和遥测仪采集数据的方法进行,上下游转盘同时加热。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无量纲质量流量、旋转雷诺数和浮升力的增大,努赛尔特数增大,换热效果增强。这为进一步的数值计算和优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26.
为了获得能够模拟高参数涡轮叶片内冷通道换热效果的模型,数值模拟了旋转状态下U型通道内的流场和温度场,比较了数值模拟与实验的结果。结果表明:所采用的计算程序和模型与实验结果吻合。旋转状态下,通道内各面换热的变化是和通道内流场的变化密切相关的;哥氏力在垂直于旋转半径截面上的不均匀分布引起流动较大变化,对通道内各面换热的影响比较大。哥氏力的作用较大幅度强化指向面换热,小幅强化两侧面换热,而弱化背向面换热。对于带肋通道,总体上阻力系数随着旋转速度的增加而升高。  相似文献   
227.
间距对凹坑强化传热和流动阻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对矩形通道内的球面凹坑壁面进行了传热系数和流动阻力测量,研究了通道Re数和凹坑间距的影响.无量纲流向间距分别为1.5,1.2和0.8.实验发现凹坑面上局部Nu数沿流向和横向变化剧烈.与光滑壁面相比,凹坑面的平均换热增强45%左右,流动阻力增大92%左右,平均综合传热性能增强16%.减小凹坑间距使流动阻力增大,平均换热和平均综合传热性能进一步增强.数据显示Re数对凹坑壁面的换热增强和流动阻力增大的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228.
带主动冷却的超声速燃烧室传热分析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仲峰泉  范学军  俞刚 《推进技术》2009,30(5):513-517,532
介绍了流体、固体传热耦合的一维分析方法,对带主动冷却系统的马赫数2.5超声速燃烧室进行了传热分析。该分析以实验测量的燃烧室壁面静压以及超临界煤油换热特性数据为基础,考虑了燃气的高温离解效应,燃烧特性以及碳氢燃料的高温热物理特性,对不同燃烧状态、冷却条件下的主动冷却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有燃烧时壁面热流可高达1MW/m2以上,是无燃烧时的2~3倍。当煤油流量较小时(当量比为0.45),冷却后的壁面温度仍偏高,而且冷却壁内温度分布不均匀。随着煤油流量的增加,冷却效果明显提高,冷却壁内温度分布趋于均匀;并且煤油的出口温度也显著减小。  相似文献   
229.
张炎  黄护林 《航空动力学报》2008,23(6):1024-1030
采用诱导磁场方程,Mixture混合两相流和磁场修正的湍流两方程模型,研究施加不同强度磁场时,收敛喷管内等离子体的流动和传热特性以及等离子体对尾喷流的包裹情况.结果表明,随着气流在收敛喷管内加速,等离子体被掺混的程度增加.增强磁场可提高近壁面处等离子体体积分数,抑制其湍流度,降低高温气体向喷管壁面的传热.当By=1.3T时,磁控等离子体可降低54.4%的壁面温升,增加0.74%的喷管推力系数,在出口4倍当量直径处对尾气仍有一定的包裹.   相似文献   
230.
带单排气膜孔的叶片前缘气膜冷却换热实验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叶片前缘结构的特点,建立了前缘气膜冷却实验台,实验模型由半圆柱面和两个平板组成,在距离滞止线2倍孔间距位置布置了1排气膜孔。详细地测量了主流湍流度,二次流与主流密度比以及动量比对前缘径向平均换热系数和换热系数比的影响。二次流与主流密度比为1和1.5。动量比变化范围为0.5~4。主流在前缘位置的湍流度分别为0.4%和8%。结果表明,随着动量比的增加,径向平均换热系数增加。无二次流时,湍流度的增加使换热显著增强,有二次流时,湍流度增加使换热增强的幅度较小。密度比对径向平均换热系数的影响非常小。随着孔间距的增加,径向平均换热系数略有减小。径向角对径向平均换热系数的影响较小。在高湍流度下,前缘位置的径向平均换热系数比沿着流动方向是逐渐降低的。在低湍流度下,前缘位置的径向平均换热系数比在x/d=4.5的位置出现了一个峰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